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2011年12月21日 04:23 来源:重庆时报 作者:舒圣祥
河北省高院于2009年11月12日终审判决三名灭门案被告无罪,廊坊市中院在接到判决书后,延至2011年11月4日宣判。三名被告因此多关押两年,且未获任何解释。河北高院王惠敏法官透露,“当地司法机关压力较大”或是押后宣判的原因。(相关新闻见本版)
法院判决执行难本是老生常谈,主要集中于与经济相关的民事领域,但被判无罪的刑事案件嫌疑人,却因判决书“神秘失踪”而整整两年得不到释放,案件“判”而不“宣”,则实在是闻所未闻。显然,将高院的终审判决书压下两年不宣,已经构成对无罪公民的非法拘禁。
俗话说,死人越多卖棺材的越高兴。小地方出了大案要案,往往也是司法机关出人头地的机会。想想看,当年连破两起灭门命案,那是何等风光。一批破案有功人员均被表彰奖励、提拔重用。这下好了,当年的铁案硬是给办成了冤假错案,高院一下子改判了5个人无罪,不仅要涉及到赔偿责任在不同机关之间如何划分的问题,而且当年的“政绩”也一下变成了败笔。于是,执掌法律权杖的司法者,非但不为冤假错案得以最终纠正而感到庆幸与惶恐,更不为这5名无罪公民失去的8年自由青春而感到歉意与不安,相反,他们将个人利益的受损归罪于被他们错判的公民,又间接多加了两年“私刑”。
高院已经终审宣判无罪,地方法院都要压下判决书两年不宣。当法官首先想到的不是尊重法律,为社会伸张公平正义,而是肆意玩弄法律为自身私利服务,这样的法官其实要比被他们审判的嫌疑人龌龊千万倍,让这样的人执掌于神圣的审判席,实在是法治社会的悲哀。
法律丢失的尊严,只能用法律的方式来找回;司法丢失的公信,只能用司法的途径来弥补。既然谁也没有权力将无罪公民枉法多关两年,司法机关如此作为就是明摆着的知法犯法,必须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而绝不应该只是行政问责了事。 http://img.ifeng.com/page/Logo.gif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2011年12月21日 05:53 来源:晶报 作者:魏英杰
一纸无罪终审判决,“失踪”两年后才宣判。许多人可能想不到,如此咄咄怪事不仅竟然发生了,而且至今没人为此担责。
这起无罪判决涉及的并非普通刑事案件,而是关系到十多年前发生于河北廊坊的两起灭门案。在这两起灭门案中,共有七名被告卷入其中。自2001年起,相关案件在廊坊市中院判决有罪、省高院发回重审,再宣判、再发回重审中耗了8年时间。直至2009年5月,河北省高院直接提审此案,并作出陈瑞武、尚志红、杨洪义等三名被告无罪的终审判决。
可以想象,在等待宣判及上诉过程中,这些无辜者的心情是何等焦灼,多么无奈。从一开始的死刑判决,再到改判时分别被判处死刑、死缓、无期,直至终审判决的无罪——数度徘徊于死亡边缘,足以让一个正常人精神崩溃。
照理说,省高院一旦作出无罪的终审判决,廊坊中院应立即通知被告,恢复他们的人身自由,让希望之光抚平他们的心灵创伤。却不料,接受委托宣判的廊坊中院,却迟至两年后才作出宣判。这不仅让被告多承受了两年牢狱之灾,而且加重了对被告的精神摧残。这样的事实让人万分讶异,出离愤怒。
廊坊中院为何迟迟不肯作出无罪宣判?这恐怕不仅是面子和压力问题,而是涉及实实在在的既得利益问题。要知道,当年负责侦查此案的专案组人员立功的立功,升迁的升迁,连带负责此案审理的法官也纷纷高升。一旦作出无罪宣判,这些人脸面往哪里放另说,当事人申请国家赔偿的话,高额赔偿金也须由该中院承担。何况,这还将涉及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问题。大概就是这些原因,让廊坊中院使出了拖字诀,试图赖一天算一天。
这桩冤案的发生,也和长期以来流行的某些错误政策与司法观念有莫大关系。上述这些人之所以卷入两起灭门案,显然与“命案必破”的执法理念有关。在一个小镇,几年内发生两起灭门案,当地警方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命案必破”绝不等于“命案乱破”。对于那些疑案陈案,如果侦破条件不成熟,证据链不完整,无论如何也不能为完成任务而草率了事,更不能因此伤害无辜公民。从目前情况看,两起灭门案发生时间相隔数年,所以不排除侦查机关当年存在“搭便车”行为。
此外,在省高院两度发回重审的情况下,廊坊中院依然对相关被告作出有罪判决,这除了“疑罪从有”观念作祟,恐怕还和司法权受制于地方行政等因素有关。而那些踩着一桩冤案上位的既得利益者就没考虑到,这一纸判决既关系到当事人的生死毁誉,也影响着他们的现实人生轨迹。说严重些,这一迟来的无罪判决,很可能让一个人等不到正义的降临。每一秒钟对当事人都是煎熬,这样的日子有几个人等得起?这远不是什么迟来的正义,因为正义早已降临,却被人为遮藏了起来。这种行为,显然是一种粗暴残忍的罪行。
一审被判死刑、终审被判无罪的陈瑞武说,“两年里,我在看守所黑屋里,有时戴着铐,一分一秒都在想家、想出去,盼着判决书,想着它怎么还没到……”听到了吗,这是一个无辜受害者的无助告白。那些手握生死大权的执法者、司法人员,应当时刻感受到这种对正义的呼告——身为正义化身的司法人员,岂能受利益驱使,变成不义的裁决者? http://img.ifeng.com/page/Logo.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