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01|评论: 4

[交流共享] 明月如水浸楼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1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义学念旧 于 2011-7-21 14:04 编辑

      我是地道成都人,家距华兴街悦来茶馆很近,故常去那里喝茶。紧挨悦来茶馆,就是锦江川剧院。在清未民初,那是川剧名伶汇聚之所——“三庆会”旧址。茶馆每周都有演出,川人嘛,我偶也听听川戏,虽谈不上痴迷,却也耳懦目染。
      我父亲爱看川剧,喜欢陈书舫和周企何的《秋江》,尤其在喝了点小酒至微熏时,他老人家先是模仿一段胡琴前奏,把情绪酝酿足了,才亮嗓开唱,唱得是有板有眼,韵味十足。父亲过世几年后,有一次听川剧演员谢正新先生演唱《五台会兄》,他一开腔,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为何?我父亲当年唱起来就是他这个范儿,就是他这个味儿。
     我父亲的一个老朋友姓王,我叫他王伯伯,王伯伯从贵州来成都治病,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王伯伯是川戏迷,随身带有戏本子,心情好时,会拿出戏本子唱上一阵,王伯伯唱得投入,我们听得投入。……我翻看王伯伯的戏本子,隐约记得有一出戏叫《燕燕》,还有一出戏叫《绣襦记》,王伯伯讲,他看过好几个剧团演这出戏,但最喜欢的还是左清飞演的李亚仙,扮相美、身段美、唱腔美。王伯伯谈到他看过的川剧《杜鹃山》:“左清飞硬是演得好哟!”王伯伯眉飞色舞的说:“左清飞演的柯湘,太入戏了,左眉毛动了右眉毛动,那唱腔,那扮相硬是没得说……”。
      时光如白驹过隙,王伯伯早已驾鹤西去,他赞誉有加的这位左清飞,在若干年后写了一本自传:《清言细语》,记述了她从一个懵懂小孩,成长为一个川剧名演员的过程。文章很清新,我一读就很喜欢。有趣的是,我从这本《清言细语》中发现,当年王伯伯津津乐道的《绣襦记》中的李亚仙,《杜鹃山》中的柯湘,正是左清飞艺术生涯中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始如王伯伯的评价,恰当,可信。我还发现,不管这个现实世界多么浮华,喧嚣,造星运动如何风起云湧,这星那星的红一块紫一块,对我而言,川剧的艺术魅力并没有消失,真正的艺术家是永存的。
      汪曾褀先生有本集子名《说戏》,里面有文章专门谈川剧,他的评价是:川剧唱词文学性高,其它剧种里找不出来;有的川剧悲剧戏剧冲突之强烈,堪比沙士比亚;川剧的喜剧多,且品位极高……汪曾褀先生谈到的这些川剧妙处,我体会很深。
      晚清第一词人,蜀中名士赵熙写川剧《情探》,其中: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岀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君郎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这唱词的凄清之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陶家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7-2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顶起!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1-7-22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帖文,学习了!

  是的,“川剧的艺术魅力并没有消失,真正的艺术家是永存的。”

  

发表于 2011-7-22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知现在还学不学古典文学,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还要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1-7-25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