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峰窦圌山 由江油市沿城区北部公路前行20公里,便到四川著名山岳风景区——天下奇峰窦圌山。 远眺圌山,三峰矗立(圌是上小下大的园形米仓),高百余米,形若画屏,直耸如云,如鶴立平川,形势奇绝,风光绮丽。行至圌山通天道,距其左侧300米处有一供游人乘座的索道,是去年才建成的新景。索道总长615米,垂直高差221米,最大坡度44·5度,最大运送量为每小时440人。它不仅不影响自然景观还与当地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相映成趣。游人乘坐索道车,安全可靠,舒适方便,既减少登山的疲劳,又增添空中鸟风光的乐趣,能收到增光添彩、引人入胜的良效。 登上东峰,只见三峰的顶端均有一座古庙,一是东岳殿、二是窦真殿、三是鲁班殿,其中窦真殿和鲁班殿最为险要。峰顶的有效建筑面积都是建筑物,屋檐下就是数十丈的悬崖。三峰之中,只有一峰有险路可上,其余东西峰相距30米,东北峰相距20米。有两对用生铁铸造的、鏈状的铁索桥相连,每对有上下两根、上下相距约1米,上较细,可盈手而握;下较粗扁,呈鞋底状,供踏脚。该桥历经260多年雨淋雾罩,仍不锈蚀。表演者在离地51米、左右摇晃的铁索上做“倒挂金钩”、“韦陀献杵”等惊险动作,令游客闭目吸气、不忍观看。 离开主峰下行,经过仅能通行一人的狭长崖缝,见一石壁。石壁前有大树两株,参天挺秀,石壁上刻有“别有天”三个大字,大如桌面,苍劲有力。再经一片十分幽静的山林,穿过题有“幽静”的石洞,便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巍峨大观的“云岩寺”。寺庙建筑宏伟,地面宽阔,临岩负山,气势磅礴。据县志记载,云岩寺创建于唐代僖宗乾符年间(874——880年),明末焚于兵火,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重修。由山门、文武殿、护法殿、大雄殿、飞天藏殿、东禅组成,是圌山比较集中的全体建筑群。现存建筑多属清乾隆7年(1742年)前的文物。本世纪八十年代维修、重修,均保持了原有风格。 云岩寺内的飞天藏殿,位于大雄宝殿前西侧,宋淳熙七年(1180年)由僧人真明主持创建。殿中有飞天藏一座,即转轮经藏。原是用以保存经书的,后来变成宣传迷信的工具,故又叫做车。飞天藏状如大型八角木塔,由藏针、藏轴、梁坊、框架、板壁组成内部承重系统。外形分为四层,即下层藏座、中层藏身、三层天宫楼阁、顶层八角攒尖式屋盖。屋顶中空,藏轴出顶(直径为0·5米),控制于固定在梁架上的巨型二夹板内。整座飞天藏的重量承受在藏针上,藏针置于飞天藏殿内正中的圆形地坑中央,地坑直径7·2米,自殿内平地算0·7米。飞天藏为等边八角形层层上收。中藏身每面阔2·76米,直径7·2米。自地面算起总高10米。除藏针外全为楠木制造,可防虫蛀和霉烂。飞天藏斗拱密促,结构繁复,制作精巧,木雕花卉、人物雕刻极为生动,沥粉绘彩雅典富丽,虽经历代维修,参有不同时代工艺特色,仍体现出宋代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美丽如画的窦圌山,吸引了古今众多游人。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这里就是名山胜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游览时题了“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赞美诗句。人们看到这幅天然的画屏,无不为伟大祖国的美好河山而自豪!(刘勉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