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三峡,别来无恙?
“三峡发电,真是一场及时雨。”毕亚雄非常满意三峡工程的表现。6月3日,本报记者追到三峡大坝,终于追上了忙碌的毕亚雄。这位三峡总公司的副总经理,正在给三峡电厂职工开防汛动员会。
“今年全国的缺电形势已成定局,三峡发电非常及时。”他说,“三峡去年发电86亿度,超过预期30多亿。今年目标是346亿度,年底可能还会超过预期。”
三峡船闸的使用,也大大改善了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
三峡工程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它和它的建设者们,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很多的疑问。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对本报记者说:“对三峡工程有不同意见,可以促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本报驻京记者 刘鉴强
何时蓄水到175米?
水不蓄上来,三峡的发电量就受限制。而太快蓄水,又担心重庆遭受淹没损失和淤积灾害。一说早见效益,一说谨慎从事,三峡水位该何去何从?
三峡水库蓄水一周年,在北京劲松小区,91岁的陆钦侃不担心自己的病体,却在为三峡工程忧心,知道本报记者要赴三峡水库采访,陆钦侃说:“你帮我问问他们,是不是很快要蓄水到175米?”
曹广晶的回答很干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加快蓄水,越快越好。”
陆钦侃是防洪专家,自从三峡工程论证以来,他一直强调要谨慎从事。曹广晶是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这家直属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公司全面负责工程建设及建成后的经营管理。
为什么急于蓄水?曹广晶说:“水不蓄上来,没有库容,防洪功能谈不上。同样,水位上不来,发电量受限制,航运改善的里程也少。水库三大功能的发挥,都需要早蓄水。”
国家电力紧张和发电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尤其鼓励三峡总公司早日蓄水。三峡总公司一位科技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电力如此短缺,水太宝贵了,不能浪费。如果我们大坝完全建好,我想不会空置不用的。”
对于三峡蓄水问题,据本报从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得到的资料,本来初步设计的安排是:工程开工第11年,即2003年,水库蓄水至目前水平135米,工程开始发挥发电、通航效益;至第15年中,即2007年,水库开始按初期蓄水位156米运行;若干年后,水库抬高至最终正常蓄水位175米。何时抬高到175米,要根据水库移民安置的情况、库尾泥沙淤积实际观测结果,以及重庆港泥沙淤积影响处理方案,相机而定。初步设计是暂定安排观测6年,即2013年蓄水到175米。
现在,三峡总公司将争取提前一年,到2006年就达到156米这个水位。还希望能在2009年,也就是在156米蓄水3年后,就将水位提高到175米--这比初步设计提前了4年。
蓄水到156米还是175米,对发电收益的影响巨大。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毕亚雄算了这样一笔账:汛期过后,蓄水到175米,就像存下大量的煤一样,用这些水发电,然后在第二年汛期之前把这些水放完。“每6立方米的水发一度电,你可以算出蓄水175米比156米多发了多少电。”
记者估算了一下,根据三峡总公司枢纽管理部副主任冯正鹏提供的数据,蓄水156米的库容是234亿立方米,而175米时的库容是393亿,两者相差159亿。这一项就可多发电26.5亿度,如果按三峡电力平均上网售价0.25元计算,就是约6.6亿人民币的收入。
毕亚雄说,水库的水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置换,重复利用。三峡利用完这些水,还可供紧接的葛洲坝电厂使用。因此,实际增发电量还远大于这个数。
三峡公司能不能抵住175的诱惑?---这正是陆钦侃们一直在担心的。5月20日,陆钦侃和其他各领域的36位专家学者,联名给中央写信。他说,“现在有个苗头,要很快把水位抬上去。我们希望谨慎从事,三峡蓄水到156米后,一定要先停下来,不要贸然蓄水至175米,否则可能会发生很多问题,包括上游洪灾和重庆港淤积。”
重庆港会不会淤成“死港”?
泥沙淤积是关乎何时蓄水到175米的惟一关键问题。实际上,泥沙一直是三峡工程从论证到现在的核心问题。有学者描述了泥沙可能造就的灾难性图景:如果蓄水至175米,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再次出现的话,库尾将淤积数亿吨泥沙---长江泥沙较粗,还有砾卵石---重庆港将成为死港。
按目前已完成投资测算,三峡建设共需动态投资1800亿人民币,在如此大的投入压力下,如果能够使三峡工程早日发挥效益,收回投资,自是一件好事。
何时蓄水到175米,取决于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移民进程,二是泥沙观测。三峡总公司冯正鹏说,现在移民只剩下30万人,一年迁移10万人,3年也就差不多了。
如此,泥沙是关乎何时蓄水到175米的惟一关键问题。三峡总公司对此也很乐观。“从目前的观测来看,泥沙情况也比预想的好。”曹广晶说。
三峡总公司的乐观却令地理学家金绍绸很不以为然:现在才蓄水一年,泥沙的情况看不出来。十年八年才会看出来。三峡只观测几年怎么行? 金绍绸说:“水库成败,全在泥沙淤积。宜昌到重庆之间,平均落差每公里20厘米,落差较大。三峡大坝一堵,落差减少,没有急流,带不走泥沙,肯定要淤积。世界上没有水库的库尾不淤积,世界上没有大城市在水库库尾,而重庆就在库尾。”
泥沙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大坝库容。重庆港的安全,更是三峡工程所要考虑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长江航运是国家经济命脉,对重庆和四川经济万分重要,无论如何重视也不为过。作为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港口,重庆港区如果因为库尾逐年淤积而成为死港,西南经济将受严重损害,波及全国。
因此,针对葛洲坝工程,周恩来总理曾警告说:“长江是一条大河流,不能出乱子,如果航运中断了,坝是要拆的,那就是大罪,那和黄河不一样,黄河不通航。”
那么,如果蓄水到175米,重庆港的命运究竟如何?
李昌均,重庆市交通委计划处副处长,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情绪激动:“重庆人民很担心重庆港区的淤积问题,从泥沙模型实验来看,会有这样的结果,而现在正逐步变成现实!重庆港区肯定是会淤掉的!关键是要提前出方案,知道淤掉后如何处理。要提前把问题解决掉,不能先蓄水再说,不管以后。”
实际上,三峡总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位员工告诉本报,其前任总经理陆佑楣曾对重庆方面说过,如果实在不行,三峡总公司可以出几个亿,把重庆的九龙坡港口搬到条件更好的寸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副总经理曹广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而另一位副总经理毕亚雄说:“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解决泥沙问题的方式、方法,我想总归是有办法的。‘三门峡’是个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荣天富,国务院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成员,一直在研究重庆港的问题。他明确告诉本报记者,三峡蓄水175米以后,由于泥沙淤积,重庆的九龙坡港和朝天门码头都会出现断航。他说,三峡总公司出钱挖淤,用发电效益来整治,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总的态度是积极的。
而一位水利界人士做了这样一个总结:“三峡总公司的想法是,我多蓄水,多发好多电,多赚好多亿,然后给你重庆几个亿挖淤。他是从企业角度来考虑问题。而重庆就不这样想了,如果泥沙淤积多了,河床抬高,洪水势必抬高,原来移民的高度不够,就需要二次移民。库尾淤掉,如果变成死港,那对重庆来说就不是钱的问题了,而是生存问题。”
2003年6月,重庆市投资15亿元建设的寸滩港已开工,将于2010年建成,李昌均说,我们现在启动寸滩港建设,除了九龙坡港已满足不了重庆货运的需要,就是怕九龙坡会很快淤掉。但寸滩港不能替代九龙坡港,它们有不同功能。九龙坡港区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水运联运港,对重庆的货物运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淤积的那一天也许并不会太早到来,可李昌均说:“重庆人民太着急了!”
三峡船闸卡着长江航运的脖子?
重庆规划用10年左右时间,投入150亿元,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但是,当重庆人满载货物,顺江而下来到三峡大坝前,却突然发现自己必须耐着性子排队等待。三峡用高水位点燃了重庆的希望,却又用船闸卡住了长江航运的脖子?
长达660公里的三峡库区,西头是重庆,东头是大坝。大坝拦水,泥沙可能威胁重庆港,重庆人心急如焚。可660公里库区从此变为黄金水道,又令重庆人欣喜不已。
由于航道改善,运价低廉,安全可靠,大量物资弃车登船,涌入长江。三峡蓄水一年间,川江(长江的宜昌至宜宾段)货运激增一倍。
但当重庆人满载货物,顺江而下,来到三峡大坝前,却突然发现自己被船闸卡住了脖子。如果能幸运地顺利通过船闸,需要3小时20分钟。如果待闸,有的需要几小时,有的需要几天几夜。今年春节期间,满载生猪、柑橘、蔬菜的重庆货船在三峡船闸前滞留,结果农副产品变质,部分生猪居然饿死。
人们突然意识到,三峡船闸的通过能力不像预料的那样好。其5000万吨的设计年通过能力,远未达到。
据《中国水运报》报道,4月下旬,黄奇帆,重庆市常务副市长,来到武汉,拜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磋商解决三峡船闸的“瓶颈”问题。黄奇帆忧虑地说,要投入港口航道建设,运输压力将集中到三峡船闸上,如此下去,“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将成为一纸空文。
对此,三峡总公司却有不同的看法,“三峡的‘瓶颈’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正是由于三峡工程,才使川江的航运能力大大增加,成为重庆发展的重要动力。”曹广晶说。
他认为,三峡船闸运行不畅,一是船舶增加太快,二是长江上的船舶标准化差,影响了过闸速度。“目前我们的船舶,是世界上最混乱的,千奇百怪。”
冯正鹏,三峡总公司枢纽管理部副主任,举了一个例子:原来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有滚装船。可三峡一蓄水,突然新兴了大量的滚装船。所谓滚装船,就是一艘船上载数十辆货车,货车采用陆-水-陆的运行方式。这样一来,大量的货物全压到长江上。
他说,我们希望小划子(小船--本报注)出局,交通部也进行了限制,比如100吨位以下的船不允许走三峡船闸。但是,他们的限制等于没有限制。比如他们规定“鲜活品例外”,“这一下子坏了,一箱桔子是不是鲜活品?一笼老母鸡是不是鲜活品?有天晚上,一个货车司机向我投诉,他拉了30吨冻排骨,可三峡船闸不让他过。我去一看,那个滚装船上有60辆车,只有他这一辆拉了30吨冻排骨。你说放不放过去?”
船闸的设计单位是水利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业主为三峡总公司,他们都倾向归咎于船舶的不标准。理由是:一条高速公路,怎么可能允许拖拉车和牛车在上面跑?
而反方则问:如果是修高速公路,那么旁边还会有普通公路,供拖拉车和牛车跑。你们设计时没有考虑现实情况,船闸一关,让那些小船从哪儿走?
设在宜昌的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为三峡总公司代管船闸。副局长计玉健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船舶标准化不够是影响三峡船闸通航的一个因素,但决不是主要因素。他认为,人们所听到的三峡船闸年通过能力5000万吨的说法,实际上是2030年的远景目标。目前的实际通过能力为这个远景目标的37%。
“一个设计跨度为40年,没有一个当前的设计目标,你说能符合实际吗?”
计玉健总结说,三峡工程促进了长江航运的发展,但它又不能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目前的通航能力接近极限,很难再提高。“三峡大坝肯定是瓶颈,国家要赶快研究对策。”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610/xw/szxw2/200406100021.as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希望三峡工程留下遗憾”
独家采访三峡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专家组组长潘家铮
□本报驻京记者 李虎军
“世界上没有一个工程的验收是戴着口罩进行调研和开会的。”76岁的潘家铮说。
2003年5月21日,他和同事们在三峡二期工程枢纽工程蓄水及船闸试通航前验收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从1984年开始参与三峡工程论证,曾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
6月2日,三峡工程开始蓄水的第二天,《南方周末》对回到北京的潘家铮进行了专访。
南方周末:请问验收工作是怎么开展的?听说三峡总公司提供的验收资料有3000万字之多,专家们看得过来吗?
潘家铮:这么大的一项工程,当然不可能在最后几天才去开展验收工作。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去年组建了枢纽、移民、输变电三个验收组,各验收组分别成立了验收组办公室和验收专家组。我是枢纽验收组的副组长和专家组组长。枢纽组下面,又分为大坝厂房、机电、施工监测和船闸四个专业组。今年5月12日至18日,除了几位专家生病请假以外,有40多位专家前往工程现场进行验收,提出了技术预验收意见。5月19日至21日,则由验收组进行验收。
在此之前,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今年三四月,很多专家都去过工程现场做预调研。而在他们之前,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派出的质量检查专家组进行过9次质量检查,每年去两次,每次都有详细的检查记录。所以,验收工作实际上是从二期工程一开始就进行了。
南方周末:专家们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潘家铮: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工程的形象面貌是否满足135米的蓄水要求;第二,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有没有留下隐患;第三,大坝内埋了很多监测仪器,要看监测数据是否正常,这就像给一个人做体格检查;第四,蓄水通航的其他准备工作是否就绪。
南方周末:怎么判断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呢?
潘家铮:工程质量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看出来的。工程一开工,对每一个单项工程都有详细的施工和监理记录,每次检查也都提出了改进意见。我们在验收时,主要看过去发生的质量事故是否已经采取补救措施,以及有没有新的情况出现。
在二期工程中,出现了一些表面裂缝。在三峡工程已经浇筑的2000多万方混凝土中,出现了2000多条裂缝,这个比例并不高。这些裂缝绝大部分很小,不会对大坝产生什么影响。另外一些裂缝比较大,最长的断断续续有二三十米,最宽的可能有超过1毫米的。但后来采取了非常细致的补救措施,用化学灌浆、防渗材料等方法进行了处理,不会影响大坝的安全。我个人一点都不担心裂缝问题。
南方周末:您在验收闭幕会上说,二期工程确实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确实存在不足。三期工程一定要瞄准第一流水平,至少不应再出现几十米长的裂缝。您还说,有许多问题的是非得失要全面和辩证地分析,比如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潘家铮:一些同志总希望混凝土强度越高越好,安全系数越大越好。其实,混凝土强度有一定波动是正常的,如果过分追求强度保证率,一定超强,水泥用量多,花钱也多,而且,水泥要发热,强度过高恰恰是产生裂缝的原因之一。这就像一个人拼命吃补药,虚火上升,反而容易流鼻血。工程质量不能只看强度呀。
南方周末:您们在验收过程中发现新的质量问题了吗?
潘家铮:没有发现什么大的新问题。只是,我们通过大坝里面埋设的监测仪器发现,一些纵缝重新张开了。这个问题不是施工的质量问题,在其他大坝中也没有发现过。
坝体是分块浇筑的,各分块在温度稳定之后,其间的分缝(纵缝)会张开,要通过灌浆恢复成整体。但我们发现,经过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以后,有的纵缝重新张开了。纵缝张开的宽度在1毫米左右,并没有上下贯通。估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三峡大坝的横断面太大,坝体上下游面在表面温度变化下引起。以前没有发现过这种情况,可能是有些坝的横断面没那么大,也可能是有些坝没有埋设那么多监测仪器。现在,正进一步研究是否需要采取处理措施。
我们认为纵缝重新张开的影响是有限的,不会影响到大坝的安全。网上有人拿这个纵缝大做文章,可能是不了解实际情况。
南方周末:专家组和验收组内部有不同意见吗?
潘家铮:我们是一致通过,没有不同意见。在验收鉴定书上提了20条建议,技术预验收意见上提的建议更多。比如说,建议加强监测,对一些重点部位尤其要细致地监测;对纵缝重新张开的问题要进一步研究,把原因和影响弄得更清楚;等等。
三峡总公司也表了态,要百分之百地接受专家们的意见。
南方周末:现在人们对三峡工程可能还是有一些担心,比如会不会拦一库污水?
潘家铮:如果清库工作做得不好,上游排污问题没有解决,蓄水以后确实会使污染问题严重化。但三峡工程在这两个方面都采取了严格措施。库区清理是移民组验收的,我相信他们的验收结论。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地方清库工作没有做好的情况,但这不会影响大局。更重要的是,在治理库区工矿城镇的排污方面,国家下了很大决心,绝不是纸面上的工作。
另外,三峡水库是一个河道型的水库。蓄水之后也还要“蓄清排浑”,每年汛期的时候,大量泄水,汛期结束时再蓄水到正常水位。也就是说,每年三峡的水位都会大起大落,进进出出,它不是一个死库。
因此,我认为,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不会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污水塘。
南方周末:泥沙问题呢?三峡水库会不会出现泥沙淤积?还有,金沙江上的溪洛渡、向家坝水库已经立项,据说仅溪洛渡就可减少三峡水库47%的入库泥沙量,那是不是意味着将泥沙淤积问题部分转嫁给了溪洛渡和向家坝?
潘家铮:泥沙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治本的措施是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这个工作正在全面展开,但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
我刚才提到,蓄水之后要“蓄清排浑”,这样汛期可以排出大量泥沙。即使长江上游不再修坝,从泥沙模型研究的情况来看,三峡水库运行七八十年以后,达到冲淤平衡,水库就不会再淤积了,那时尚可保留百分之八九十的有效库容。
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运行以后,可以分担相当一部分泥沙,将使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再往后推数十年,这样也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这个治本的措施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南方周末:您说过这样的话,在三峡工程长时间的论证过程中,有的专家提出了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通过十年建设,有些顾虑现在可以打消。请问,您认为哪些顾虑可以打消了?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或需要时间来检验?
潘家铮:对三峡工程的各种意见中,第一种认为三峡工程的作用不会有那么大,解决不了长江的防洪问题,发电可以用支流电站或其他电站来代替,长江航运反而会受到破坏等;第二种认为工程投资太大,投入产出周期太长,国力不能承担,工程上马将导致经济崩溃;第三种认为工程的许多复杂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第四种认为移民数量太大,在100万以上,工作很难做;第五种认为泥沙问题很难解决,将来会变成一库泥沙;第六种认为对生态环境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等等。
现在,一些问题已经可以得到回答。
第一,对三峡工程投资太大、国家无力承担的观点,已经证明是对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太悲观,依我看,三峡工程反而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二,对三峡工程太大、技术难题解决不了的顾虑也可以打消。二期工程已经回答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三峡工程,并且创造了许多世界记录。
第三,对百万移民的问题,也有了明确答案。目前已迁移了70多万人,迁得出、稳得住的结论也可以下。当然,我不是说每一个移民都满意,但绝大多数移民都安置得比较妥当,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奇迹。三峡工程投产以后,效益很大,更有条件和力量解决好移民的困难,支持库区的发展。
第四,对泥沙问题,可以通过“蓄清排浑”等措施得到解决,在宏观上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现在只有模型和数学计算,一些具体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实际运行中进行验证。而三峡工程是分期蓄水,2006年蓄到156米,最后才蓄到175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参数,作出相应的决策。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如长江口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生态环境方面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下结论。
南方周末:您对三期工程有什么担心和希望吗?
潘家铮:我对三期工程基本上没有大的担心,只是希望能够认真总结二期工程的经验教训,在三期工程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另外,我希望移民工作能够做得尽善尽美。三峡工程有百万移民,即使只有1%的移民没有安置好,也有1万人呀,1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愿每个移民都能满意,都能致富。
还有,三峡水库蓄水以后,上游的一些边坡、岩体可能滑坡。有关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监测工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一些地方对地质专家的忠告不一定听得进去。我希望存在隐患的地方现在赶紧加固和迁移,特别是对那些新的移民点,如果出现崩塌,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清水下泄,下游可能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如河道河床的演变等,也希望加强观测。
总之,我希望三期工程中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不要留下什么遗憾。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605/xw/ttzs/200306050708.as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呵,没想到4年*6.6=26.4个亿,三峡总公司就把重庆给卖了![em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