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筹资八万元
自发修路五公里
道角院是一个只有百把人的村民小组,隶属通江县芝苞乡龙家坪村管辖。整个村民小组二十来户人家集中居住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稀少而贫瘠。在芝苞乡内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有女莫嫁道角院,前逼岩来后逼坎。买包化肥到芝苞,回来腰杆都背断。”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极度贫穷,许多人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面对这种困境,优秀共产党员、转业军人出身的村民组长赵光强忧心忡忡,和乡亲们商量脱贫致富的门路,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要致富,先修路。要得道角院跟上外面的发展步伐,首先要解决交通落后的瓶颈。道角院有一条从龙家坪到黄家河的公路横穿而过,这条路是二十多年前龙家坪的农民企业家雷太国出资修建的一条机耕道,后来由于雷太国破产,这条道路缺乏维护,再加之近年来雨水多、山洪猛,道路多处塌方断绝,就连人行走都很困难。为了尽快恢复疏通这条道路,赵光强四处奔走呼号。可是由于道角院地理位置相当偏僻,在可预见的短时期内,不可能争取到政府拨款。为此身为村民组长的赵光强终日闷闷不乐。 2011年腊月底,在外打工的村民赵永昌回家过年,来拜见赵光强,交谈中双方提起了修路事宜,赵永昌说:“这条路早就该修通了!上面争取不到资金,我们可以自己筹嘛!只要修路,筹钱,我第一个报名,不说多的,我先出5000!”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大年夜,当全国人民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道角院的村民却聚在一起召开一个特别会议。听说集资修路,深受交通落后之苦的村民都积极拥护。最后达成协议,全村民小组男女老幼一共107人,人均筹资200元,多筹全凭自愿。下差部分由赵光强负责到周边地区募捐。修路宜早不宜迟。将就许多外出打工的年青人过年在家,大年初二修路便开始动工。 听说捐款修路,尽管家里非常贫穷,四十多岁的赵明乾马上将口袋里为孩子开春准备的400元学费掏了出来。道角院出嫁在外的女儿也你三百我五百地帮助娘家,村支部、村委会也及时伸出了援手。村支部书记雷太书捐出500,村主任伍才中捐出400,两位村干部利用年关时节走村串户发动群众为道角院村民小组踊跃捐款。不到三天时间,总计筹款便达八万余元。 大年初二,修路正式动工。所筹措的款项全部用来请挖掘机都不太充足。开挖掘机的司机也被村民们自发修路的热情所感动,亏着本也接下了这桩买卖。随着挖掘机在前面移动,后面全村民小组的人都上了路。搬石头,掀土方,清理排水沟。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孩子,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这场修路运动中来。周边地区的村民也利用正月农闲时间过来帮忙。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让赵光强这位军人出身的钢铁汉子也感动得热泪盈眶。 由于道角院土地紧张,人均耕地少,在修路过程中也发生过一点小插曲。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因为道路加宽损毁了她许多土地,这位年轻时饿过饭的老人有些不乐意了。听到这个消息后,老人在外地打工的儿子赵明海在电话上给老人做工作,见老人回答有些勉强,便专门赶回家给母亲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老人终于开通了,并且大方地让大家尽量挖,尽可能把公路修直加宽一些。 自从修路开始以后,作为带头人的赵光强一刻也没闲过。天天早起晚归,安排修路进度,检查修路质量,亲自带头抬石头、修涵洞、铺路基,累得瘦了十几斤,毫无半点怨言。面对笔者的疑问,这位憨厚的通江汉子有些羞涩地回答:“作为村民组长,这是我应该做的。”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通江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一样质朴、实在。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一条长5.4公里、宽4米的泥石路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条道路修通后,让芝苞经黄家河到万源境内的道路缩短了15.5公里,不但给道角院村民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周围几个乡镇去来万源的车辆节省了大笔运输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