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51|评论: 12

[散文随笔] 北京《颐和园》探祕 乾隆是位大孝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喜旅游,尤喜去名胜古迹观光,因为这类景观都具有大跨度之历史渊源,既可增长历史人文知识,又有机会获得探祕寻奇的乐趣。虽然当今的名胜古迹景区均有依据“正史”所撰之历史简介,但必竟“正史”是代表官方的人为之作,难免沒有编史官员的偏见、私心等干挠,故尔不一定能够全面、客观、如实地记载当时的历史,所以往往会离下一些离奇的历史疑问或悬念。《颐和园》也不例外,据传奇闻还颇多,但考虑到篇幅太长,本文仅简述两则颇离奇有趣的传闻了。一是追溯《颐和园》前身的有趣历史,便会了解乾隆是位大孝子;二是今园中的主体建筑《佛香阁》中的佛像,也有个离奇的传说故事。不过还是先说说《颐和园》之概况,再叙奇闻逸事吧?
       到北京旅游的人无不去《颐和园》一游,该园1961年3月4日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首批荣获“国家AAAAA级景区”称号的名胜古迹。《颐和园》始建于乾隆盛世之公元1750年,原名《清漪园》,第二次雅片战争(公元186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公元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开始重建,两年后便正式改名为《颐和园》,自此成为了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也成了皇宫外最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心。
       公元1898年光绪为求改革,即在园中《仁寿殿》接见变法志士康有为等,可叹不久变法失败,光绪也被慈禧太后一度软禁于园中的《玉澜堂》。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颐和园》又第二次惨遭洗劫破坏,两年后慈禧又拨款维修与重建,恢复后慈禧更常到园中留宿休养,就连听政、颁发谕旨与接见外宾也多在园中进行。二十多年后,即公元1914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曾以私产的名义对外开放了《颐和园》。又过了十四年(公元1928年),《颐和园》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该园才成为国家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颐和园》不仅风光秀丽、面积很大,而且集传统园林艺术之大成,还富含皇家园林恢弘华丽之特色。该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占地300.8公顷,湖水面积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大小院落20余座,古建筑3000余间,建筑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种。其中的《佛香阁》、《长廊》、《十七孔桥》、《苏州街》等等,已成了北京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从当时建园的布局来看,根据其主要功能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区:一是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核心的政治活动区;二是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等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的居住处;三是以《昆明湖》、《长廊》、《十七孔桥》、《南湖島》等广大区域,便是帝、后澄怀散志、休闲愉乐之区。如今的《颐和园》无论是其面积,规模和景观,可谓皇家国林之首,那是何时大变的呢? 今《万寿山》以前是座名“瓮山”的光秃禿荒山,今《昆明湖》也是水面不大的“西湖”,因此《颐和园》能有今日之庞大气势,不能不说乾隆孝敬母亲之事了!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将过六十岁生日,为了报母后之养育之恩,让母亲过好六十大寿,乾隆在1749年冬便开始动工扩建“西湖”。以前的“西湖”东侧有一道西堤,乾隆安排只保留西堤中间一段,将周围陆地挖成湖,便形成了今之《南湖島》,使整个湖面扩大了许多。第二年也就是1750年,乾隆又安排工匠在“瓮山”(今万寿山)的南面动工,并將去年挖湖堆在“瓮山”的泥石进行整理,还种上了各种树苗。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瓮山”的面貌焕然一新。母后的六十大寿庆典完后,乾隆为母后能安享晚年,并未停止“清漪园(今颐和园)”的扩建,前后陆续修建了十五年时间,共计用了四百四十万二千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分三厘银子。 乾隆也把当初的“瓮山”正式改名为《万寿山》,其意是祝母亲万寿无疆;他还在《万寿山》的南面修建了《大报恩延寿寺》,这也是乾隆改建“清漪园”之主体建筑,更体现了乾隆报母亲养育之恩的一片孝心。
       不仅于此,乾隆对他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十分孝顺,母亲喜爱旅游,乾隆便陪母亲三游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几乎每年夏天都要陪伴母亲到《颐和园》或其它避暑山庄住段时间。为了让母亲寿诞期间去“清漪园”途中热闹些,他还专门修建了一条《苏州街》(今尚成),令人在街上跳舞唱戏庆贺。知母亲喜看民间广为流传的《白蛇传》,据说乾隆还亲自修订剧本和安排演出,一心一意想办法使母亲活得高兴。即便在母亲逝世后,他还用三千多两黄金精制了一座金塔,用来珍藏母亲的头发存念,这座金塔后来供奉在《寿康宫》东佛堂内。而今世人欣慰的是,虽然乾隆改扩建“清漪园”主要是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但也改善了京西的水利状况。因为从明代以来,瓮山地区一直水患严重,由于“西湖”蓄水量小,每逢暴雨便成水災。而乾隆挖掘扩大了“西海”(昆明湖)后,原来弓形的小湖,成了大型的桃形湖,蓄水量大增,也较彻底地根治了水患。
   现再来说下《颐和园》另一件离奇未解的事,《佛香阁》内的佛像是从哪来的呢?1966年到1989年,《佛香阁》一直未开放过,因为里面没有主体佛像,一直是空的。直至到1989年,为了配合好建国四十周年大庆,据说有关部门领导希望国庆节之前,《佛香阁》能正式对人民群众开放。可无佛像又怎办?由于时间比较紧,重新铸一尊铜佛像的时间已来不及,而当时重铸佛像的争议也很大,究竟是恢复慈禧时的泥像还是恢复乾隆时的铜像呢?在有关人员研讨的过程中,也有人建议说能否找一尊现存的佛像来代替,这样既可减少开支时间也来得及?在没啥好办法的情况下,不少人觉得可以试试,要大家可以分头想想和寻找。当时也有人支持说,其中有人回忆说,记得鼓楼西边一座寺庙内有一尊铜佛像,而且佛像的大小、形态和原《佛香阁》里面的很相像,于是大家决定先去看看。
       其时的这座寺庙已改建为小学校,幸好佛像还在,为了赶时间还便決定在不惊动市民的情况下,尽快运到《佛香阁》安装。可这么重的铜佛像,又要不惊动市民和快速,可用啥运呢?据说后来在空的支援下,派直升机掉运到了《佛香阁》,可惜运到的佛像头顶部缺了一块,残缺的佛像又令大家焦急起来。当时去学校查看经办的同志也记不清了,说学校存放佛像的房子光线很暗,佛像又高大,真记不起来佛头顶是完好的还是缺一块了?不久有人回忆说,十几年前有人在昆明湖游泳时捞起半个佛像半个头部,便交给了青龙桥革委会。经当时鉴定不属于《颐和园》的物品,但因是在《昆明湖》中捡的,所以就暂时存放在了《颐和园》仓库中。大家听后都觉得反正现找不到适合的头顶部,还是先找出来试试再说,看能否安上?可一试大家都惊喜了,不大不小,严丝合缝,正好相合。这就奇怪了,铜佛像是在外面寺庙运来的,半个佛头却是在昆明湖捞起的,怎么就原本为一体的呢?据说这事至今还是个未解的谜。但笔者大胆认为,这半个头像本身就是这尊佛像的,因为当时用直升机掉着运到《佛香阁》时,由于佛像头顶部已有较大裂缝,加上直升机的震动和摇摆,头顶部便震落到《昆明湖》中了吧?当然这也是猜测,或许大家还另有高见哈!
  有关《颐和园》离奇的传闻颇多,因篇幅所限,也就不多叙了,还是提供点照片让大家欣赏该园的如画美景了。

图为《颐和园》外的古式牌坊
DSCF7292.JPG
远眺《万寿山》和《佛香阁》
DSCF7308.JPG
近观《佛香阁》及大殿
DSCF7340.JPG   

(待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仁寿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殿名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是慈禧、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DSCF7300.JPG

壮美的大型《长廊》之一
DSCF7320.JPG

之二
DSCF7327.JPG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不过这里是“园中园”,是要另收10元门票的哈!该区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乾隆报母恩的《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198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在的殿阁为光绪年间重建。
DSCF7346.JPG

《排云殿》是慈禧接受王公、大臣恭贺献礼的地方,内存放有大批珍品。因未对游人开放,只得隔窗拍了些,现提供两幅瓷器精品于下
DSCF7379.JPG

图二
DSCF7354.JPG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壮观的《廊如亭》,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八角亭,面积达130多平方米。该亭立于《十七孔桥》东端,因可四面观景,视野极其开阔,故名“廊如”,又俗称八方亭。亭内悬掛的扁额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及古著摘抄。
DSCF7407.JPG

       图为著名的《十七孔桥》全景,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島”,全长150余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石拱桥。桥头及桥栏上共雕刻有500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两端还雕刻有4只异兽,为清代石雕之杰作。
DSCF7410.JPG

     《铜牛》,铸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称“金牛”,卧伏在雕花石座上。据说是为防止水患而立,其神态生动,形若真牛,牛背上还铸有乾隆所书的80字篆体铭文--《金牛铭》。
DSCF741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2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孝为本历来就是华夏民族治国理家的根本,乾隆虽然是花费的民脂民膏,但整个颐和园建筑群集中体现了华夏文明的精髓。
颐和园是一段惨痛的历史,辉煌的东方文明曾经蒙羞,近代史中的耻辱也唤醒了朦胧沉睡中的东方雄狮。(题外话了)
好图好文,传承孝道文明正是当下之急。
问好晚报老顽童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村 发表于 2013-1-28 20: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以孝为本历来就是华夏民族治国理家的根本,乾隆虽然是花费的民脂民膏,但整个颐和园建筑群集中体现了华夏文 ...

:handshake诚谢老朋友知历史重孝道哈!这几天都在新浪、凤凰网、华西都市网等发帖,今晚才打开文学沙龙,迟复了请见谅哈?:D
发表于 2013-1-29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报老玩童 发表于 2013-1-28 20: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诚谢老朋友知历史重孝道哈!这几天都在新浪、凤凰网、华西都市网等发帖,今晚才打开文学沙龙, ...

好文,拜读了,长知识。谢谢朋友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潭碧玉水 发表于 2013-1-29 10: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拜读了,长知识。谢谢朋友分享!

:handshake过谦了,互相取长补短,谢谢好友鼓励哈!:D

发表于 2013-1-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先生北上千里,好景致存留万年。
问好老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696967911 发表于 2013-1-29 22: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老先生北上千里,好景致存留万年。
问好老先生。

:handshake诚谢好友关心鼓励哈!名胜风光既可陶冶情操,也可增加历史人文知识,所以每年都去省外约一月左右,学习观光下。

发表于 2013-2-4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victory::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3-2-14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村 发表于 2013-2-4 22: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未命名.gif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