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承蒙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营山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太蓬山景区建设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尤其是成功举办了首届旅游文化节,把太蓬山秀美风景,佛教文化强力向外推介,把营山名特优产品充分向外展示,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浓郁了旅游文化氛围,炒热了旅游这一朝阳产业,打了一场漂亮仗。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续写辉煌。2007年旅游业发展之路如何走,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我局就近期旅游事业发展提出如下设想,供领导定夺参考。
一、太蓬山景区深度打造
太蓬山是我县最大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史实独特,生态、宗教和红色三方旅游聚合,是难得的一块旅游开发宝地。过去几年,历经艰辛,协力打造,呈现森林公园之雏形,佛教文化之圣境,但终究有这样的残缺,那样的不协调。景区游览空间窄小,景点格外单调,游乐设施不全,旅游服务不配套,致使接纳的游客多为香客,上山下山只为敬香化钱,少了许多板眼,少了许多耍法,少了休闲观光、愉悦心情的旅游乐趣,因而大大地降低了太蓬山的吸引力。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得从生态环境建设、佛教文化拓展、游乐设施添置、新景点开发等方面下功夫,从深度上予以打造。
(一)生态环境建设
借助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水保工程、农业开发等项目资金作后盾,并引进果品种植业主,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县城至太蓬山公路沿线的绿化。路边栽植常绿乔木行道树,边地呈带状地多一些桃园、枇杷园。二是核心景区的绿化。旅游节前新栽树地块,新树枯枝败叶不茂盛,土地裸露,观光败兴,当地农民还可能复耕,可撒播草种,种草兴绿,以杜绝“苕厢厢”的存在,三是莲花池至朝阳洞一带绿化。可营造桃、梨、枇杷经果林,既增加景区景色,又调整了种植结构。四是其他地方绿化。在庙宇、洞府附近适当栽植几棵银杏树,更显佛教胜地的神秘色彩;南门上山道路两侧可栽植凤尾竹或琴丝竹、形成竹径通幽的效果;营盘咀一带土地宽敞,距上山公路较近,可引进业主开发特种种养殖业和农家乐。停车场绿化改造也要尽快实施。森林管护改造也要加强。
(二)佛教文化拓展
一是要有和尚念经;二是佛乐要天天放;三是景福寺大门、天王殿及藏经阁建设要尽快启动;四是透明岩史实介绍要更换充实;五是把莲花池建成一个放生池,新增投币,放生红鲤鱼两个增收项目。
(三)游乐设施完善
1、步游道贯穿太蓬山山腰,让游人充分体验绿色生态,山势险要的乐趣。规划建设北门――红军战壕遗址――太蓬山停车场;步游道主线――各林区支线;舍利塔――太蓬山停车场;景福寺――李公洞――朝阳洞栈道四条环山步游道。
2、开发会期游乐项目。一是在南门下营盘咀处建立一个骑马场,开展穿红军军装骑马照相业务。二是组建一个滑杆队,开展座滑杆项目。三是由文体局搭建一个戏班子,排演一台内容以《霓裳羽衣曲》(舞蹈)、《唐乐演奏》、《长恨歌》(配乐朗诵)、《贵妃醉酒》(黄梅戏)、《翻山铰子》为主,演出时间一个小时的独特歌舞,于会期上山演出。四是在贵妃墓周围种植一小片牡丹园(因为贵妃特别喜欢牡丹),增加游趣。
(四)新景点的开发
1、打造朝阳洞、花园洞新景点
朝阳洞、花园洞处原是道观,又是红九军政治部和弹药库遗址,许世友曾在此生活战斗过,把此地建成一个景点增加太蓬山景区内涵势在必然。旅游局力争2007年拿出景点建设方案。
2、在太蓬山山峰上修建游亭,增添景区视觉效果。
3、在透明岩对面石崖上雕刻一个大的“佛”字。
(五)服务设施配套
一是通过市场化运作促使太蓬山山庄、山里人家等旅游接待客栈运作起来,保证游客吃住方便。二是要规范卖香蜡的个体户,争取集中在指定的地点统一出售。三是在迎客松处,于会期时建立一个摄影点,开展穿唐装拍照服务和出售连心锁服务。四是畜牧局负责在山脚建立一个野鸡养殖场,以供游客品尝野味。
二、太蓬山景区营销推介
(一)三个会期的强势宣传。宣传是撬开旅游市场的“钥匙”。太蓬山的佛教文化,特色很浓,游客上山全集中在三个会期。为了吸引更多的香客,必须注重会期前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站、电视媒体、报纸新闻,强势宣传鼓动,形成轰动效应,增加游客量。
(二)编一本《营山风光》旅游画册。邀请专业摄影师对太蓬山风景区及其他景点进行拍摄,并制作精美的旅游画册《营山风光》,在省内及省外大量宣传,让更多的人知晓营山及太蓬山的神奇与美丽。
(三)热天――做好“纳凉”文章。太蓬山海拔731.7米,山上树木葱绿,风景秀丽,佛教文化浓郁,历史文化遗产得天独厚。夏天,当地气温较县城低5度以上,不仅可修身养性,还可避暑纳凉。山上农家乐的兴起,吃住有了保障,城里的老人、暑假中的孩童,上山“卖凉快”是难得的享受。把“避暑纳凉”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城里人推介,的确是繁荣营山旅游一件好事。政府可在以下两个方面,带个头作适当引导。一是将个别会议放到山上开。二是要求单位以福利方式,组织退休老人到山上吃住休闲三五天。
(四)冬天――做好“赏雪”文章
太蓬山每年都有几次降雪天气,白雪漫山的美景,着实让城里人难得一见。一旦有雪景出现,应立即告知媒体,广而告之,吸引游客上山观景拍照。
(五)认真做好第二届旅游文化节的策划和准备工作。
三、太蓬山景区管理机制梳理
(一)现状
山上还没实行“一票制”,太蓬山森林公园管委会和景福寺管委会对风景区的管理比较混乱,缺少沟通和制度约束,导致景区的工作不够理想。
(二)改进设想
1、理顺管理体制
(1)、实现太蓬山森林公园管委会一体化管理,并逐步向企业化经营过渡。
(2)、景区实行“一票制”。
(3)、加强对景福寺的管理。
(4)、出台并实施《太蓬山森林公园管理(暂行)办法》。
2、建立健全景区管理体制
太蓬山森林公园由太蓬山森林公园管委会统一管理,管委会机构属于县政府直属副科级事业单位,由县政府直接领导。县政府委托旅游局代管,负责统筹协调和行业管理,林业局、建设局、规划局、宗教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和景区所在乡镇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业务指导。在公园内实行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公园管委会行使。
建议管委会人员编制,确定4名。其中设主任1名,综合管理、资源管理、安全保卫、解说和导游、规划建设管理、营销宣传、财务管理等工作交叉责任到其它3个岗位。县财政按编制数预算和核拨事业经费,并实行核定编制不变、包干经费使用,超过编制人数的所需事业经费由管委会自行解决。
随着旅游业务的开展,管理机构要逐步企业化,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征税”。管委会所有来源的资金,大部分应用于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不能挪作它用。
3、改革财务管理体制
实行收支两条线。景区的门票等所有收入全额上缴县非税管理中心,再根据管委会的资金运作情况逐月核拨。
实行“一票制”管理,公园管委会是收费主体,要建立统一的台账并加强监管,所收费用由管委会和景福寺五五分成,做到专款专用,用于公园发展和建设。
实行财务审计制度。每季度的财务报表要报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和县级相关部门,每年要对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项审计。
实行财务代管制度。景福寺的财务收支由公园管委会代管,其资金运作由僧人民主管理。
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4、开发建设
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根据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管委会提出分期开发的总体建设方案,经有关部门审查,报县政府批准。并根据财力、物力可能,按批准的总体规划和基建程序,分期开发,逐年建设,由公园管委会在县级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下统一安排实施。开发建设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及相关部门的拨款、管理机构的旅游收入和社会捐赠等方面来解决。
5、对景福寺的管理
(1)改组景福寺管委会。原景福寺管委会更名为营山县佛教协会,其原对景福寺的管理职能予以削弱(景福寺以佛教协会会员的身份每年向佛教协会缴纳一定的管理费用);现景福寺成立管委会,由住庙僧人组成(景福寺住持任管委会主任),独立承担对景福寺的管理职能,并接受有关部门、佛教协会和公园管委会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2)景福寺收入为景福寺所有,其财务收入由公园管委会代管;景福寺要建立民主理财制度,实行财务公开,每季度的财务报表要同时报送公园管委会、佛教协会和宗教局,并接受有关部门组织的专项审计。
(3)对景福寺的宣传,由公园管委会和景福寺管委会共同实施。
(4)景福寺作为驻景区单位,要服从公园管委会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其宗教活动的开展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并要与景区宣传、策划和营销相适应。
(5)实行僧人住庙、居士住山,公园和景福寺两个管委会要对僧人和居士的衣食住行实行规范化管理,尽可能的提高住庙僧人的生活和福利待遇。
(6)对景区进行统一规划。使以景福寺和透明岩为主要游览内容的太蓬山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与宗教活动场所的风格、环境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