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短评:
生活在这个时代,但凡要干点什么大事,比如买房,炒股,买车之类的,总会有人不厌其烦地要求我们填表。我们总是老老实实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填上去。在随后的日子里, 各种莫名其妙的买卖都来找你了,搞得你好生奇怪......你终究会想:谁出卖了我们的个人信息?这些拿着我们的个人信息去赚钱的人根本没得到我们的任何授权啊!倒卖个人信息者这样干算犯法吗?公安机关管吗?太多疑问了!或许,我们需要明确一些东西。
============
相关新闻:
成都侦破买卖楼盘业主信息案,数十万人隐私泄露
----------
今年1月,有微博爆料称,一网站公然售卖成都楼盘的业主信息。媒体调查发现该网站公布的名单系真实业主信息。近日这起成都市首例非法买卖楼盘业主信息案已告破,3名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涉案金额近万元。民警从嫌疑人的作案设备中找到近2000个楼盘,数十万业主的个人信息。
●现状
>>调查:仅两成市民有“防泄露”意识
有媒体对20名成都市民做了个小调查,15人表示自己的个人信息曾遭泄露;仅有4人称会有意识地保护信息不被泄露;但没有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走司法程序维护自身权益。社会学家胡光伟认为,公民对个人信息的认知和维权意识很淡薄,随意的在网站和各种表格上填写个人信息。由于维权成本很高,不少公民会“嫌麻烦”放弃维权。
>>律师观点:量刑无明确标准
尽管目前非法获取、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已入刑,但律师认为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对个人信息进行界定,也没有具体的量刑标准。也就是说到底是卖一条就算犯罪,还是卖10条才算,没有统一标准。另外有机会接触和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行业的自律和操守也成了“大问题”。
●信息泄露的三大源头
>>楼盘开发商:中间商专门从开发商处拿业主信息,然后转卖给多家装饰公司,每个楼盘的价格约为二三百元,中间商卖一个楼盘就可赚2000-5000元。
>>个人电脑:一些电脑软件可以频繁地扫描和读写用户的电脑硬盘,频率最高的达到0.5秒一次,如果没有专业监控软件,根本无法察觉。川大副教授魏骁勇建议说,重要的资料不要存放在能联网的电脑上,或者使用时断开网络。
>>智能手机:有记者通过隐私监控软件发现,手机内安装的55款软件中,有51款涉及获取设备识别码,38款软件涉及读取通话时长和号码,3款涉及获取本机号码。从事手机游戏软件开发人士称,一些广告公司和软件开发商“合作”,通过游戏软件获取识别码和电话,然后广告公司用以做业务推广。
●微评:保护个人隐私,防不如管
在这个“大泄密”时代,要想做到个人信息不泄露,也许只能像鲁滨孙漂流到无人岛一样,一辈子与电脑、手机、房产商隔绝。但这又是不现实的。所以,不能把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重担交到个人的身上。就像被盗了是小偷的责任,不能怪受害人“不小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毕竟,防不如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