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好几条“牛奶河”被先后曝光,冲击公众的心理防线。而比水质污染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面对这些因污染而呈乳白色的“牛奶河”,当地环保部门对水质评价的“达标辩护”。 不可否认,今天的中国,一些地方的工业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以云南昆明市东川区的“牛奶河”为例,这里常年有工矿业尾矿水排入,河水像牛奶一样浑浊,沉淀3天后,仍有辛辣味道,用河水浇灌西瓜甚至会产生“种瓜得豆”的效果。如此水质,当地环评却还是“合格”,这对深受污染之苦的当地群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声称“红豆也能染红水”的河北沧县环保局长激起舆论的一致谴责,被讥为“红豆局长”,前些天受到就地免职的处分。 当然,环境问题的板子,仅仅打在环保局身上是不够的。还以昆明“牛奶河”为例,在举行汽车拉力赛的日子里,这里的河水清澈见底,原因就是因为赛事期间关闭了所有厂矿。可以说,如果地方政府不彻底转变畸形的发展观,如果提拔干部仍然以GDP为主导,“牛奶河”的源头就总是得不到治理。 早在1973年,时任总理周恩来就推动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出台实施《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很早就被提了出来。与西方不同的是,发达国家是在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污染达到峰值,而目前中国人均GDP才6000美元左右。近年来,厦门、大连、什邡、启东、宁波等地爆发的环保事件,就凸显了“未富先污染”的环境风险。如果不尽早转变发展方式,环境问题带来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今天就必须支付,而无须等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