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107|评论: 6

冕宁二中王梅老师获四川省2011初中历史说课暨优质课展评活动二等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0 11:15 | |阅读模式
  为展示四川省历史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历史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历史新课程改革。四川省2011年初中、高中历史说课暨优质课展评活动11月14日至16日在绵阳分别同时举行。冕宁二中王梅老师代表凉山(初中组)参赛荣获二等奖!




    2011年四川省高、初中历史说课评价量表
参赛教师序号:

说课课题:
评价要素与权重
评价指标及细则
得分
教学目标(10分)
1)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要求;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的依据和不同层次要求,三者有机统一;
教学对象(5分)
3)分析学生状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等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25分)
(4)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思想观点和要求,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等;(5)在教材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6)课时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7)体现历史学科特色,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教学方法(20分)
8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内容科学合理,形式新颖,启发探究式教法应用得当,体现创新意识(9)主要教学方法及其依据的教学原理清晰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 (10)体现历史教学特点,重视史实的纵横联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11)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主要方法及理由; 12)教学媒体设计合理,应用得当,美观大方,有创新性。
教学过程(20分)
(13)教学过程总体设计合理,层次清晰;各知识板块、教学重难点时间分配合理;(14)教学展开的逻辑顺序、涉及的主要环节、知识版块之间的过渡衔接等设计科学合理;(15)学生活动、思维训练设计合理,教与学、讲与练协调一致,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16)挖掘人文因素,拓展知识视野,情感交流自然充分,历史感、时代感强。(17)熟练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能,调控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10分)
(18)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设计形式多样,有实效性。19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素养(10分)
20)教师个人综合能力突出,教师素质好,语言表达能力强,亲和力强,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

评课意见

评委签名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0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1:58 |
小学生作文里呼喊不想长大▼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罗欣 实习生刘红)“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这世界没童话……”在小学生中火得不行的歌曲《不想长大》也走进了他们的作文里。昨日,记者翻阅帅作文大赛小学组初赛作品发现,相当多的孩子表示“不想长大”。“妈妈告诉我,要是不好好学习,不参加培优,不认真完成作业,将来就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六年级学生敏敏(化名)在作文中写道,“长大后,爸爸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我了,他们只在乎成绩,还会骂我,甚至说对我失望。”

  在孩子们眼里,长大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长大后,你会因为找不到工作而烦恼;找到了工作,你又会不停地加班”、“工作做不好会被老板炒鱿鱼,性格会慢慢变得孤僻”、“社会充满了竞争,找不到真心朋友”……这样的句子频频出现在小学生作文里。

  “一个小学生,居然会考虑到自己将来的工作,看起来有些残忍!”《帅作文》周报的一位编辑感叹道。武汉市教科院专家陈红梅认为,许多家长整天念叨就业压力、社会竞争,使孩子过早地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从小就产生了心理负担。”

  陈红梅建议,孩子的未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去选择决定。家长应该在孩子表现出某方面天赋时,帮助其发挥天赋,而不是强行“赋予”某种天赋,让他们过早感到“心累”。


原文地址:http://news.sohu.com/20111120/n326208841.shtml

发表于 2011-11-21 20:46 |
恭喜了!

发表于 2011-11-21 20:46 |
恭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31 |
大学老校长谈教授贫富:曾经只求贡献不图回报

来源:2011年11月23日05:12 中国青年报


    “穷教授骑飞鸽,富教授开宝马”,对于如今大学校园里教授迥异的境遇,81岁的老校长常常感慨“沧海桑田”。回顾几十年来高校不可想象的变化,这位在大学里任教近50年的老人,感觉就像亲历了一部电影。

  老校长搞了一辈子的教育,尽管退休了,但还一直关注教育,并且忍不住要发言。就在2009年,他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痛斥“象牙塔的倒掉”。

  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这位耿直的老人不想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和所在学校。

  这次,看完中国青年报刊登的“穷教授VS富教授”的系列报道,老校长又有话想说。

  老校长说,改革开放前,教授们的生活基本属于温饱型,买一辆自行车,需要攒上半年工资。不同于今天高校院系之间、学校之间的收入差异,在当时,同一级别职称的教授收入基本没有差别。

  其时,所有人享受的待遇规则透明而简约职称长一级,住的房子会大一点,每个月比别人多上10元钱。

  上世纪80年代,他任一所大学的校长,除了职务津贴之外,也没有过额外的收入。

  1958年,身在大连一所高校的老校长参与主持了全国第一台柴油机的自主研发。当时,这并不是国家的课题,没有经费预算,但老校长所在的院系与大连造船厂一拍即合。一批老师带着一个班的学生,苦干了一年多,各方想尽办法提供试验条件,终于研制成功,其间根本没人提过钱的事情,“就是想要争口气,因为国内没有呀!”

  曾经有差不多五年的时间,老校长带着一帮大学老师从南方城市来到哈尔滨,帮助一个国有大厂技术攻关,整天吃着苞米高粱,没有菜,就到松花江里捞一种螺蛳,清水养上几天,放在饭里一起蒸,补充营养,一时成为工厂师傅们的笑谈在当地,这种螺蛳专门喂鸡鸭。机器弄成功了,获得了国家科技大奖,近10人评上了教授,“也没想过要一分钱”。

  在老校长的记忆里,教授收入差距的拉大,大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后,而且,主要拉开差距的恰恰是项目提成以及校外兼职的灰色收入。

  由此肇始的变化,让老校长不断地刷新自己对高校体制、对高校教师的既有认识和理解。

  1983年,老校长所在学校得到两个评选正教授的名额,一帮老教授聚在一起,一人一张纸,现场填写“你认为副教授中谁能上”,结果当场宣布,并报到省教育厅。哪像现在,要数论文、个人填写一堆表格。

  两相比较,老校长近几年听说的一件有关评报职称的事则显得有些荒谬。

  一帮副教授要评职称,英语好的一位没参加辅导班,一群平时根本不用英语也不会说的人,暑期突击苦战一个月,职称考试一一过关,唯独这位英语好的考了55分。

  “他们居然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来考核大学教授!”

  教授们面临的远不止这些。

  这些年,院系有了创收任务,教授们有了压力,请客送礼、拿回扣开始司空见惯,甚至出现更出轨的事,而对于真正的研究,往往能交差就行,“有了对经济的追求,少了对学术的孜孜以求,其实就是‘逼良为娼’。”

  严肃的东西一下变得商业化了。院里一位研究生老是往外投论文,老校长有些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在给为课题组出钱的企业代写。

  没有人看学术贡献、学术态度怎么样,只要能拉到项目能拉到钱就是有本事。

  随之而来的是,院系也开始没办法管教授了,要组织重点项目经常找不到人,对方往往一句话就堵得你无话可说,“你管我,年底的考核任务我怎么交差呢?”

  从两弹一星、牛胰岛素到今天突然热起来的青蒿素,都是几十年前的成果,今天的中国科学让世界记住了什么呢?

  老校长的观察是,重压之下,对于科研,一些教授没办法也不愿意精益求精了,硬骨头没时间啃了,容易完成的工作先做,“那些基础性的有风险的科研总是一放再放,最后谁会想起来呢?”

  今天的大学校长,年终总结时,一年拉到了多少科研经费是重中之重,也是对外宣传和对上级汇报的支撑数据。

  而20年前,这些还没有出现在这位昔日校长的字典里,那时,老校长关注的是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又多了几位名家大师。

  教学质量的滑坡近年来备受诟病,名教授远离一线教学即为一端。老校长刚退休的时候,那会儿教授如果不能给本科生上课,还是件不光彩的事情。

  但接下来的故事则让老校长有些恐惧。这些年,退而未休的老校长偶尔接些项目,总会有身边的教授“善意提醒”:成果给人家时“留一手”。请教半天才弄明白,人家办企业挣大钱,成果全盘托出太吃亏,如果留一手,到时候还可以再私下谈谈挣上一笔。

  这让老校长很不习惯,“这不是贬低自己的人格吗?”

  让老校长忧心的远不止这些。

  老校长所在专业有一名十分优秀的博士生,毕业后分到一个很大的企业,专业对口,很快做到企业里新技术发展部的负责人,对于自己设计的一个机械配件,在指定一家企业生产时,狮子大开口,结果被人录音送到了单位只好远走他乡。

  老校长对此非常惋惜,“一个好好的毕业生就这么毁了,他不知道市场运行的规律,只知道在学校里带自己的教授是怎么‘言传身教’的。”

  有时,老校长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老古董”了,“存在即合理,老说人家也不对”,但很快,他又觉得必须说点什么,“一味钻进钱眼中肯定害了教育也害了国家。在制度设计层面多考虑报酬的公开、合理总是应该的吧。”

  编后:11月3日起,本报连续推出了“穷教授VS富教授”现象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宝马教授和飞鸽教授的背后,并不是简单的贫富问题,而是高校人才激励机制、高校管理体制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对这一现象,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大潮下高校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有其合理性;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会从根本上毒害教育和高校必须根治。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还将持续关注这一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欢迎您积极来电来稿,参与讨论。来稿请寄: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邮编100702;电子邮件:jiaoyu@cyd.net.cn



原文地址:http://wei.sohu.com/20111123/n32 ... C%E5%B7%AE%E8%B7%9D

发表于 2011-11-23 14:00 |
楼主是冕宁二中的老师:lol

发表于 2011-11-23 14:00 |
楼主是冕宁二中的老师:lol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