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融入景区“共建”永葆恒心
去年8月28日,像天津游客闫春秀一样,第600名“文明游客”在峨眉山景区诞生。他们在第三届省旅发大会乐山分会场授牌表彰,并获得一份意外惊喜:公司除当场颁发精美的峨眉山旅游纪念品和证书外,如一年以内再游峨眉山,还将享受门票优惠。
对此,闫春秀的感觉不无代表性:“我走过许多风景名胜区,参加‘文明导游、文明游客’评选活动,这还是第一次。这种评选活动密切风景区和游客的关系,可以使游客成为文明使者,自觉传播社会文明”。
游客、导游评选,将社会文明融入景区,而“名山·名师”共建,让驻山某师官兵体验到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也将部队政治文明带入景区。
“景区对我部官兵免收进山票,仅此一项,每年要少收入近百万元,但公司领导和景区群众不仅毫无怨言,还提供优质服务。”驻山某师陈晓虹科长很是感激。
2000、2001年景区旅游车队创建期,部队两次为景区培训驾驶员300余名。2003年12月,部队分3个班对景区2000多人的滑竿服务员进行培训,对景区滑竿管理军事化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文明入景区,部队与景区鱼水情深,寺庙与景区则是唇齿相依。峨眉山报国寺方丈永寿大和尚告诉笔者,党的宗教政策在峨眉山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一系列共建活动中,僧众积极参与,不仅使环境更美,而且使寺庙更庄严。僧众通过爱国爱教活动、使佛教发展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建设景区做贡献。
景社共建、军景共建、景校共建……峨眉山154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中的16000多农民、20多个驻山单位、8000多旅游从业人员、300多名僧众、100多万游客、100多家旅行社通过10多种丰富多彩的共建形式有效地参与到景区的管理、文明建设中,在自身尽享和谐的同时也成为景区和谐的有生力量。
与国际接轨,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的参与式管理以“共建”这种独特方式,融入峨眉山。让共建方参与其中,从中受益,保持共建方恒心,保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证明,参与式管理又一次丰富了峨眉山的管理宝库,也为全国景区管理探出了一条新路。
如今,公司的经营服务活动已从规范、标准向更深入、更细致、独具特色的人性化方向发展,带给游客以超值的享受和意外的惊喜。他们从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站姿、第一句问候等细处做起,处处替游客设想,甚至游客没想到,他们都要求做到。在景区,常年有200多名青年志愿者为游人提供咨询,排忧解难,在游人集中地义务送茶送水、送针线、送药品、发放雨披等。所有宾馆房间都备有儿童拖鞋。黄金周期间,加油服务车、维修急救车开到景区现场服务;金顶索道公司免费开办临时托儿园、托老园,帮助游客照顾不适宜在高山活动的小孩和老人;零公里站,上山车票与游山票合理配置,既节省游客排队购票时间,又不使游客滞留。红珠山宾馆已数年坚持开展“幸运之星”评选。在冬季,万年索道公司在站台四周铺上防滑垫,防止游客滑倒……
初春时节,进入峨眉山景区,拾级登顶,清爽洁净的游山道,格调高雅的农家馆舍,定点候客的滑竿,联合经营的摄影者,挂牌讲解的导游,琳琅满目的商品,明码实价的服务……整齐划一中体现出人与自然间高度的和谐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