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的城市音符 ——雁江迎接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纪实 漫步城区,随处都能感受到文明——大街上,交通顺畅,车辆、行人秩序井然;小区里,设施完备,景色宜人;商场内,营业员热情服务,消费者放心购物;九曲河畔,游人如织。看到的是张张满意的笑脸,听到的是文明的话语和声声赞叹……一派舒适祥和的美好景象。 这些,折射出了雁江迎接全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中所做的努力。 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启动以来,雁江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各街道社区之间开展公共文明指数互测互查活动,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公共文明程度。
吹响“集结号”
“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是巩固和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重要手段,具有凝聚力、向心力,能推动城市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基于这一共识,雁江吹响了“集结号”,雁城市民以饱满的热情共赴“文明之约”。 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内容。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雁江区迅速成立了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指挥部,测评任务被逐项分解,定领导、定任务、定责任、定进度,实行包联制,并全部落实到人;实行指挥部例会制度,每月由常务副指挥长定期和不定期召开指挥部例会,听取各单位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各级各部门各尽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作机制;各相关单位对照《测评细则》,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建立台账,实行限时办结制。
植入文明“基因”
“社区以家庭为中心,家庭以夫妻为中心,学会包容,礼让、和睦,重视子女的品德培养……”日前,市、区文明办举行了题为 “‘幸福雁江·文明光芒’大讲堂”的培训会,来自城区3镇4办事处的分管领导、城市规划区内的社区居委会干部、居民小组长、物业小区负责人等500余人参加了培训。这也是雁江区“树立风尚,给城市植入文明‘基因’”的一个缩影。 真正的城市名片是市民的文明素质。雁江区以活动为载体,将文明的火种撒遍城市的各个角落。一是组织开展“幸福雁江·身边好人”评选学习活动。在全区范围内评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大类好人。二是组织开展“幸福雁江·和谐邻里”互帮互助活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题,社区牵头积极开展“邻里学”礼仪、“邻里情”交流和“邻里颂”创先争优等活动。三是组织开展“幸福雁江·优质服务”体验提升活动,进一步优化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四是组织开展“幸福雁江·爱护家园”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和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环境面貌的同步提升。五是组织开展“幸福雁江·关注未来”集中整治活动。集中时间、力量对距离学校周围200米范围内的网吧、游戏厅、音像制品店等进行清理整治,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提升幸福指数
在莲花街道办事处雁中社区,每天下午5点,刚放学的孩子们就会陆续聚集到该社区二楼的留守学生之家,在社区志愿者和“包联”单位同志的辅导下做作业、玩游戏。这是雁江区采取“包联社区”方式,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一个剪影。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雁江区61个区级单位与城区三镇四处27个社区和5个城中村实行对口包联。要求包联单位深入调研切实找准本单位工作与社区(城中村)共建工作的切入点,指导社区(城中村)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栏、宣传画报、宣传单、宣传车等多种宣传载体和方式,对开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活动相关内容和知识的宣传,努力实现群众知晓率100%;充分利用文明市民学校,指导、协调包联社区(城中村)广泛开展公共服务机构及服务范围、文明礼仪等知识培训,提升市民素质;积极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帮助广大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结合,开展环境治理,共同建设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 截止目前,区级各单位为包联社区制作了展板80余个、大横幅500余条、小标语12000条;开展文明知识培训会50余次;组织义务劳动和文明劝导活动600余次,发放“文明市民手册”、“市民健康123”、“人人争做文明市民·共创共享幸福生活”倡议书等宣传资料15700余份。 “微笑的城市,满意的你”,“和谐的城市,谦让的我”,“洁净的城市,可爱的家”……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面对这场“测评大考”,全区上下正共同努力创建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