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扁担>>歌声到永远
黄杨扁担软溜溜,
挑挑白米下柳州,
人说柳州姑娘好,
个个姑娘会梳头......
这就是享誉中外、曲调优美的秀山民歌<<黄杨扁担>>,它起源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玉屏乡白粉墙村。<<黄杨扁担>>是秀山花灯音乐中的杂调,它与另一首秀山民歌<<一把菜籽>>几乎可以说成是秀山花灯的灵魂,秀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旋,土地丰饶,是民间艺术的沃土。许多动听的民歌,如<<黄花草>>、<<四季花儿开>>、<<上茶山>>、<<绣荷包>>、<<金盆水>>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勤劳勇敢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和睦相处,辛勤耕耘,假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秀山花灯。1996年,文化部命名秀山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灯歌舞之乡”,<<黄杨扁担>>和<<一把菜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50年代,四川省歌舞团、重庆市歌舞团、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的艺术家们首次来秀山采访花灯音乐舞蹈,并特意到白粉墙村采访出身花灯世家的花灯老艺人严思和。当音域宽阔、音质淳厚的严思和唱出秀山花灯曲调<<黄杨扁担>>时,艺术家们如获至宝,赞不绝口。作曲家林祖炎和金干当场把词曲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1958年1月,林祖炎、金干等编写的<<四川花灯歌曲>>一书在重庆出版,<<黄杨扁担>>收录其中。
紧接着,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黄杨扁担>>,并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从此,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黄杨扁担>>被冠以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1981年,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演唱<<黄杨扁担>>,并灌制成唱片发行内外;1982年,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在中央电视台演唱<<黄杨扁担>>,受到全国电视观众的喝彩;198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由秀山民歌改编的交响乐<<黄杨扁担>>。
近段时间,人们对秀山花灯名曲<<黄杨扁担>>关注颇多,有的在赞美的同时,把<<黄杨扁担>>的诞生地牵强地扯到了别的地方。本着对祖国文化遗产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我们走访了秀山花灯发展和<<黄杨扁担>>产生的历史见证人,重庆市文史馆员、土家族知名作家孙因先生。孙老回忆说,1957年2月,成渝两地文艺工作者林祖炎、谢必忠、金干、潘琪等,首次来秀山采访花灯,到溶溪区由他全程陪同,先采访溶溪乡八卦村花灯艺人肖家碧(银匠)、熊昌兴(木匠)、郭生财等人,后去原玉屏乡白粉墙村采访花灯掌调师严思和,当时严思和半百年纪,嗓音圆润高亢,一曲<<黄杨扁担>>和<<一把菜籽>>,唱得采访者惊喜不已。当时没有录音机,由林祖炎、金干当场记谱记词。今天唱遍神州的<<黄杨扁担>>仍是原汁原味,一个音符一个歌唱也没改。歌中的“挑挑白米下柳州”的柳州是指广西的柳州,因秀山境内的河流属洞庭水系,汇酉水入沅江,直达湖广,所以在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等诸多方面都与湖广有密切的关系。“下柳州”也可以说是泛指,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
“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挑白米下柳州......”站在白粉墙村的村头,我们仿佛又听到了严思和那高亢亲切的歌声,我们的心中油升腾起敬意和自豪,因为这方人杰地灵的水土,也因为<<黄杨扁担>>将无尽地穿越历史,直到永远。
(原载<<重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