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68|评论: 7

[原创·图文] 2012年3月14日:《蓬安县志》主编、活着的司马相如邓郁章,以及下河街老码头鱼轩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3-14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3月14日,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原《蓬安县志》主编、司马相如研究会学者邓郁章,蓬安籍乡友、南京空军某部团长邓卫东的父亲邓高群,蓬安民间文学家何太宁先生,下河街老街坊谢老先生等乡亲相约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周子古镇老码头鱼轩,席间,大家一致认为,邓郁章老先生对蓬安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司马相如出生地在蓬安,二是主编了蓬安县志。大家又纷纷发言说,:lol邓郁章老先生对蓬安两大贡献那是于公而言,邓郁章老先生和其他一些邓家无产阶级老前辈对蓬安的邓姓人家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和邓家其他一些文化人一起不辞辛劳走访,搜集,整理并编制了上下两册邓家族谱,在这两本邓家族谱上可以找寻到任何一位蓬安籍邓姓后人的名字,甚至乳名,出生地,性别,年龄,家庭成员,以及各个成员的文化程度,男娃娃的可以找到生了哪些儿女,是邓家的女娃娃的,可以查到嫁到谁家去了,又生育了些什么人物等等,一应俱全,宛如百科全书。家族族谱的编写可以让后人由此而知道了自己的祖先之来历,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源,让后人因此应该时刻不忘祖宗,不忘感恩,不忘家国,于国于家无不大有裨益。
        同时,大家在交流发言中指出,如今的蓬安邓家人均为距今318年前的1694年湖广填四川时移民蓬安的始祖邓登枝的后代,邓氏始祖邓登枝迁移到蓬安插占落户之时,随之而来的有国字辈的八个儿子,分别插占落户于蓬安兴旺、海田、济渡、天成、徐家、茶亭、方广、金甲等八个地方,因此后来联谱,蓬安这八个地方的邓姓后人均实为同一先祖之后裔。(邓四平摄影记录并整理)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3-14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看谁还在啊啊!!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特产姚麻花订购电话:158,0843,7793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发表于 2012-3-14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P:P:P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邓四平摄影报道 011.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特产姚麻花   

                                     邓四平/文

     金黄酥脆,蓬松芳香,购者云集,供不应求,那现炸现卖的相如古镇麻花在蓬安下河街堪称一绝。
  相如古镇的下河街有一户姓姚的人家,世代以炸麻花为业,当街门前的街沿上,摆上两根条凳,搭上一张又宽又长的案板,案旁摆一竹篾泥糊半人高的篾灶,灶上架一口两耳的铁锅,灶下零星堆满劈细的干柴。生火,洗锅,烧辣之后,便倒进大半锅绿莹莹的菜油,让火贪婪地舔着锅底熬。
  姓姚的师傅便在案板前坐下,弯腰弓背慢条斯理地揉制面团,那面团其实头天夜里就已揉制完毕,金黄光亮,蓬松酥软,仿佛鸡蛋清一般嫩滑。其实平日里,就听姓姚的师傅闲来无事的时候聊过,那面团头天夜里就得揉好,里面要加“小苏打”和老面,“小苏打”起发酵的作用,老面仿佛是起筋道的作用,这样炸出的麻花吃起来既蓬松酥脆,又不易散架,便于保存,卖好久都可以。
  接着姓姚的师傅便将大大的面团搓成一根长长的手腕粗细的面条,一字排开长蛇一般平躺案板之上,然后用菜刀将面条切成一个个二指宽均匀的小面块,切完之后,案板上就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小面块,就像电影里的飞机场上排满的战斗机一样。接下来,姚师傅便次第捡起小面块拿在手里,轻轻一拉,那小面块瞬间便变成了一根细绳子似的尺余长的面绳了,老者将面绳两头捏住,摇动手腕,甩跳绳似的甩动,然后迅速地右手朝上,左手在下,将面绳对折,合成一股,在案板上搓上一搓,又提起面绳,再对折,双手将其挽成一个“8”字,最后将面绳的末端,像穿针似的穿进弯曲的面绳的空隙里,就这样一把麻花就搓好了。
  与此同时,柴灶里的菜油也已熬得翻天覆地香气扑鼻了,姚师傅便起身往油锅里一把一把地丢麻花,那麻花在油锅里,上下翻腾,“嘶嘶”地吐着气泡,最后几经沉浮之后,就漂浮在油面了,炸麻花的人便手执一双长长的竹筷将那炸好的麻花夹出油锅,顺手熟练地丢进案板上一个大大的竹筲箕里,那炸好的麻花比起案板上没炸的麻花,体积大了一倍,颜色变得金黄,极像一朵秋日怒放的菊,也像一个大大的“8”字,很是诱人和神奇。旁边看热闹的人不住地“啧啧”称好,早已忍耐不住,纷纷抢购,往往是一边炸,一边卖,一个早上下来,筲箕里的麻花便已被排成长龙的人们一抢而空了。
  据姓姚的师傅介绍,30多年前,一是根本不敢私自炸麻花贩卖,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投机倒把。二是粮站物质紧张,凭票供应,也根本买不到面粉和菜油,偶尔只有逢年过节才敢炸点麻花自家吃。
  如今,随着相如古县“嘉陵第一桑梓”国家4A旅游区的开发,每天到景区来旅游的人们,都会买上一两斤现炸的麻花回去品尝,现炸现卖的麻花每斤8块钱,姓姚的师傅高兴地说他家的麻花店每天仅卖麻花的收入就在千多块钱左右,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此之好,老百姓的日子怎能不富裕呢…… 


发表于 2012-3-14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3_55:}         顶帖~~!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