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19859—1898) 字裴村,四川省富顺县赵化镇人。幼时家贫,曾学理发三月,后经塾师管鹿田劝诫,母王氏卖掉街房以资读书。光绪六年(1880)中秀才后,赴成都锦江书院深造。光绪八年乡试中举人,次年,连捷二甲进士,授刊都广西司主事。刘光第勤敏谨慎,尽心守职,被破例委为帮办文稿,奉派审策,公余著读书笔记《都门偶学记》,为同里唐晋渊书联:“为肖子不为孝子;作良臣勿作忠臣”。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名,刘光第蒿目时艰,忧心如焚,冒着丢官杀头的危险,拟就《甲午条陈》四条上奏,请皇上乾纲独断、团结人心、严明赏罚和隆重武备。 光绪二十二年,刘光第开始接受维新思想。光绪二十四年,他同杨锐等创办“蜀学会”,讲求时务之学。四月,康有为发起“保国会”,他出席参加并列名。四月二十三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推行新政,起用维新人士,刘光第因有“经世之志”被光绪召见,受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与谭嗣同同值一班,八月初九,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光绪于瀛台,刘光第与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同时被捕。八月二十三日拂晓,六人被押赴菜市口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殉难后,同乡乔树楠为之收殓,归葬于赵化镇普安寨侧,1984年迁葬于县城五府山墓园,市、县两级政府为之安放铜像。刘光第遗著有《衷圣斋文集》、《介白堂诗集》、《刘光第文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