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坛子里关于33新开的每日报道凡响比较强烈,本人于2007年1月13日18点50——20点05分(共计75分钟)认真收看了33频道,现将收视情况整理成文发表如下,希望能给贵频道的管理决策层提供意见。
17点之前为面对面节目,正好收看到尾巴上的一条新闻,一个貌似广东人、切说着广东憋足普通话的男子在某科技管采访,接近10分钟的节目,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科技馆在哪儿?是在成都吗?不是成都又在哪儿呢?节目同篇没有一个字、一句话能点名是哪儿,直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在成都。观众换频道的时间往往在1分钟之内,如果这一分钟抓不住观众,那么就只有眼睁睁看着他们流走。
好,下面重点说说33隆重推出的每日报道,我主要说一下缺点,优点我就不说了,相信33的人每天都会在办公室聊着摆着谈着这个节目的优点。
问题1:先说主持人背景,两路放机信号切入直播间,其中一路信号是切主持人背后背景,一路信号是切最终出来的画面,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有这个感觉,画面太跳。切主持人后面的时候,以为主持人一会从这飞到那,一会从那儿飞到这,不过现在的观众没这么傻,都直到这是虚拟背景,如果这都不觉得跳的话,那么另一路信号切入演播室覆盖主持人身影的时候,那才叫一个跳,给人的感觉就是主持人一会从画面钻到背后,一会又从背后钻到画面前来,就这样不停地“钻”来“钻”去,刹是“好看”。建议处理方法:主持人后面的虚拟背景不用全景,而改为大屏幕,这样至少主持人有个“相对稳定”的窝,不至于钻来钻去,也不至于画面过于跳点。
问题2:滥用“MTV”,在进入正式新闻之前,讲了一个“汉服”和一个“熊猫”,两条新闻都用了MTV,而正式新闻有12条,12条新闻中又有4条新闻后面跟了“MTV”,不否认某些场景某些情绪下需要MTV去渲染情绪,但对于一个新闻节目如此高频率、花里胡哨的用NTV,不仅起不到渲染情绪的作用,只能给人留下三个字:滥、滥、滥。就算确需MTV表达,后期制作也存在严重不足,就我收看的今天的6个MTV中,全是空洞的画面,建议今后再画面上添上字幕不过是介绍背景还是把开始口播的新闻内容以字幕形式在表达一遍,也比单纯的画面更具有信息量。在这里我不禁要问,每日报道究竟是一档什么节目?新闻节目?新闻节目是靠大量的鲜活的事实、吸引人的情节已经饱满的信息量和鲜明的节奏去吸引大家,而隔两条新闻就放个MV,严重拖了整档节目的节奏,给人的感觉就是玩特技,又玩的不熟练,只能让人看笑话。
问题3:新闻编排及质量的问题。第一条新闻,大致意思是眉山的农民因为路烂导致丰收的广柑不仅价格低,而且卖不出去。首先我要问记者,做这条新闻的目的是什么?从地域性上说,眉山不属于成都范围,成都市民不会关心,即使很多时候成都也做外地节目,但前提是要么那个事情是全国关注的焦点新闻,要么就是新闻事件中涉及成都本土的人和事,这样才能吸引成都人去关注,而眉山广柑这条新闻,既不是重大新闻,当中也不涉及成都人和事,所以不会有观众去看。从新闻结构上来说,记者要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你究竟是要说明当地路太烂、农民的广柑卖不出去、为农民着急,还是当地路太烂,你去暴当地光去了?更可笑的是,回到演播室中,主持人竟然向大家推销起了广柑。如果我是普通居民,5、6毛钱一斤的价格会吸引我,但我绝对不会开车去眉山那个鬼地方买几十斤广柑,如果我是搞批发的老板,节目播放中我肯定在应酬,我也不会得到这条消息。所以说,如果我是接线员,我不会把这条信息记录在热线本本上,如果我是记者,我不会花了过路费、油费、精力去做这没有价值的新闻,如果我是值班编辑,我不会安排这条没水准的新闻播出,如果我是值班主任,即使这条新闻编排好了,我也会把它取掉。接线员、记者、编辑、主任,这一共是多少关?在如此层层把关的管理制度下这条新闻还能播出,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33的管理制度已经病入膏肓。
第二条新闻:IT行业招聘会,同第一条新闻受众面太窄。每年此时的确是大学生找工作的繁忙季节,但是为什么记者不去观众受众面更广的招聘会,而偏偏要关注这么个冷冷清清、如此窄众的IT行业招聘会呢?
第三条新闻:火车站为了方便大学生购票,进入西南石油大学开始销售点。做这条新闻的记者就是个糊涂蛋,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的这条新闻要说什么东西。火车站为了方便大学生购买火车票,专门进入大学校园里头,这本是一件好事,然后新闻一开头节目说的是售票系统坏了,停了几个小时,很多大学生早上6、7点就来排队买票,所以我就不知道这条新闻的诉求是什么?是去表扬火车站进入校园售票这一行为吗?如果是为什么又要用大学生说等了几个小时、买不到票之类的同期声?如果不是去表扬火车站这一行为,是去暴人家光的?那你该用大学生的采访,说排队几个小时都买不到票纭纭,但是人家火车站一片好心这样做,系统出了问题谁料的着,犯得着记者您再去指责人家一番吗?人心都是肉长得,没必要这么狠吧?所以记者的诉求不明确,正确的方式应该表达出售票方和学生的一种无奈,本来是好事,却整的大家都尴尬。可能做此新闻的记者刚入行,还不能准确抓住这个点,或者是意识到了,却不能准确表现。因此希望改频道加强对新记者的管理。
第四条新闻:讲的是某地的一个仓库一夜之间丢失了20顿大米,却没有留下明显的痕迹,况且晚上还有保安值班。该新闻同上条新闻,诉求不明确。这条新闻不应该是简单的展示现象,20顿大米多大的量?却没有留下痕迹,而且保安24小时值班,大米会不翼而飞吗?记者应该犀利地去剖析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事件的发生,明白人看到这里都会猜想,保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内外勾结,然而记者却没有深入分析,甚至连“大米难道会不翼而飞吗”这个简单的问题都没有提出来,不管是不是内外勾结,记者都应该追踪,如果是,那么这条新闻更完整,如果不是,也打消了观众对保安的误会,然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新闻最后一个画面拍摄的是派出所的大门,配以解说“当地派出所正在对当事保安进行调查”,就完了,根本没有进派出所里面去,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的工作态度,就算你知道进了派出所警察什么也不会说,但记者也应该提着摄象机开机进入派出所,观众要的是过程,要的是记者的敬业精神,即使你不能采访到民警和当事保安,但是你尽力了,观众就不会怪你,而这个记者的表现太差太差。
第五条新闻:寻子扑克。这个事本来是个好事,但为什么33的记者做出来就这么不好看,首先是活动的发起者压根就没在成都,人家都到广州去了,你现在来做这条新闻干吗啊?这么重要的一个采访对象都没采访到,为什么人家在成都的时候你不采访?非要等人家都到广州了你再来做这条新闻?其次就是新闻后面跟的MV,画面都是以扑克上的失踪孩子组成,一个画面2秒,让观众看什么?第一记不住小孩的面貌,第二记不住需要联系的电话,所以我的理解就是,形式大于内容,为了上MTV而做MTV,观众不是傻子,经不起你们这些人糊弄。
第六条新闻:黄强骨灰专机抵达成都。这条新闻最近我一直在网上关注,但是33频道做的太臭了,又加了个不象话的MTV在里面,而且重复画面太多,并且间隔时间太短,这些都是做电视的大忌。下次再遇到这种新闻,建议记者用无间道里的音乐算了,反正那音乐大家都用滥了,也不在乎你33频道多用一次。
第七条新闻:黄强骨灰抵达龙泉。就看着几个当兵的抱着遗像从远远的总过来,再慢慢的远去,新闻就完了?我不知道这条新闻要说什么?想说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还是有很多当兵的护卫?还是这些当兵的终于顺利的进入了房间?什么都得靠我去猜测,毫无意义,还不如和前面一条新闻接起来当一条报。
第八条新闻:三环立交桥下,一个货车因超高集装箱撞在桥上掉了下来。其中肇事司机找来拖拉机把桥下的箱子拉了出来,解说说的是司机“将功赎罪”,什么叫“将功赎罪”啊,建议记者回去翻一下中国汉语大词典,这词能乱用吗?肇事司机找来拖拉机清理现场,这个叫功劳吗?莫非你撞坏了桥,我政府部门还要找来拖车把箱子拉出来再找来吊车吊回到你的卡车上然后再说句“大爷您慢走”不成?什么玩意儿??这条新闻也是完了就完了,政府部门的态度呢?声音呢?当真是撞了也白撞?国家的东西就允许你这样去毁坏?不管该不该罚款,罚多少款怎么就没有政府部门的声音呢?你这不是在纵容其它人犯罪吗?你这不是在告诉这个肇事司机“大爷,这次没撞爽下次我把桥修低点您继续撞哈”,就算现场没有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处理,记者这个时候也应该打电话通知相关部门到现场,告知他们发生了这个事,然后采访对方,而如果相关智能部门在现场而记者没有采访,那记者该挨板子了,如果是记者采访了编辑没用,那就该编辑挨板子,如果是就这么浠里糊涂主任就审过了,那就该所有人挨板子。
第九条新闻:一个火灾的新闻,有个重度烧伤,面积达百分之八十。马马虎虎,没有大的缺陷,但也没有一点优点,凑合着也就看一看,没什么好说的。
第十条新闻:变性人做双眼皮手术。很搞笑的一点,最后为什么要来句“主治医生是章琳的干爹,所以手术免费”?现在我还在想这个问题。
第十一条新闻:万人观鸟。在画面中我只看到不超过10个人。我对鸟没兴趣,不知其他人对鸟有没兴趣?观鸟观鸟从头到尾我就没看见一只鸟。后面又跟了一个莫名其妙的MTV。
第十二条新闻:金猪宝宝系列节目,主持人口播最后一句话讲的是金猪宝宝,题目也是金猪宝宝,但新闻第一句话却是讲的千喜宝宝,而且篇幅不小。主持人串联词大可改为“那么6年前的千喜宝宝现在过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后面又是一个MTV,我连说都不想说了,累到起了。
四十分钟时间就播了以上12条新闻,平均每条3分多,除了大量的特技,内容又拖又沉,没有一点信息量,毫无竞争优势,而且特技还臭的不得了,主持人就在那“钻”来“钻”去,是个智商稍微正常点的人都看得出来。
“影象成都”和“我和成都”小版块立意本很好,但做的却一点不好看,这可能和记者的水准有关。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影象成都”中讲到龙王庙邱家祠,本来新都市里面见到这么一个老环境非常新鲜也很亲切,但记者却一个对比镜头也没用,什么对比镜头?高楼林立和这个邱家祠的对比,如果用了这种对比镜头,给观众带来的出来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
“我和成都”建议砍掉,放在那碍手碍脚,只看见一个老头从头说到尾,说的什么现在一点也记不清了。
专题片“王老汉寻女”,节目诉求出现偏差,本来王老汉是找自己女儿,但是节目内容让人同情的却是抱着孙子在那哭泣的林家婆婆,而且记者完全陷入节目中间跟着王老汉一条线走,没有给林家婆婆说话的机会,记者完全应该采访林婆婆,不管谁对谁错,记者应该给她这个权利。而我看到的是,记者见到了林婆婆,却没有采访她,这不仅让节目的结构出现严重偏差,同时也说明了,记者如果不好好把握自己手中的话语权,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好象大家最后记住的是林婆婆在那无助的哭泣,和哇哇大叫的孙子。节目犯了个最基本也是最严重的错误,没有对孩子的面部进行处理,这是很多电视台最该记住但也最容易犯的错误。
最后一个什么什么小女人说的什么什么信息,有看点,但是制作太粗糙,一共说了8条信息,就换了3、4个地方,最后晚了结尾都还要换一个地方。真搞不懂33这帮记者在搞什么鬼,换来换去好玩啊?累不累?下次别换地方了,换衣服、换造型算了。尤其是中间有个地方背后有个很高的建筑,摄象为了框住那个建筑导致对记者的构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个建筑很重要吗?一定要把它框下来吗?现在的电视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综上所述,我,作为一个最普通的电视观众,看到的却是最让我失望的电视节目。以前我天天看电视,现在我天天上网,电视离我越来越远了,但我不希望有一天我的电视被当废品送了人。我希望33的朋友们好好反省一下,认真总结一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今天我认真收看了你们节目写了此意见,表示我还在关注33,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问我33是什么的时候而我却难以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