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48|评论: 2

[转帖] 重庆经济七年之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0 17:18 | |阅读模式
1、直辖后,重庆民间对直辖题材陷入了盲目乐观、非理性预期的误区。 
  
  笔者大胆地做一个假设及推论:如果中国还在继续实施计划经济,则重庆直辖之利,肯定比中国现在的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出许多。 
  
  论证如下: 
  
  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资源由(中央)政府来配置。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收支两条线及信贷资源配置杠杆“人为”地激活某个地域的经济,而且政府做起来是得心应手。计划让北京快一点,北京就可以快一点。这是指令经济的基本特征、应有之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直辖市更为直接地受中央政府的经济指令控制。中央指令控制直辖市经济的结果,直辖市的日子可以很好过(如北京),也可以很难过(如90年以前的上海)。多上收你一点,你就难过(上海至今还在诉这种“苦”);少上收你一点,就是所谓优惠政策或者叫政策优势。重庆直辖后所得到的那一点财政返还,那一点信贷切块上的优惠政策,就属于分号后面这种情形。即中央少拿走一点,或者多返还一点,或者信贷资源多向重庆配置一点。必须指出的是,这里“少拿多返”的讨价还价空间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所创得税部分。我们设想,如果重庆的民营经济有如浙江一样的强大,则重庆地方用不着与中央讨价还价,自己手上也会十分宽裕。 
  
  “不幸”的是:重庆,正是在中国经济已经向市场经济深度转轨的进程中被直辖的。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答:这是一个民营经济强大得令国有经济日益萎缩的时代。而重庆则是一个主要靠国有经济支撑的经济体。重庆的民营经济、“三资企业”即使是在西部,也远比新四川及成都要落后一大截。于是,这就论证了重庆的直辖,时机上绝不是最佳。笔者再说得明白一点:如果是重庆的国有经济,中央的支持与慈父般的关怀十分重要:如果是民营经济,中央则帮不上重庆什么忙。民营经济,怎么也得靠重庆自己,靠重庆的民间,得看重庆人民是否有能耐成为老板,创造财富! 
  
  然而,正如本小节小标题中所言,重庆人,尤其是广大民间(包括官方的中层),却陷入了对直辖题材盲目乐观到失去理性的程度。对于直辖以后的重庆未来,重庆人处于一种不合理的预期状态,一种眼巴巴的渴望与期盼状态,一种祥林嫂式到处诉说的状态。我们遇到一个上海人,他会在五句话之内急不可待地告诉你“我是上海人”;遇到一个重庆人,他会在五句话之内急不可待地告诉你“我们重庆是中央直辖市”。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多说两句。 
  
  重庆人错误地认为,直辖后的重庆,将是另一个上海。为什么单单认准是另一个上海呢?采用反证法。重庆人不会觉得直辖后的重庆是另一个天津或者另一个北京。北京是首都,重庆敢指望成为另一个首都?否,反证成功。重庆人害怕提到天津,因为天津在经济表现上灰头土脸,难以成为重庆人心中的经济偶像,它会直接破坏重庆人对未来的预期。所以,重庆的非理性预期就是:重庆,将是另一个上海。有一个提法是——“10年后的重庆便是今天的上海”,便属此论。 
  
  而真实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笔者已经注意到:重庆正在为自己的盲目乐观付出代价。 
  
  重庆直辖,即使与1988年海南建省相比,重庆也从没有出现过当年的海南“大特区效应”。比如:我们当年见过千百万人去海南,你见过千百万人去重庆么?我们当年见过海口在发展,三亚也在发展,博鳌也可以打造成一座美仑美奂的“城市+论坛”,而你除了见到重庆主城区在盖房子之外,远郊的涪陵、万县、黔江呢?而涪陵、万县两地原来都是具有相当基础的地级市,其发展基础一点也不亚于海南的三亚,更别说空地起楼的博鳌。 
  
  重庆城的致命缺陷在哪里?从地理禀赋来讲,重庆是一座山城,建城成本之大,不用赘述。从“软”的方面来看,重庆城缺乏文化底蕴,重庆尤其缺乏商业文化底蕴。作为商人,面对讲话粗蛮的重庆人,你会与他达成交易并签下商务合同么?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权将成都与重庆做个对比: 
  
  成都,一马平川的大都会,在基础设施的建造成本及预算上比重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成都商道气息浓厚,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商都及第一物流中心,民营经济十分活跃。就成都的商业基础而言,成都完全可以靠一只“看不见的手”这种市场力量而自行发展起来。而重庆则不然,重庆天生有着计划经济的缺陷,重庆的国有经济下海(市场)干个体困难重重,私有经济发展得极不充分。所以,中央给重庆安排一个直辖市的位置,国家可以管得紧一些,当然也可以宠得多一些。当然,三峡工程也是重要直辖的直接原因。这就是重庆直辖的经济原因分析。笔者可以做一个推论:中央怎么都不大可能对民营经济异常活跃的温州进行直辖。 
  
  一项最新完成的调查显示,重庆市国有绝对控股企业集团长期亏损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在: 
  
  亏损企业数较多。从2000年到2003年这4年间,重庆市亏损企业集团数分别是25、23、25和25户,其中国有绝对控股企业集团分别是18、17、17和15户,其亏损额分别占全市亏损企业集团的94.2%、92.4%、97.2%和54.4%。 
  
  持续亏损问题突出。在最近4年中,有12户国有绝对控股企业集团持续亏损。其中,制造业有8户,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各有2户。 
  
  大额亏损现象集中。2003年,在亏损的15户国有绝对控股集团中,亏损额超过千万元的达到10户,而同期全市亏损额超千万元的企业集团才13户。 
  
  调查显示,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历史债务多,不良资产、无法注销的呆坏账问题突出,离退休人员补贴费用支出较大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办学校、医院、派出所、居委会等企业办社会问题的拖累。 
  
  
  所以,如果重庆人将中央对重庆国有经济的扶贫一味地当成优惠政策,那就错了。 
  
  成都这个精通商道、天生适合干个体的个体户在计划经济年代虽然效益显著,但所受限制之多可想而知,稍想做大做强,立即就成了被割的“尾巴”。直到中央允许,全国各兄弟省区市可以玩玩自食其力的市场经济,成都终于有机会施展拳脚,把生意做大做强。所以,成都这个个体户特征明显的城市,其国有企业的员工只有重庆国有企业的1/3不到,但是其工业增加值已经达到重庆国有企业的92%,GDP已经达到重庆的92%。 
  
  2、重庆,即使是在西部,也缺乏吸引FDI的突出优势,尤其是那种可以一枝独秀式的悬殊比较优势。 
  
  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一个耀眼的节点和高地是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如双流、乐山、绵阳等地)。从美国大资金进入成都即可以看出。 
  
  3、重庆的民营经济没有被激活,尤其是没有把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在这方面,重庆必须向同处西部的新四川学习。去年,新四川高层出访沿海民营经济发达省份,重点向浙江、广东等地取经。回川之后便专题部署奋力发展民营经济之举措,将发展民营经济提升到一个不曾见到过的新的战略高度,大有推倒一切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障碍,甩开膀子打造一代川商之气魄。是的,就象广东省大力张扬粤商,浙江力挺越商一样,新四川必须时不我待地打造一代代川商,将民营经济、重商主义与商道文化做为一篇工商兴川的革命性文章,将一个农业大省,打造成一个工商大省,并与中央强调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与新四川的省情结合起来。四川省不能只有农民或者输出民工,四川人要做商人,要做企业家,要做诚守商道的川商;四川人不能呆在农村,四川人要经营城市;四川人不能只做人家的打工仔,四川人要通过创业,自己做老板。四川人必须涌现出一代代的“刘氏兄弟”,让川商象刘氏兄弟一样步行天下。 
  
  事实上,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一项专题研究,在全国500家最具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中,沿海以浙江民企的整体势力最强,居第二位的是江苏。民企整体势力,广东与山东是平手,属第二梯队。而中西部民营经济势力最强及发展潜力最大的省便是新四川。 
  
  注意到,重庆在狠抓民营经济的力度方面,显然是不够的。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是滞后的。重庆,仍旧是一个国有经济扛主力的地区。国有经济,与中央直辖直接结合的结果,就是重庆的计划经济色彩过于浓厚。面临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的竞争,重庆经济背着包袱负重前行的特征十分明显。这是重庆经济前景令人忧患的又一个方面。 
  
  4、有人已经撰文指出:重庆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具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 
  
  重庆的提法是: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个点评。 
  
  (1)关于“富民兴渝”。 
  
  “富民兴渝”叙述的是一个结果。而发展战略必须要指明操作的过程,即必须指明“如何干”。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成败。数学上叫做:必须在有限步之内计算出或者证明出结果。 
  
  (2)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一战略源自于中央给予重庆直辖市的定位。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重庆是在中国已经迈入准市场经济时期被直辖的。这种直辖时机的不理想,强化了重庆陷入计划经济的思维框架。重庆人跳不开“中央配置资源与机会”这个框框。诚然,我们必须讲政治,地方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毕竟是从讲政治的维度来说的,如果是讲经济呢?如果遇到政治规律与经济规律并不完全一致的省情与市情呢?事实上,重庆人必须要认识到,我们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举一个案例。,伴随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中央对大连的定位就是“将大连建设成东北亚的航运中心”。这可是中央对大连的明确定位呀!但中央定位就能“确保”大连成为什么“东北亚航中心”么?青岛、天津,乃至遥在东海之滨的上海,以及邻国的韩国釜山港、日本的神户港,都在争夺“东北亚般运中心”这个位置。其中,尤其以近邻青岛的争夺最具成效。大连对中央的这个重任根本就缺乏信心,忧心忡忡。 
  
  于是,笔者可以问出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1)中央定位你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你就能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么?(2)退一万步,即使重庆没有竞争者,如果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的支撑腹地及辐射腹地在哪里?具体地说:重庆的经济地盘、资源空间及市场空间在哪里? 
  
  资源总是短缺的,市场总是有限的。重庆3000万人口的市场容量及2300个亿的总需求(市场空间),以及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绝不可能做到“万事不求人”。如果一定要让笔者举出一个经济发展可以万事不求人的中国的省市区的话,中国只有新四川大体可以做到这一点(恕不展开分析)。我们用一下反证法,广东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做得到“万事不求人”么,做不到。比如,一旦各省区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而壁垒广货的市场,则广东经济就“玩不转”,就无法正常运行。广东还在寻求“9+2”的泛珠发展空间,况重庆乎? 
  
  不得不指出,重庆直辖之初便存在某种误区。重庆急不可待地在经济上奉行“直辖就是与四川分灶吃饭,从而不仅在行政上,而且要在经济上与新四川彻底独立”。重庆民间则广泛流传着所谓“我们再也用不着受四川的气,再也不会受成都的剥削”这种孩子气式的不智说法。甚至于在文化传承上,重庆也谋求“独立”。竟将千百年间形成的无缝隙巴蜀文化割裂,子虚乌有地捏造了一个“巴渝文化”。这种行政行为上的务虚作风,这些令人唏嘘的不智做法,直接加深了重庆与新四川在经济上的隔阂。这可能是重庆不得不去贵州寻求经济上弱弱合作的原因,其本质是不得不寻求经济发展的一个小小空间。况且,能不能得到这块小小腹地还很难说,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渝黔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及具体项目。没有腹地,重庆做谁的“经济中心”?重庆有这个经济能量做新四川的经济中心么?所以,“经济中心”一说,只是在电视上、报告中说说而已。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之大道,都是自己省顾及自己省,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你什么辐射中心提的再响,除了自己为自己摇旗呐喊,谁会帮你?
  
  
  
  有人说:重庆,已经成了一个孤岛式的弃儿。具体地分析如下: 
  
  看看重庆东面的湖北。武汉在华中的辐射力重庆能压得住吗,更何况武汉对重庆率先一步实行直辖从来都没服气过,也没把重庆直辖当回事。而且可以断言,武汉迟早会成为直辖市。 
  
  再看看北面的陕西。距离远缺乏地利条件这是显然的事实之外,西安号称西北之王,西北中心,你重庆能替代、能辐射得了吗? 
  
  南面呢?诚然,贵州经济的确要比重庆稍微滞后一些。可是,最近贵州省在区域合作战略上响应并捆绑到了广东及“泛珠”的辐射。事实是,重庆在谋求与贵州的区域合作上受到的是贵州的冷遇或者叫不够热情,我们看不到下文与后续跟进,也看不到具体的合作项目。 
  
  再来看看西面的新四川。新四川占有西部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重庆一直就窥视着这个经济大省做文章。但是,新四川却拥有一个与重庆势均力敌的成都,成渝都市圈中的城市,大部分在成都附近,不管从地域上、政策上来说,这些中等城市都接受着成都的辐射。重庆谋求向这些城市“辐射”,不说是一厢情愿,起码也有极大的行政难度。从成都出发两个小时可以到达的中等城市,远远多于重庆。重庆引以为交通枢纽的其实也就是长江水道。可是,新四川最近的一个举措,令重庆失落踏空:就是在新扩建的重庆港码头吞吐量大于现实需求五倍的情况下,四川在泸州、南充修建了集装箱码头,虽然这两个码头的吨位离重庆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完全满足了四川各地对长江水运的需求。重庆的长江游水上交通枢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以至于重庆两大水运公司不得不前往成都推销。所以,重庆要想渗透到新四川辐射,并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因此,重庆,做得了谁的经济中心? 
  
  在大西南,问问成都、重庆、昆明、贵阳以及拉萨这几个省会城市,谁会承认谁?谁会支持谁?省会,做好自己省内的中心,在当下这种“行政就是经济”的格局下恐怕是最为实际可行的。 
  
  (3)关于重庆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都一样。重庆并没有自己的新思路。别人家会提出:2005年率先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苏州、无锡);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如深圳);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广东省,江苏省)。 
  
  综上所述,重庆必须反思自己的战略定位。一个直辖7年的省级行政单位,对自己该“怎么走,走到哪里”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性思路,这又是笔者为之忧患的一个侧面。 
  
  (4)在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上,重庆人要学会横向地看,而不是纵向地自己看自己。 
  
  第一,先看看新四川。 
  
  比较而言,新四川的发展战略则特别值得称道,是重庆学习的榜样!新四川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及大力地发展民营经济以及经营城市等等。招招都是妙棋,招招都在收到实效。这就是新四川经济为什么比重庆更具活力、更具潜力、发展也更为快速的战略背景。事实上,沈阳在2004年推出的“四个转化”,完全就是新四川“三个转变”举措的翻版。 
  
  第二,再看看成都。 
  
  务实的成都市政府提出了“5年时间建设成西部第一城,即综合实力第一城,人居环境第一城,创业环境第一城”。这的确比重庆“三个中心两个枢纽”更有气魄,更具务实精神和更具可操作性。其中,尤其是“西部创业第一城”构想,更是点睛点穴。试想,没人辛苦创业,没人成为老板,没人投资建厂,哪来销售收入,哪来就业机会,哪来城市化与工业化,哪来万商云集,哪来GDP,哪来财政收入,哪来百姓的工薪与消费及生活上的满足? 
  
  重庆呀,你在局限于为主城区盖房子并炒作了几下房地产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整体推进战略及经济前途进行一番彻底的反思,你是不是应该具有更为突破性的战略眼光呢? 
  
  第三,再看看东北振兴战略中的沈阳、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武汉。 
  
  今年­——2004年,是东北振兴元年,一样的国债资金注入,一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你只要去沈阳,或具体地是沈阳的铁西区看看,那种势头有没有浦西改造、浦东开发的气势!说得唬人一点,沈阳铁西区在一两年的城市变化,就可以盖过重庆渝中区7年的变化。 
  
  你再去武汉,听听李宪生市长的豪言壮语:武汉要成为中国继珠三、长三、环勃海后的第四增长极。据武汉的规划,到2020年,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的武汉市,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水平,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武汉城市圈,将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 
  
  “中国经济第四极”?四川盆地在争,东北在争,大武汉地区在争,据说关中平原也在争!而且也只有这四家可以争。 
  
  四川盆地,只有10来万平方公里,却有1亿多勤劳智慧的人民,并且是一个天然的经济体,并且是难得的一个可以“万事不求人”的经济体。即使在三国时期,它也可以“得蜀,即可北图中原”。总之,四川盆地是当然的西部经济高地。 
  
  但是,但是,主要由于重庆仗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么一点国有经济基础,在原来老四川时期“不合作、牢骚满腹”,终于导致中央痛下决心将重庆划出直辖。一个本来在经济上高度整合并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快速实现腾飞的四川盆地经济体,一块实现了一价定律的地毯式统一大市场,就这样被分解被肢解了。并且分解之后由于上面所述及的原因,经济上新四川与新重庆谁也不服谁。政治、文化与语言纷杂的欧洲,而对美日中的竞争,别人也得整合为一个包括了25个国家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并且肯定还会不断扩容,而四川盆地本是混然天成的一个经济体,我们看到的却是市场上的内部不和、内部分割。 
  
  重庆呀,计划经济、行政经济思维的重庆呀,直辖后你的所作所为,你是四川盆地经济体和巴蜀族群的一个麻烦制造者。重庆直辖市已经7岁了,应该启蒙念小学了,第一课的第一篇课文就是:家和万事兴!这一点,可能是笔者对重庆最大的忧思! 
  
  
  为了重庆,为了新四川,为了西部,为了中国经济无差异的均衡推进,为了四川盆地经济高地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为了整整1个亿的巴蜀父老乡亲,为了家和万事兴的基本立场,我们没有理由不忧患! 
  
  一个蜀地男子汉回访蜀乡故土时,站在被新四川人称为“外省”的重庆城的朝天门码头、川江边上,面对滚滚东逝前去拥抱长三角那片火热土地的川江水,忧患、揪心得流下了男儿之泪绝不轻弹的泪水,说了一句川味十足的话:妈哟,哥老子这是啷个回事嘛! 
  
  最后,笔者强调性地给出本文的结语:重庆人民在为直辖这个行政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的题材持续性地盲目欢呼了7年的时候,笔者却在可持续性地为这片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及三千万人民而感到无尽的忧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6-5-30 22:32 |

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大家好好看看吧!

发表于 2006-5-31 14:58 |
看完了,应该顶[em08][em08][em08][em13][em13]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