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民国18年(1929年)前,荥经天主教属川南叙府法籍教区,后属雅安教区。最早来县传教,且传教时间较长者,为法国里昂人何伯里;继任的有神甫韩XX、黄XX、胡明谦、何XX等。先后入教者约700余人,其中,民国29年(1940年),县城入教者为l00余人。 入教者多为穷苦老百姓,亦有欲借势作靠山者。教徒须信奉耶稣在家里挂耶稣像或张贴“肇造天地人物真主宰”字条;信从“信经十二条”,遵守“教规十诫”,按时到教堂礼拜、祷告,听神甫讲经。 教会处所天主堂,清同治三年(1864年)始建于西街(今民主西街),后迁北街(今新民街),有街房10余间。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义和团运动时被焚,之后再复建。另在大通桥(今安靖乡)设经堂,以聚栖止堡、凰仪堡一带教徒。天主堂内一度办幼儿学校(限收教徒子女)。民国28年(1939年)设织袜小工艺场。 解放后,荥经天主教停止活动。1956年天主堂改建为机关托儿所。 耶稣教 光绪元年(1875年),美国牧师来县传教,设教堂于北街(今新民街),直属雅安浸礼会教区。民国15年(1926年),内设讲经堂,并将教堂改为“福音堂”。民国初年,教堂内一度办明德小学,以《圣经》为必修课,后因学生来源少,约于民国23年(1934年)停办。后将福音堂卖与居民居住。 教徒可一人入教,不必全家皆入。入教者须先洗礼,坚振,做礼拜(包括祈祷、读经、唱诗、讲道等内容,多在教堂中举行),虔修斋戒禁,守“十诫”。教会利用特权包揽词讼、支持绅商称霸乡里,用小恩小惠收买贫困者,以发展教徒。光绪末年,发展教徒百余众。辛亥革命后,教堂势力渐衰。 解放后,基督教遂停止活动,教会神甫离去。1985年,县委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对原属教会(作宗教活动场所)的房屋,进行清理、调查,县机关托儿所需拆除的原天主堂木结构旧危房,由县政府批准,将拆除危房的补偿金,上缴地区行署,转归乐山教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