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感《也谈川剧女声帮腔之始》
·夏庭光·
发表于《川剧学习》1986年第9期上的《也谈川剧女声帮腔之始》,主要有这样几段文字:“1950年7月1日南充‘永庆乐’班改建为‘川北铁军剧社’……(笔者省略,下同)新排出《双喜临门》(现代戏)、《北京四十天》……当时因鼓师邹云龙的嗓音差,帮腔效果不良,改由歌剧队女生学员蒋淑筠主帮……蒋自此成为职业帮腔员。” /“铁军剧社在1950年底和1951年初,还先后巡回射洪、三台、遂宁、潼南等县,女声帮腔波及面亦随之扩大,被这些县采用,这些县又波及其它县,很快就被传开了。” /“扎根在射洪的川北铁军剧社是从1950年10月在蓬溪县明月场演出开始用女声帮腔的,不知更有早行人否?”
笔者写过两篇“豆腐干”《渝州最早的女帮腔――渝州川剧忆往》、《川剧女帮腔的诞生》,分别发表在《政协时报》、《重庆晚报》。其主要内容:20世纪的30年代,“花面大王”赵(焕臣)瞎子在江北城做班子,招年幼女伶习帮腔,专司其职,登台实验成功;40年代,市区米亭子唱“围鼓”,试行女声帮腔;1952年11月,第-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西南观摩演出团演出《柳荫记》,临时安排女演员秦淑惠等帮腔取胜;1953年4月,全国戏曲改进协会重庆分会与市文化局、实验川剧院协同开办了“川剧帮腔人员训练班”。招收学员30名,学期一年,毕业后分配至剧团任专业帮腔。
不管30年代、40年代或50年代有意、无意或刻意培训出来的女帮腔,结束了川剧帮腔“齐呐喊”的帮腔史,为川剧高腔特点之一的帮腔艺术淋漓尽致的发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都应在川剧史书上大写特写,万万不可漏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