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31|评论: 0

黄土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2 21:36 | |阅读模式
黄土地上的两种悲剧


——评《黄土地》的悲剧象征人物
                               翠巧
张艺谋的《黄土地》以广袤的黄土高原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段令人扼腕的悲剧故事。在这片千年黄土沉淀的土地上,同时沉淀的还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从片头的结婚故事桥段就可以充分看出导演想告诉我们,整个故事实际上是以封建家长制,等级制,包办婚姻等陋俗为主导思想为背景的。
婚礼现场的我们没有看见新人的双亲,但是供奉的有神灵的牌位,这是一片把封建敬神的习俗流传到一个极端的土地,甚至于神灵的地位高过父母。
主婚人有几个面部的特写,没有差别的都是刻板,盛气凌人的表情,他实际上是象征着封建家长,在现场,除了神灵,就是他最大,什么事情都是他在定夺,主持婚礼的时候他是没有笑容的,脸上尽是不可侵犯的威严,但是他口中的“公家大人”八路军来了以后,他去唯唯诺诺,满脸堆笑,十足是封建社会里家长的作风。
就连女主角的婚礼现场观看的时候,背后的门柱上的对联都写的是“三从四德”。
无处不在的暗示强调这群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坡的农民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意识。所以,在一开始的婚礼的戏中,就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翠巧毫无争议的成为电影里的主角,她实际上象征着在旧思想中觉醒的一代,她勇敢地作出与封建思想决裂的姿态,但是最后却酿为悲剧。翠巧的人物形象象征着一种生活在时代交替,新旧思想碰撞的夹缝中的一种悲剧。而她身上的悲剧主要体现在自己婚姻的问题上。
从一场结婚的戏中,我们可以看出,翠巧对嫁人有着自己的理想,不然她不会倚在门框上看,因为在场的年轻女子就她一个,而且即使自己没有走进门去她还是对来来往往的人躲躲闪闪,说明她对此好奇向往,但是一低头眉头就皱了起来,显得心事重重。之前主婚人介绍新人的时候,观众明显可以看出新郎新娘的不般配,这种不般配已经在视觉上体现到极致,不论从外貌还是年龄。在后来翠巧父亲在给八路军介绍大女子的婚姻情况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信息是这中婚姻是完全建立在家长专制的基础上,结婚仅是为了一口吃的。看到这里我们不难想见翠巧的心事了。
当她从八路军口中得知八路军队伍里男人一样要做针线,女人一样要下地劳动的时候眼里的惊喜把阴霾一扫而光。只要往深处想想,八路军所说的这种生活状态实际上就是“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而这恰好是翠巧无比向往的。
南边的女子能读书识字,女子嫁人不过媒,不收彩礼,这些闻所未闻而又深刻盼望的生活状态,悄悄的点燃了翠巧心中不顾一切去追求的火焰。
但是她毕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有她的家庭,有她的牵挂,可是对于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又是无法抗拒的,她实际上生活在两种思想状态交锋的夹缝里。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很有寓意,当他们一家人在地里吃饭的时候,八路军在左边,父亲在右边,而翠巧无奈的夹在中间。八路军在说着南边女子读书识字,父亲在关心着天何时下雨,翠巧盛着饭,却早已心猿意马。在家门口和八路军聊天中,她有心地问着关于南边的情形,甚至路程,不难看出她的渴望已经逐渐在努力地付诸实践。
接下来我们的主人公做的是勇敢地准备走出这里,逃离封建思想的压迫,在八路军离开的时候,她已经准备好和他一起离开,甚至她说铰辫子也不怕。在这里,鞭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具,在封建社会里,鞭子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辛亥革命胜利以后,甚至有“留头不留辫”的口号,可见鞭子在翠巧身上是其封建思想意识的标志,她现在说:铰了都行。这已经能表现出她与封建思想决裂的决心。
但是这一次没有走成,当八路军承诺会在四月再来的时候她笑了,片中最灿烂地一次笑了,因为这表示自己有希望在婚期之前和八路军离开这里。
在被逼无奈嫁人以后,她头上包了一个毛巾,这表示她从少女变为普通的农村妇女,最后帮弟弟挑了一担水,并把鞭子交给弟弟,让其转交给父亲,这个动作已经十分彻底地表现出自己要离开的决心。在这里,挑水这个桥段象征着翠巧对于家的职责,对家的感情羁绊,而现在,她放下了一切,她现在要做的,只有奔着自己的梦想出发。
翠巧不顾一切地划船渡黄河,却在中途遇难,这样一个善良,朴实,只是想过上自由生活的女子,最终淹没在黄河里,而黄河是古老的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里面蕴含着厚重的封建思想,翠巧最后死在黄河里,实际上是在暗示,是封建思想的压迫逼死了翠巧,虽然翠巧敢于反抗,但是只有她一个人,势单力弱,还是湮没在滚滚的黄河里。
写到这里,可以得出结论,翠巧代表在旧思想中觉醒的一部分人,他们着年轻,向往自由,敢于挑战现实,但是在世代交替的夹缝里,在新旧思想交战的战场中间,他们成为了殉道者。翠巧的悲剧在于她出生在一个由不得她选择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自由和幸福。还在于追求基本的自由,但是以身殉道的悲剧。她象征着生活在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环境下的觉醒者艰难的处境和进退维谷的人生悲剧。
                                                                                               憨憨
我想,比起姐姐翠巧,憨憨才是本片中最大的悲剧人物,同样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憨憨却是一个没有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人物形象。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憨憨这个人物在刚开始翠巧的介绍中是不会说话的,但是他不是一个哑巴,他开口了,第一次喊了一声:“姐。”后来又唱了一段关于尿床的民歌,最后八路军交给他的歌他也照学了。
  这样教什么学什么的情形实际上是最可怕的,憨憨象征着封建思想控制下成长的新兴一代,小孩子都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取向,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何况在那种封闭的环境下没有其他的事物作为比较,更加不能了解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所以憨憨的意识其实像是一张白纸,任由大人灌输什么思想都全盘接受。憨憨什么歌都学其实就隐喻了这一点。
  现实的情况是,憨憨不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长大,以后也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就是未来,从憨憨身上,我们可以想见,未来有多少代的孩子都会这般长大,然后教自己的小孩尊卑有别,三从四德,父母之命。这才是本片这揭示的最可怕的循环。
  憨憨会说话,但是即使在黄土地上这种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他也没有叫过一声“爹”,反而叫了“姐”,说明在他心里还是有亲疏定位的,父亲的地位再高,在他心里还是姐姐亲近。在翠巧离开的时候,憨憨依依不舍的送到黄河边,还鼓励姐姐劲使匀。从这里可以看出憨憨至少是明白姐姐在受苦,离开是为了幸福,所以他实际上在支持姐姐。说明憨憨实际上是封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有点叛逆的新一代。只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他会比父辈们更容易改变,更容易解脱。
   但是可悲的是没有人去教他,他依然生活在祖祖辈辈生活的黄土地山上。
篇末的求雨场景里面,我们看到了憨憨和父辈们一样的穿戴,不禁让人心中一紧,一旦思想意识养成就难以改变了。当父辈们看到所谓的求雨仪式有了好兆头的时候都狂奔起来,像一群顽固不化的牛,憨憨也在其中。
象征着新思想的八路军出现在山脊上的时候,憨憨挥着手,在人流中逆流而上,向着顾大哥跑来,这里的隐喻已经十分明显了,人流的象征和黄河的象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在黄土地上酿成的洪流。而憨憨此时逆流而上,隐喻着他的的意识里面虽然此时有了倾向,但是身不由己,身处巨大的洪流之中,其艰难成都可想而知。
翠巧艰难的处境和进退维谷的人生是在自我的思想意识成熟以后产生的,是自己能够清楚选择的阶段。而憨憨什么都不懂,他的人生此时还在别人手中掌握着,或许留在黄土地,过着和父辈们一样的生活,或者和顾大哥走了,从此自由。但是这些他都不明白。
翠巧的悲剧在于她的死,是自己选择了道路成为殉道者,而憨憨的悲剧在于无知,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命运,翠巧至少拼了一次,但是此时的憨憨连拼都不知道。有什么能比命运不在自己手中掌握,不知道反抗更悲剧的?而回想一下,翠巧葬身与滚滚黄河中,现在憨憨在人流中挣扎,命运如何实在让人堪忧,就像一叶在洪流中飘摇的小舟,让人叹息。
所以憨憨象征的是无辜无知的年轻一代,和他们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剧。
翠巧和憨憨都是在封建思想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受着同样的禁锢和压迫,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特点的人生悲剧,翠巧的悲剧已经静止,因为她以身殉道了,而憨憨的悲剧还在进行中,前途未卜,而他自己又无力把握自己的人生。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憨憨的悲剧比翠巧的悲剧还要深刻一些,毕竟,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黄土地上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得而知。
就像影片最后结束的那个镜头一样,这个问题还是俯下身,问问脚下的黄土地吧。
黄土地啊黄土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