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大学校园、车站、医院、小学、建筑工地等,以“如果我能提一个议案”为题,采访了11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他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和建议。曾兵以为,这些看似普通的议案,恰恰反映出民之所盼所愿。
“我希望提高研究生补助”。这是一位读研者的议案。
“我建议真正落实医务工作者按劳取酬的方案”。这是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议案。
“我希望能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及全面发展考虑,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议案。
“我希望提高京剧演员的待遇。”这是一位坚守在国剧工作者的议案。
“我希望能提高国贸CBD区域互联网网速。”这是一位白领的议案。
“我希望农民工有一个合理的休息时间。”这是一位外来务工者的议案。
“我希望加大公交优先的工作力度。”这是一位公交司机的议案。
“我希望帮助大学生解决下就业问题。”这是一位在校大学生的议案。
“我希望我们私营业者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我们的商品能走向世界。”这是一位私营业主的议案。
“我希望北京的房价可以低一点。”这是一位“漂”在北京的普通群众的议案。
“我希望股市能和国民经济同步健康发展。”这是一位股民的议案。
曾兵以为,这些议案由于来自于社会一线,来自于最普通的百姓,才更真实、更客观,也更有改变的意义。其实,这些议案都是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需求,要求并不高,政府为此投入的也不一定很大,但这些议案能上得了“两会”的台面吗?参加“两会”的代表了解普通百姓的心声吗?
在“两会”这种严肃场合,几乎都有“雷人”议案现身,“发动千元大钞拉动内需”、“公务员3成工资以消费劵形式发放”、“将人民币改成中华元”等等,这些议案都来自于我们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曾兵不明白,这些理论的产生是独自一人的冥思苦想,还是基层草根百姓的声音?亦或是应代表、委员身份的景?曾兵以为,如此的代表和委员,不要也罢。
弱势群体本身“发声”的机会并不多,也很难引起社会的关注,上面11名受访者称得上是幸运者,他们的议案虽然上不了“两会”,但毕竟通过官方媒体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与建议,还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如何杜绝“雷人”议案提案?如何使“两会”名副其实、更有质量?曾兵以为,关键还是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是不是百姓真心推选出来的。组织或圈子确定的代表和委员,怎么能传递百姓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