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域还有哪些自然与文化资源可以申报世界遗产?
□刘斌夫
迄至2012年7月,中国已批准的世界遗产已达43项,仅次于意大利45项、西班牙44项而位列全球第三。目前又有66个景区、景观等列入了全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还有许多景区、景观等项目尚待列入。
四川是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富集区域。迄今四川已批准世界遗产5项,为全国最多,包括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
开全国之先河的四川,为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和世界遗产地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古人云:天下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嘉州胜。而今似可如许描述:天下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三州”(甘孜、阿坝、凉山)胜!
四川省域还有众多景区景观资源可资报批世界遗产:
一、世界自然遗产
1. 甘孜州:贡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稻城亚丁雪域高原景区、巴塘巴曲河-格萨尔神山,可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 巴中南江县: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可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3. 阿坝州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壤塘县:若尔盖大草原-九曲黄河第一湾国际湿地保护区,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二、世界文化遗产
1. 广汉、成都:三星堆故城古蜀文化遗址、金沙故城古蜀文化遗址、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古蜀文化遗存,可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 四川泸州、宜宾、绵竹、成都和贵州仁怀:川黔白酒“金三角”“美酒河”的泸州老窖、五粮液、郎酒、茅台和成都全兴水井坊、绵竹剑南春等西部酒文化古遗址,可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 自贡:古井盐场文化遗址遗存,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4. 甘孜州:德格印经院,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 四川及重庆全域:巴蜀古镇群、摩崖石刻群、牌坊群,可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或世界文化景观。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1. 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包括云南丽江宁蒗县泸沽湖局部)绝世自然风光与摩梭人部落母系社会文化遗存-公母山、西昌泸山-螺髻山-邛海,可捆绑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2. 广元全境、绵阳梓潼、德阳罗江:古蜀道沿途明月峡、曾家山、鼓城山、千佛崖-皇泽寺、昭化古城、柏林沟古镇、阴平道、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窦团山、青林口古镇、白龙湖、天台(曌)山、苍溪梨花“香雪海”-西武当山、“古苴国”嘉陵白龙两江交汇处水东坝曲流“天然太极图”、剑门关、翠云廊、大庙山、白马关,可捆绑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3. 甘孜州、阿坝州、绵阳:丹巴县美人谷“千碉之国”碉楼群、理县桃坪古羌寨、茂县萝卜古羌寨、茂县-黑水黑虎古羌寨、茂县(茂州)蚕陵古镇、松潘(松州)古城、叠溪海子、理县米亚罗-古尔沟-梭罗沟-毕棚沟景区,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和白马报恩寺等,可捆绑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4. 巴中、南充:南江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小兰沟自然保护区-黑熊沟及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米仓道-诸葛亮秣马厉兵的牟阳故城遗址-张飞扎营的落旗山、通江诺水河溶洞群、阆中古城、巴州恩阳古镇、平昌白衣古镇等,亦可捆绑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四、可补充申报为完整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蜀道)文化线路
可将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陕西、西藏五省区的“南方丝绸之路”(中国段)——“茶马古道”-“古蜀道”补充申报纳入已列入国家申报世界遗产名单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线路”的大范畴。
因为现已预备申报的“丝绸之路(中国段)”只包括了“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端,尚未将比“北方丝绸之路”起源更早更为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列入,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缺憾。
“南方丝绸之路”四川境内线段亦属于广义的“蜀道”范围。狭义的蜀道范畴则为川西川北陕南的金牛道-阴平道等,蜀道而今幸存的遗迹精华在明月峡、剑门关、翠云廊、白马关等段。
2013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批的世界遗产,拟有新疆天山自然遗产和云南哈尼梯田文化遗产;2014年国家拟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京杭运河文化线路,自然遗产或文化自然双遗产暂空缺未确定。
诚然,京杭大运河文化线路申报了十余年,终于排上了号,但这并不意味着蜀道文化线路就很快能报批上去。蜀道单独报批世界遗产也无可厚非,但不仅工作协调难度大,且实际意义不大,准备时间也较长。蜀道,严格地说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而今中国备报的丝绸之路文化线路,恰恰只报了北方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审批此文化线路,要求涉及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丝绸之路各段一起打捆,所以还要更长的协调期。
鉴于此,四川更应突出重点,集中型组团式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遗产,不可坐失良机。
五、既有世界遗产地的范围拓展
卧龙、四姑娘山和夹金山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可以拓展到更大范围,继而包括大小凉山、岷山、瓦屋山等诸条山脉,将峨边黑竹沟等自然保护区和景区纳入其扩展范畴。
随着中国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的方兴未艾和突飞猛进,交通格局的变化促使区域经济格局和战略发展路向发生着很大的改变。四川旅游资源大开发和旅游经济大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不能再如过去只注重于少数重点垄断资源,应当倾力于资源优势整合和产业集群营造,着眼于“两圈两群九走廊”——熊猫生态圈、巴蜀文化圈、百座古镇群、摩崖石刻群和九条旅游经济走廊的全方位联动开发经营,尤其应当引进发达国家现代旅游综合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与创新模式,致力于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游乐等多元产业综合开发,倾力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力倡的绿色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完善的构筑西部经济高地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2011年四川国内旅游人数达3.5亿人次,同比增长28.9%;全省旅游总收入达2449亿元,同比增长29.9%。但与排名全国榜首的江苏省旅游总收入5580亿元相比,资源更为丰足的四川的旅游总收入不及江苏省的一半。四川旅游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更迎来崭新的机遇和运势。
大旅游产业是地方经济的战略激活群体。四川省域内的老少边穷地区广元、巴中、甘孜、阿坝等市州,应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列为首要扶贫脱贫富民惠民工程,拉动农牧业、工商业等相关产业开发和招商引资。省市(州)政府应给与资源富集县域以强有力的倾斜性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申报世界遗产为新契机和突破口,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和发展要素,向全世界开放经营风光产品,深度开发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名城,全面提高区域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和现代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作者简介】
刘斌夫,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学者,城市与景区规划策划专家,近年为国务院撰发经济内参专稿数十篇,著有《中国城市走向》、《策划重庆,策划四川——构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新体制经济学泛论》、《中国拐点:西部开发20年——西进西出战略启示录》、《中国策划批判》、《策划中国:经济大转型——大国崛起与富民强国战略》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