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流经县城拐了个弯,从西门到城东口大约三公里。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一届届县领导都把涪江两岸的护城河堤当做民生工作来做。10 多年来,两岸河堤俱以建成,不仅起到了护城的作用,而且还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每每在堤上散步,都有一番不一样的感觉。 涪江流经县城虽然水流没有大的落差,但还是比较湍急的。从城西到城东平日里浪花飞溅,涨水时浊浪滔天。间或一段较为平缓,亦并不是风平浪静。经年如此。 某一天,三公里河段冒出了三处拦河大坝,下得闸门,截断两岸云雨,涪江顿成三处湖泊。白天,湖面波光粼粼,野鸭水鸟嬉戏畅游,常见垂钓悠闲于此;夜间,湖水倒映繁星,霓虹彩灯投射湖面,碧绿江水五光十色。河堤夜景,另成一景。拦江大坝建成以后,江水翻坝而流,似瀑非瀑,倒也有些壮观景象。漫步河堤,听哗哗水声,赏两岸风景,闲情逸致。只是涪江每年上游多山洪暴发,洪水流经县城,因拦河坝的阻隔,泥沙和岩石淤积。冬季时节,只好集中清理,据说耗资甚巨。看到忙忙碌碌的机械,猛然想,这年复一年巨大的清理成本换来的难道就是为了小城人的观景?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 河堤建于小城涪江两岸,自然离不得江河文化。从西到东,五座样式各异,功能不同的桥凌空飞跨,将两岸城乡融为一体。每一座桥都有历史,都有故事,够得了你细细品味。2012年以来,沿涪江河堤又多了一道风景线:“樵夫歇谅”、“儿童嬉戏”、“江边挑水”、“河岸约会”、“井台洗涤” 、“丛林熊猫”、“相互追逐”、“放飞风筝”……几十尊大大小小的铸像引来人们对过去岁月的无尽遐想。一座“艄公过江”的铜像(貌似)更是把个涪江历史和龙州古人的勤劳勇敢刻画得淋漓尽致。 河堤是一道景观,自然亦好休闲。天刚刚放亮,早起的人们就开始晨练了,一个,两个,慢慢的,人越聚越多。自备音响结伴跳舞的,自带乐器吹拉弹唱的,三三两两打太极拳的,摆弄器械活动筋骨的,甚至早起遛狗的……。随你兴趣,各自为乐。纵是熟人邻居同事相遇,也多半一个“早”字或以点头或眼神招呼而已。 河堤也是一个临时市场,每天一早,没有固定摊位的小贩,沿河两岸的菜农,卖跌打损伤、各种各样“包治百病”药的,免费检测血压的……。这里俨然一个集贸市场。说来也倒是好,散步的,晨练的,顺手就捎回蔬菜水果什么的,是有些方便。但是,半天交易以后,苦了我们的环卫工人,残渣剩叶要收拾好久。尤其是一些机动车辆也在这个时段进入到本不允许进入的河堤,使河堤上铺设的石板经常被压坏而更换,让人好生心疼。 环卫工人的辛苦劳作,换来河堤时常干干净净。但经常让人看到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情,既破坏漫步河堤的雅兴,又觉得和我们的文明城市有些不相协调。随地丢弃烟头纸屑的,为小孩把屎把尿的(几百米就有一个公厕),随手采摘花草的,更有一些遛狗的让他们的宝贝也随地大小便,让人很是恶心。其行为与文明县城的美誉大相径庭。 河堤更是许多人上下班的必经之路。震后重建,新老城区功能区分顿显。居住在老城区的职工们要到新区去上班,交通工具就是一个每天面临的问题。但各有各的办法,沿河堤来回走路上下班的大有人在。于是乎,早上,或同一单位的,或相互认识的,或临时结伴的……。从不同楼栋出来的人们相会在河堤边散步边聊天边听着早间新闻,不知不觉就到了机关食堂。慢条斯理地吃吧早饭,便开始“朝九晚五”。下班后,又结伴原路返回,累并快乐着! 春去秋来,盛夏寒暑。河堤景色也随四季交替而变幻。而随着岁月的变迁,河堤两岸也逐渐乡融于城,城乡趋同了。彼岸的电梯公寓几天一层,不知不觉业已封顶,平武,就此结束了仅有高层建筑的历史。昔日的乡间小路也“黑色化”了,不久的将来还会成为街道。山区小城顿时有了都市的味道。 悠闲溜达在河堤,看着两岸的不时平地起高楼,也能聆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平武这么多房子究竟卖得出去不?”、“五星级酒店今后会有那么多人去高档消费吗?”、“行政新区会不会长久下去都是白天热闹晚上冷清啊?”……. 其实,有时候我也会这么想。但我也在想,乡村向集镇聚集,集镇向城镇扩散,城镇向城市发展……。这个应该是社会发展规律,今天,城市化进程步伐越来越快,这些议论可以理解,但是不是有些杞人忧天了。我又在想,涪江上游,平武是唯一一座县城,无论从生态环境还是地理位置还是交通状况还是社会保障还是文化底蕴,“宜居城市”这个称呼和定位都是名符其实的。 河堤景在变,城市以在变,小城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而变。但我想,只会一天天变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