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工资条上一个一扫而过的数据。随便问一个“工薪族”:一年交了多少税?交了哪些税?税率是多少?一问三不知的占了绝大多数。
纳税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笔不用自己操心的糊涂账,而不是能力和财力体现的荣耀,更不意味着外国电影中底气十足的“我是纳税人!”的主人意识。
糊里糊涂纳税
杭州某机关单位的公务员钟烨拿到5月份的工资条,看了看最后一项实际发放工资,瞥了眼住房公积金的数额,对于纳税一项则看也不看,就把工资条塞进抽屉。他自嘲地说:“三年多了也不知道交了什么税,扣的对不对。反正年收入不到12万,也不用申报个税,纳税就是一本糊涂账。”在现行的单位代扣代缴制度下,像钟烨这样对交纳个人所得税抱“事不关己”态度的人为数不少。
我国从1981年起开征个人所得税,不同于世界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综合税制,而是采用了分类税制,征收范围涉及工资薪金、劳务、稿酬、个体户收入、承包收入、财产转让等11种收入,实行差别税率,普遍采取单位代扣代缴的方式。为了发挥个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行年所得超过12万元者需自行申报个税的方法。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在中国,纳税的感觉怎么样”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都缴了什么税、需要缴什么税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只对最常见的几个税种耳熟能详。90%以上的人都知道自己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半数以上的人知道消费税。另外,也有将近一半的人知道契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和房地产税。
外国电影里常有这样的镜头,一个公民可以底气十足地指责某警察工作不认真:“我是纳税人,你的薪水是我们支付的,我有权监督你的行为!”但中国公民现在还找不到这种纳税人的感觉。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83.4%的人感觉作为纳税人“亏”,只履行义务没行使权利;39.0%的纳税人很焦虑,我很想行使监督权利,但不知道怎么办;11.5%的人没感觉,反正交多交少都一样;只有8.4%的人觉得很光荣,纳税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只有12.3%的受访者对纳税人的权益比较了解,其余87.7%的人则处于“完全不知道”和“知道一点点”的状态。那么有多少人行使过自己的权益呢?80%的人说,从来没行使过其中的任何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