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战一年多 三台“愚公”开山凿洞引水 绵阳晚报-蜀龙网讯 (记者 黄志富 文/图 特约记者 吴功斌)三台县塔山镇石佛村2社地处丘陵,世代缺水,严重制约了村民发展致富奔小康。而经过2社的武引水渠却因一山之隔,让村民看得见用不上。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该社老党员王伯臣倡议开山凿洞,引水进村。从去年6月开始,部分青壮年和留守妇孺在他的带动下,用原始工具开山凿洞。历时1年多,在坚硬的岩石中凿通165米隧洞,开挖了1970米引水渠。被当地村民称为现代“愚公”,他就是王伯臣作。 根除用水难, 老党员倡议凿山引水 石佛村2社现有村民240余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 由于2社地处半山腰。当地村民以前耕种灌溉农田,全靠60年代修建的红旗堰,后因红旗堰年久失修,沟渠长,渗漏大,致使水源枯竭,农田成了'望天田'。而流经石佛村境内的武引水渠,却因2社前有山梁后有陡坡,无法引入渠水,当地村民只有眼睁睁的看着渠水蜿蜒流向下游村组,叹息一山之隔的山梁挡住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路。 2社缺水的现状,让退休乡干部,今年74岁的老党员王伯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要改变2社因缺水导致的落后和贫困,凿山洞引水是唯一出路。 王伯臣的建议虽好,但部分村民认为资金缺,技术力量不够,地质结构不清楚,担心打不通,万一施工中出现塌方等事故怎么办。对此王伯臣一边联系技术部门支持,一边和村社干部分别做思想工作。他向有意见的村民表示,施工中一定会把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安全管理,只要人心齐,穿山隧洞一定能凿通。如果打不通,他充其量把几年的退休工资陷进去,再不行,砸锅卖铁,用手指拇也要将隧洞钻通'。有异议的村民见王伯臣决心大,底气足,终于消除了顾虑。在“一事一议”会议上,王伯臣的提议的修建红土地隧洞,引武引渠水的方案得到2社全体村民的支持。 苦战一年, 引水隧洞全部贯通 工程于2010年6月20日正式开工。在王伯臣地带领下,在家的部分青壮年和自愿参与施工的妇孺采用三班倒,轮流作业的方式施工。然而用简陋的工具和原始落后的凿洞方式开山引水,并非一帆风顺。原先预计工程所处的山梁内部构造全是页岩成份,但隧洞凿到106米时,遇到了坚硬的连山石地质构造,村民们连续苦战了十多天,才凿进了几米。 2011年2月,王伯臣与村社干部重新设计施工方案,聘请专门开山凿洞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 重新开工后,专业施工人员采用炸药爆破的方式,使坚硬的连山石石层迎刃而解。2011年8月,历时一年多的隧洞终于贯通,并顺利连接上了武引渠。清洌洌的武引渠水,终于穿山而过,流进了石佛村2社干枯的土地。 不计得失,现代愚公身先士卒 在石佛村,村支部书记蒲利明告诉记者,施工中,王伯臣起了关健性作用,他不但要求亲属参加凿洞,还承担了组织、安全、后勤工作,吃住在工地。为节约建设费用,他主动为施工的村民煮饭送水,购买柴油和生活用品。陆续施工一年多,村民最担心的安全事故,没有出现一例。“他已经74岁了,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不需种田,也够用了,但他却身先士卒,除了自己吃住在工地,资金跟不上的时候,他就先行用自己的积蓄垫付,不计得失,个人还掏腰包支付了各项小零小碎的杂费1300多元,确保了工程圆满竣工。” “王伯伯74岁的人了,不愁吃、不愁穿,还这么起早睡晚的辛苦,他是为了啥。”44岁的村民薄绍明说,'正因为有王伯伯带头,2组不赞成凿洞的村民,后来思想都通了,都自愿出钱出力。' 11月12日,记者来到石佛村2社,在隧洞口外,王伯臣和村社干部正在现场规划下一步的工程。王伯臣告诉记者,为了节育用水,隧洞贯通,引水渠建成后,还要安装U型槽,以免渠水惨漏,浪费水资源。在工程进展中,塔山镇党委、政府也多次来到施工现场指导检查。镇政府己决定向上面申请国家以奖带补政策支持,来保证下一步安装U型槽的工程顺利完成。预计明年春天育秧苗,移植玉米,就可以用上经U型槽引到2社的武引渠水了。 日前,塔山镇党委已经将王伯臣作为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号召全镇干部职工向他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