作为“钱袋子”的银行怎会出现“钱荒”?
在年中季末,银行常会相对“缺钱”,多数时候这是正常的资金波动根据业界的说法,每逢年中或者季末,银行都会出现暂时的资金紧张。因为一方面银行要应对监管层的监管要求,准备季度财报或者半年财报,希望账面好看;另一方面很多以季度为结算单位的理财产品和存款也会在此时到期。据惠誉(Fitch Ratings)估计,本月末前将有1.5万亿元人民币的零售理财产品到期,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压力据此可见一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应付监管和账目到期的压力,资金更加短缺的银行就会付出高额的利息,向资金相对充裕的银行短期借贷。
其实,银行间货币市场是银行业作为获得日常运营所需资金相互拆借的场所,是一国金融体系的关键,也是很正常的金融现象。而中国银行间市场在金融体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在快速上升。2007年中国回购市场的资金交易量为人民币11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2%,到2012年已升至人民币13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263%。典型的回购交易就是一家银行以国债作为抵押从另一家银行换取短期贷款。…[详细]
两个主要原因致使此次银行间“钱荒”分外严重一方面:众银行对中央经济政策的“乐观误读”,导致胡乱放贷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今年年初广义货币(M2)供应增速目标是13%,而截至5月末,中国M2余额是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中国总体货币供应并没有人为收紧。中国人民银行也公开回应“钱荒” 称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数据上看,将“钱荒”的责任推给货币供应不足,显然找错了对象。
而众银行对中央经济政策的“乐观误读”,才是进一步加剧了“钱荒”的原因。从宏观面分析,由于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今年前5个月的信贷并未失控,相反,5月份月度信贷指标都未能用完。如是,众银行根本不缺钱。然而,由于3月份起,工业生产出厂价格及经理人采购指数逐月下行,内需疲软,到上月底众银行普遍相信新一届政府将被迫放弃稳健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至少第一步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每个商业银行都会被强制要求放一笔钱在央行,作为存款准备金,下调存准率会让银行得到资金),故在进入6月的前10天内,众银行争相对信贷“大放水”,以至于6月份当月信贷指标在前10天全部用完。但没想到,随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不为所动,不但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毫不动摇,而且在实际操作层面释放出继续从紧、从严的决心。当幻想彻底破灭,众银行才慌了神,乱了分寸。众银行提前20天用完了放贷指标,再面对监管部门严厉的半年考核,也就丧失了“垫资”应付考核的能力。于是,通过抬高拆借利率在银行间“互相抢钱”,成为众银行的最后选择。…[详细]
事实上,为了提高利率,在隔夜利率盘中还存在个别金融机构的“对敲”行为,还有金融机构在交易系统显示成交之后就撤单,并没有按照显示的高利率进行真正的资金划拨,这些行为也误导了市场,加剧了市场的紧张情绪。
另一方面:政府有意发动了“可控式金融危机”,以期控制银行业的风险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此轮银行间的“钱荒”确格外严重,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这个被视作中国金融市场风向标的数字看。在五月底的时候,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还不到3%,进入6月份,这个数字不断飙升,最高的时候银行间的隔夜回购利率甚至高达30%。而这个数字越高,就代表银行间借贷成本就越大,银行间可用的钱越少。以前的年份,央行为了缓解流动性,会配合商业银行增加货币供应,但今年,央行不仅没有施以援手,反而在资金紧张的同时,继续发行央票,将市场的资金吸纳走。
对此,《福布斯》评论道:“中国政府似乎正在发动‘可控的金融危机’,希望藉此暴露这个看似强大系统的脆弱。”美国《商业周刊》称,“这次信用恐慌意味着中国领导人是要真正清理银行业的泡沫,这还表明北京将继续坚持,即便事态有点吓人。”
6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的信号正如这些分析:顶住压力,盘活资金,推进利率市场化,货币不放水。摩根大通(JPMorgan)经济学家朱海斌说:“他希望给市场上一课:你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风险,而不是指望央行。”
本帖最后由 青烛 于 2013-6-25 09:3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