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内三恪堂,俗称陈家大院,是清朝末年台儿庄富商陈家的府第。
陈家大院取名
“三恪堂
”,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忘先祖。台儿庄的陈姓,是帝舜的后人。据《左传》记载,周武王灭纣之后,把商之后封于宋,夏之后封于杞,帝舜之后封于陈(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称为
“三恪
”。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台儿庄的陈姓,用
“三恪堂
”为堂号,表明他们是帝舜的后人。
二是表明为人处世态度。在西周时期,客人的客和恪守的恪相通。恪守的恪,作为形容词,意思是尊重和恭敬。三恪就是敬畏天、地、人。陈伟市长在规划重建古城时,寻访了
20多位
80岁以上老人,其中包括台儿庄陈氏的老族长。通过与他们交谈,陈市长认为,陈家对
“三恪
”的理解,已经从
“客人
”之恪转向
“恭敬
”之恪,完成了角色调整:由受人尊重到尊重别人,并延伸到敬畏天地。
陈家在建造住宅时,没有选择徽派建筑或闽南建筑风格,而是建了这座鲁南大院。这样做,不仅使这家
“南蛮子
”因此融入当地社会,为他们聚了人气,而且,这种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坚固、实用、宽敞而又内敛。门头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大门西旁,建了几间面朝大街的门市,使院落与院门保持匀称。两进院子,正房与配房和谐得体,一如房子的主人。
石匠是鲁南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打造廊柱的石头墩面时,留出凸起,弥补了廊柱被截短的不足。工期没有耽误,皆大欢喜。鲁南人为了纪念石匠的智慧和他的团队精神,在建造有廊柱的房子时,仍然采用在基石上留出凸起的方式。
陈家大院的发家史
关于陈家的发家史,在
台儿庄有许多传说。这些传说,不是渔樵闲话,而是确有实据。
据陈氏族谱记载,西晋末年,居住在河南淮阳的陈氏,有一支人迁到福建漳州。清代中叶,陈家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为了防止盗匪,陈老爷把银子铸成上百斤重的圆球。一天夜里,十几个土匪翻墙入户,一人抢走一个
“银蛋
”。无奈银蛋太滑,扛在肩上容易滚落,只能抱着走,走几步歇一歇,无法火速赶回匪巢。匪首下令舍弃银蛋,赶快逃跑。抢到银蛋的土匪舍不得丢弃,放在地上慢慢往前滚。土匪头子发现说服不了他们,就丢下他们,独自逃跑了。
陈家连夜报案。天一亮,官府追上来,抓住了这些舍不下银蛋的强盗,全部杀头。
陈老爷闻讯大惊。他向官府报案,只是希望追回银子,没想到会出这么多人命!更重要的,匪首已经逃跑,估计他会报复。陈老爷当机立断,扔掉家产,带着老小逃走了。
第二天夜里,土匪头子放火烧了陈家的住宅,企图把这家人全部烧死。因为陈老爷全家跑得及时,躲过一劫。
陈老爷准备回河南老家,走到安徽泾县,听说河南正闹蝗灾,没有继续北上,就在泾县留了下来。已经年过二十的长子,跟着闽南商人来到台儿庄。陈老爷和次子留在泾县,传到第四代,出了一个进士。咸丰年间,陈家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军,举家北迁,来到台儿庄,与先前来的长支汇合。
先期来到台儿庄的老大,很快学会了鲁南方言,了解了北方礼节,成为闽南商人和当地商人的
“翻译
”。在兴建
天后宫的过程中,发挥联络作用,受到人们的器重。从泾县迁居台儿庄的第二支人,也跟当地士绅融为一体,出过一位六品官。
陈家在生意场上童叟无欺,不越行规,拒绝不义之财,在台儿庄有口皆碑。陈家的
“陈万祥
”商号,从清代延续到民国,一直经营到今天。
“陈万祥
”布店使用的尺子,半年之后就换掉。店主认为,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容易磨损,如果短了一丝,就等于一尺布少给顾客一丝,十丈布就少给一寸。一年卖出成千上万丈布,加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为了引起雇员的警惕,店主反复给他们讲述
“尺子变蛇
”的故事:有个布店的老板,把通用的尺子锉掉一点,用这样的尺子量布,一丈布就能少给半寸。店主用这种方式,日积月累,赚了不少黑心钱。有一天,他的宝贝儿子爬墙掏麻雀,张大嘴对着墙窟窿,一条蛇从麻雀洞里窜出来,钻进他的嘴里。孩子受到惊吓,掉下来摔死了。老板恨透了那条蛇,剖开儿子的肚子,要找出那条蛇,杀掉报仇。结果,从肚里找到的不是蛇,而是他使用了多年的尺子。从此,这家坑人的布店就衰败了。
陈家的诚信经营理念,一直影响到今天,荫及后人。他们的后代,成为金融界和工商界的佼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