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班超手捧黄金印,
红梅树挂绿琵琶。
一捧雪二度梅三添香四进士五树联芳千秋剑,
六合缘七人贤八阵图九连灯十全大美万寿山!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小兄台:
“五树联芳”似应为“五桂联芳”。
严格说,楼主所列者并非对联。仅仅是一些数字化的剧目堆砌。
因为,对联要讲、而且必须讲词性、对仗、平仄和粘连等。
仅从词性看,毛病就很多,如“班超”(并列结构人名)与“红梅”(偏正结构物名)、“金印”(偏正结构物名)与“琵琶”(连绵池,并列结构物名)、“度”(这里是量词)与“人”(名词)等多组都不成对偶关系。此外,就恕不一一列举说明了。
59谨书已见,望方家教正。
刘山山小兄台:
要学对联,亦难亦不难。
可从最基本的学起。〖笠翁对韵〗是较好的启蒙读物。只要经常读(硬是要读出声),两三个月即可初步体会到声韵、平仄、虚实、对仗的一般常识。
对联习作可由浅入深。对联字数可由少到多。至于许多制联手法的运用,则需要熟能生巧,不可贪多求快。
本人在去年春节制作“川剧剧名征联”网上揭破“联底”并作适当“点评”时,见你有一跟帖对“对联”表示极大兴趣。最初以为你为“联家”或至少为熟悉制联者。以后再见你的一次跟帖才知你是南充一位13岁的川剧“场面”学员(且尚在读书)。对你的印象是少年持重、敏而好学。以后本人也一直在网上注意你的帖子。本人在此不是妄下赞语,那样会“捧杀”年轻人。借此机会希望小兄台以学业为主,把“制联”仅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这样才对你今后的事业发展有好处。
以上管见,供你参考。
敬佩江阳渔樵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
"三添香"应为“三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