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风波正进一步向整个白酒行业延烧。最新消息是,有家公司将茅台、五粮液等多家龙头公司的白酒,送往国内权威机构进行检验,发现这些送检白酒几乎无一例外含有塑化剂。以卫生部551号函(塑化剂DBP、DEH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3mg/kg、1.5mg/kg)为参考,茅台汉酱51度DBP含量6.37mg/L,几乎是标准的20倍;五粮液52度、52度五粮液1618、洋河52度梦之蓝的DBP含量也都超过3mg/L,是标准的10倍左右。
不过,三大酒业巨头中,五粮液旗下产品“中招”数量最多,其三款产品塑化剂成分全部超标,最高超标率高达10倍以上。
在52度五粮液产品中,塑化剂成分DBP和DEHP分别为3.24mg/L,1.87mg/L,分别超出国家标准9.8倍和24.67%。另一款五粮液的主打产品52度1618塑化剂成分DBP和DEHP分别为3.33mg/L和3.02mg/L,分别超出国家标准10.1倍和1.01倍。
此外,五粮液52度专卖店特供酒结果也显示,其DBP和DEHP分别为2.92mg/L和3.25mg/L,分别超出国家标准8.73倍和1.17倍。
同样,另一酒业巨头洋河股份的主打产品52度梦之蓝塑化剂成分DBP和DEHP也分别为3.26mg/L和1.93mg/L,分别超出国家标准9.87倍和28.67%。
从当天二级市场股价表现来看,三大酒业巨头中,股价表现分化。其中,五粮液股价跌幅居首,全天跌幅达3.67%,报收24.96元。同样,贵州茅台也下挫至205.70元,全天跌幅为2.91%。与此同时,洋河股份则逆势飘红。截至当天收盘,洋河股份报收91.04元,略涨0.60%。
另据当天的主力资金流向表明,三大酒业巨头中,五粮液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出居首,净流出金额达3.036亿元;贵州茅台次之,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出金额也过亿。反之,洋河股份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入5389.52万元。
对此,有流通股股东表示,从当前公开的检测报告来看,茅台、五粮液、洋河三大酒中,五粮液看似最严重。
而且,自“塑化剂事件”风波以来,其他酒类巨头都相继采取了增持等护盘措施来维护公司市值,但五粮液手握250亿元现金,看着股价暴跌,却无动于衷。
相比五粮液的安然不动,贵州茅台公司前几日就塑化剂风波召开媒体见面会,北大教授李可基在会上称,“人类几百万年都没有灭绝,说明人类的排毒、解毒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过去一百多年间,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物质,铅、砷、汞、二恶英等等这些物质都是几十倍、上百倍在增加,但是人的寿命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增加了一倍。所以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我们基本上都应付掉了。”
此话一出,质疑声一片。面对白酒塑化剂风波给公众心理带来的冲击,作为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本应用客观、理性的语言,不偏不倚地作出评判。李可基教授却为白酒厂家的背书,说出了严重违背基本常识的“人类排毒力强”论,这可真要跌碎一地眼镜了。
人体当然有排毒能力,可是人类历史的绵延不息,和排毒能力有何干系?自从工业化以来,人的寿命不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膳食营养的改善和医疗卫生的进步,从中根本推演不出“越污染越长寿”的逻辑,相反,世人所公认的,是工业化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给人体健康造成新的威胁,类似水俣病、痛痛病等公害病,就是典型的例证。针对这种威胁,各个国家在环保和卫生健康上制定出有效应对之策,才使人类的生活尽可能远离工业化毒害,保证了个体寿命的增长。
可见,“人类排毒力强”之论逻辑混乱。不过,对于这种言论,民众似乎见怪不怪,近年来,经常有一些“专家”在公共平台上发出惊人之语,挑衅民意,例如,此前专家孙忠实称“1天吃6个毒超标胶囊没事”,同样引来挞伐声一片。但这些舆论争议,并未让他们有所警醒、幡然悔改,这真是学术界的悲哀。有毒物质就是有毒物质,不能因为其危害小,就可以淡化甚至否认其毒害性,无论含量多少,这种物质最好都别出现在食品中,保障食品安全,靠的是我们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零容忍,而非什么“人体排毒能力”。
白酒塑化剂问题,多是相关生产工艺中存在瑕疵所致,这是个很容易向公众解释清楚的问题,只要诚实面对,该道歉道歉,该召回召回,该改进改进,这场风波并不难平息。相反,如果拒不认错,像茅台、像五粮液一样,摆出姿态坚持与民意对抗,不是什么明智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