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14|评论: 46

[贴图文]沈铁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6 12:56 | |阅读模式


沈铁梅


  沈铁梅,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演员,有“川剧声腔女状元”之美誉,生于1965年,1985年毕业于四川省川剧学校。其父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其母则是一位川剧名演员,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中,两个剧种的精华相融会,使她对川剧声腔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她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磨砺不止,大胆创新,既继承了竞派技巧,又采撷了京昆声韵,形成其清丽、飘洒的艺术风格,丰富和发展了川剧声腔艺术,给川剧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代感,她因此被誉为“川剧皇后”和中国地方戏剧跨世纪的“女性三杰”之一。

  擅演剧目:《孔雀胆》、《玉京寒》、《枭雄夫人》、《聂小倩》、《一代风骚》、《潘金莲》等。

  所获奖项:
1986年四川省青少年表演一等奖;1988年四川省中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一等奖;1988年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5年四川十佳演员;1997年重庆市优秀青年文艺人才奖;1999年重庆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1999年主演《金子》荣获首届川剧节金奖第一名;2000年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及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2000年获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获重庆市劳动模范;获2000年重庆市争光奖。第三届中国文联德艺双馨青年表演家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21 |


沈铁梅饰郗氏、孙群饰萧衍演《阖宫欢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28 |
 川剧《思凡》


  小尼姑色空耐不住空门寂寞,向往凡俗生活,几经思想斗争,终于逃离尼庵而去。沈铁梅主演。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28 |
川剧《阖宫欢庆》


  宫廷戏家庭化,贵族戏平民化,夫妻戏谐趣化。沈铁梅主演。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26 |
沈铁梅:我为川剧献身

2002年03月28日发布

  我父亲是戏曲演员,叫沈福存,是当今京剧"四大男旦"之一。那个时候不唱旦角了,改唱李玉和了,我出生后就给我起了沈铁梅这个硬梆梆的名字。

  我从小就喜欢音乐,戏曲。我唱了十年京剧,后来才唱川剧,可能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我唱川剧人家都说有京昆的韵味。

  川剧是个地方性极强的剧种,我对它进行改革,是想让天府之国以外的人对它产生兴趣。

  川剧是以"三小"见长,"三小"就是小生、小旦、小丑,戏中演员都注意表演,唱腔就成了薄弱的环节,所以,观众就说川剧好看,唱腔却不敢恭维。从我搞了20多年戏曲的经历来看,一个剧种如果声腔搞不好,那么这个剧种就树不起来,我认为川剧是能够唱好的,那就需要演员要有一定的素质,演唱的方法也要科学。先从川剧的本体改起,如果离开本体那就不是川剧了。我觉得应该注重在川剧美的基础上改造声腔,因为音乐是陶冶人们美好情操的,旋律不美,谁也不会喜欢,强调在美的基础上塑造角色,并且完成一些技巧。

  过去的老川剧只有说而没有腔,这是它曲牌体的一种形式。对川剧进行推陈出新时,我就强调它的旋律性,用优美旋律演唱川剧。

  我爸爸给我起铁梅的名字是因为易记,也希望我将来成个京剧演员,我13岁时,剧团京剧班不招生,只有川剧班招生,我爸爸就做我工作,让我考川剧团,我临阵磨枪,跟妈妈学了两段川剧,考试时唱的还是京剧,结果被录取了。到了川剧团后,我第一次流了泪,因为我难以割舍对京剧的感情。

  进学校前,我父亲跟我说,这几年你不能唱京剧了,我问为什么,爸爸说串了门怎么办,你要煞下心来学川剧,川剧里也有很多东西可学。我家住在剧团里面,我学戏的五年里,回家里我也不敢唱京戏,有时我哼哼了几句京剧,父亲一个眼神递过来我就马上打住。但是我的京剧底子对我后来学川剧帮助特别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受到川剧的博大精深,也发现了川剧的一些特点,它对人物刻画特别细腻,表演非常生活化,但又不完全拘泥于生活,而且是包容性特别强的一个剧种,在声腔上我也借鉴了一些京剧的发声方法,后来演《贵妃醉酒》时,有的观众就发现了京昆的色彩,当他们打听到我是沈福存的女儿时,就称赞说怪不得能看到京剧的功底,我也发现观众接受我的唱法,使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暗下决心自己一定在这方面下些功夫,摸索出一条川剧演唱的创新之路。

  小时候我学戏时,不管天多热,父亲给我一个小板凳让我坐着唱,他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我都知道是让我唱大唱小,如何运腔。家里有人来,父亲就让我唱上几段,我不好意思唱,等客人走了,父亲就训我,打我,逼我哭着也得唱,要求特别严格,我的每部戏都经过他的手,每次演出完了,看到台下父亲的脸色好,就说明演得还可以,要是冷着脸,回家非挨训不可,然后指出我的毛病。他把他所有积累的精华都传给了我,我是踩着他的肩膀攀登的。另外我最敬佩的是我恩师竞华老师,她是个实力派的演员,最著名的戏是《柜中缘》,她可以自编,自写,自谱,是个很有修养的人。1987年我拜她为师,当时她在成都,我在重庆,这样两地之间学习非常不方便,她有60多个徒弟,但最喜欢我,她说铁梅就像"填鸭"一样,灌进多少东西就能消化多少东西,领悟力强。竞老师从旧社会走过来,非常保守,在内行人面前从来不唱她精到的唱段,但她对我毫无保留,"竹筒倒豆子",全身心地对我传授技艺。我们师徒关系非常好,记得1988年为了夺"梅花奖",我把她接到重庆,她从早到晚帮我练,我都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报答她,我就用每天变换早餐的形式报答她。我们共同设计了唱腔。她那种敬业爱戏的精神对我教育非常大,我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绩都应该归功于所有教过我的老师。

  我第一次获得梅花奖时,我的老师看到了,她激动得流了许多泪。1999年,竞华老师检查出肺癌,我心里非常难过,她化疗期间需要疗养,我就把她又一次接到重庆来,刚好是拜师10周年的那一天。这10年间,我往返几万公里,在老师那里得到了许多许多。在她患病期间,即使在后期她的喉管已经动了手术,她一见到我仍然手把手地教我唱戏,她说她要抓紧时间,把她的技艺全教给我。有一次我要参加一个晚会,我给老师打了一个电话,老师就在电话里教我如何处理唱段。我有几个戏,就是她在病榻前教我的,那时她已经唱不出来了,我就放她的录音,然后我唱,她就嘶哑着嗓子很小声地指出问题。那次演出老师30多年来演出的戏《王三巧挂画》,那是个星期天,我很早就到剧院后台化妆准备,临上场前,我家人都来了,我爸爸妈妈妹妹脸色都很不好看,我是个很敏感的人,问发生什么事了,爸爸说我知道你是个很坚强的,竞老师的病你也知道,你是演员你得控制,你的老师已经离开你了……

  川剧《王三巧挂画》几十年未上演了,知道老师去世的消息,我想怀念她最好的方式就是为观众献一台好戏,于是我强忍着眼泪登台演出,当时我在台上的时候,眼前出现的都是老师在我身边教我学戏的情景,有好几次都哽着咽喉唱不出来,我强忍着唱到最后,我对观众说,"今天我非常悲伤,这是天意吗?我老师几十年没演的戏我今天唱给大家了,可是她已经走了,今天的演出,是我对川剧竞派艺术的延伸,这也是她的期盼,她也希望我继承她的艺术",这时全场的观众都很动情,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他们都知道竞华老师是川剧表演艺术家,到 现在我还奇怪,老师怎么就在我首次演出《王三巧挂画》那天去世了?

  我觉得川剧优秀的东西就是它非常生活。昆曲很规范,表演高雅,演的大多是大家闺秀、深宫内院的事,而川剧的精髓就是生活,它的表现来源于生活,给观众直接交流的机会,我说川剧的帮腔形式是非常超前的,它时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时而是情感的泻染,时而又以评判者的身份出现。比如在《金子》中,焦母打死小黑子时,帮腔就唱道:"死老婆子,你打错了",实际上是代表观众告诉她你打错了,你打的是你孙子。这就是川剧的传统,我觉得应该保留下去。

  在川剧改革中,我要求演员唱腔字正腔圆,四川话字挺硬的,自古以来川剧的腔也是直的,改革后我们吸收了京剧的吐字方法,讲究字头、字腹、字尾,也就带动了它的音乐性。

  对传统的东西不改造就影响它的演出效果。广播文工团到东南亚演出,有两个演员一老一少,演的是同一个节目,青年演员由于演唱字正腔圆受到欢迎,而老演员固守传统吐字不清备受冷落,这是年轻人为古老艺术注入了一种活力。我把川剧艺术做为课题来研究,是做一种探索吧,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找准川剧的位置,比如在《生命》中,高腔传统说法就是高,我觉得用演员最饱和的那段音域演唱,观众才爱听,扯着嗓子观众听了也不舒服,你让演唱达到一定高度,那不是她最佳音区,完了,我是不走这条路的,《金子》这出戏,我就要求作者、作曲给我设计一些下行的腔,这样更能表现一种厚重。

  我在唱川剧时换气用了一些流行歌曲的方法,比如把邓丽君轻说的方法,化成自己的东西,在川剧声腔改革上没有骂我的,老艺术家们非常支持我,观众也是认可的。

  我也到过几个国家,带去的是川剧《白蛇传》、《潘金莲打饼戏叔》,他们都很喜欢,演员用形体表现潘金莲内心世界,用打饼的动作挑逗勾引小叔子,这些他们都是能看得懂的。还有《金子》这出戏,虽然语言上不懂,但整个形式上他们都是懂的,像栗原小卷来四川演话剧《四川好人》,观众也是看得懂的。

  我在事业上还是有一些坎坷的。我从14岁开始学戏,我是我们班第一个登台唱戏的,骄傲的帽子就戴到了我头上,1988年我获得了"梅花奖"。俗话说得好"枪打出头鸟",由于一些人际关系问题,我没有更多的机会在舞台上展现,总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释放不出来,这使我的心情特别压抑,"空悲切,面对嘉陵江水滚滚流",川剧不让我上,那我就去唱歌,给青年观众唱他们喜欢的歌,搞"曲线救国"吧,实际是在寻找一个施展的空间。那个年头,我的工资也非常低,也是为了生活朋友们就劝我做做生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我也发觉我不是商人的坯子,因为演员是很感性的,没有宰人的心肠,做生意不是我的长项,我仍然想在舞台上发展。我一直暗暗地想,我不要被别人淹没,我要自己站起来,那么我就自己设计了一个方案,我要搞一个个人演唱会,但演唱会需要资金,我就开始向社会募集找赞助。我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情,但也得硬着头皮去做,在拉赞助的过程中,我碰见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以为我们搞艺术的人很开化,直接问,我帮你,你付出什么,我回答说如果是这样,我情愿不做这件事也不会出卖我自己。这天我回到成都宾馆,流着眼泪给我的朋友们打电话说演唱会我不想搞了,但朋友劝我坚持下去,不要怕困难。就这样奔波了两年,1994年我在成都锦城艺术宫成功地举办了"沈铁梅蜀调梅音独唱音乐会",四川省知名艺术家们看了演出之后给予比较高的评价,同时也使我没有被淹没而重新站立起来。

  大家都说我开辟了川剧两个"第一",第一个举办了川剧演员独唱音乐会,第一个用交响乐队伴奏演出川剧。做为戏曲,一般来说,都是用表演弥补唱腔,用唱腔弥补表演,我举办独唱音乐会,就是证明在没有服装和表演辅助时川剧声腔的魅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川剧的声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把时代的气息注入传统艺术。

  戏曲艺术贵在传统难以创新,就是要敢于革新传统艺术,以适应社会需要。你说川剧好看不好听,那我就把好看的去掉,用大的乐队伴奏川剧选段,你看好不好听,让大家感受到戏曲演员的功底。
《金子》是川剧在北京上演的最为成功的一出戏,已经编进戏曲教材的范本。《金子》出自于长篇小说《原野》,曹禺将其改编成话剧,还有刘晓庆、杨再葆主演的电影,还有歌剧、湖南花鼓戏都演过这个题材,京剧也有,叫《原野情仇》。

  从获1988年梅花奖以后,我就一直没有自己的剧目。我们团的一名编剧想为我改编《原野》,正合乎我的想法,于是我们一起前后折腾了三年才搞出了川剧《金子》,当初我们想,不怕别人演过,不怕"炒冷饭",只要找准我们的特色,就会成功的。

  别的剧种的《原野》,都是以仇虎为主的,表现复仇的主题,而《金子》是以女性为主角,以金子的命运为主线展开戏剧冲突,让观众去关心、去理解。这个戏我们改了十二稿,排这个戏我也付出了很多,因为我过去学的都是传统戏,对现代戏中人物怎么走路、怎么说白都没有经验,唱腔节奏也把握不准,那时候我在夜里经常失眠,整天想的就是怎样塑造好金子形象,有的专家也对我说,许多话剧女名角都演过金子,如果你演得没有特点是会砸锅的,但我凭着一种不折不挠的信心,从生活中挖掘人物性格。金子性格泼辣,但做为女人也有她柔情的一面,在剧中既表现了金子突出的性格,也表现了她内心的温淳和善良。

  对金子性格刻划我用了铺垫法,由浅到深,如果金子每个动作都显得泼辣,那也就使人讨厌。比如金子的脚步,就不能像三寸金莲碎片轻移,她因为是野煞煞的性格,所以我就用大摆的姿式,脚步拉得很开。还有在第一场里,她见到仇虎,嘴里嗔怪:"你死到那里去了",紧跟着设计了一个男女托举的动作,金子在仇虎的背上用拳敲打着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金子被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的情景。还有仇虎说要将她从焦家抢走,金子有个跳到仇虎双脚上的动作,不但准确地表现了农村女人的野性,更突出了川剧载歌载舞的形式。《金子》之所以成功,就是它没有拘泥于传统,而且做到了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金子》只有六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戏。虽然《金子》脱胎于话剧,但不是话剧加唱,而是成功地融进了戏曲很多元素。

  为了参加当时四川国庆演出,我们连续三班倒排这出戏,因为劳累过度,我的耳朵出了毛病,我说我得去看病,导演说不行,你一走全团都得停下来,就这样挺了半个月,最后实在不行了,我就去了医院,医生看后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右耳听不见50分贝以下的声音,这是我为《金子》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也是最致命的代价。我是搞艺术的,丢了一个耳朵是非常遗憾的。

  在事业上我是个成功者,能够画出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我第二次获得梅花奖以后,仍然是一脑门子艺术,但回到家里后还是感受到非常孤独,我现在仍然是单身,还没有结婚,这是我遗憾的地方,我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女性。一个完整的女性,不但要有事业上的成功,而且还要有家庭上的成功,我希望能第二次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14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14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12 |

详细资料:

姓名:沈铁梅 性别: 出生时间:1965年
民族: 学历:中专 职称:一级演员
政治面貌:民建
工作单位及职务:重庆市川剧院 院长
国家级文艺协会任何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市级文艺协会任何职: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社会职务(包括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团体兼职等):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重庆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女专家联谊会常务理事
主要艺术简历和艺术成就:沈铁梅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她在“传统戏”代表作《三祭江》、《拷红》、《思凡》、《凤仪亭》、《阖宫欢庆》等剧的角色塑造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亮丽多彩,雅俗共赏,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她数十年如一日,锤炼表演技能,用辛勤的汗水、艰苦的努力、执着的追求,使她成为当代川剧界最年轻、最具有影响、最有作为的青年艺术家。多年来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继承川剧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博采众长,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在众多的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极富感染力的舞台艺术形象。沈铁梅同志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川剧声腔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及其对川剧声腔艺术整体水平的推动和促进,受到戏曲界同行、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观众的广泛推崇和高度评价,被誉为“川剧声腔女状元”,为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九届“文华奖”评选活动中,沈铁梅领衔主演的川剧《金子》获“文华大奖”,及个人获得“文华表演奖”,实现了我市“文华大奖”零的突破,并以《金子》为代表的优秀作品荣获‘二度梅’称号,为促进我市的两个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扩大重庆的影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88年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7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评为“重庆市优秀青年文艺人才”; 1999年主演《金子》荣获首届川剧节金奖第一名; 2000年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榜首,同年荣获文化部“文华奖”、“文华表演奖”,获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主角奖;同年被评为获文化部部优专家;第三届中国文联“德艺双馨”青年表演家的称号。 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一名,获中国戏曲学会奖,重庆市川剧院首届“山茶花”奖;同年任重庆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并荣立二等功;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学术带头人。 2003年领衔主演的川剧《金子》荣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第二名。
获得何种荣誉称号(省市级及以上):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文联“德艺”双馨青年表演家、四川省巴蜀十佳优秀青年、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劳动模范、首届重庆市争光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18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17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16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19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07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09 |

沈铁梅简介[新资料]

沈铁梅,1985年毕业于四川省川剧学校,现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剧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沈铁梅出身犁园世家,13岁由名师许倩云招纳考入四川川剧学校重庆班。入学半年,首演《穆桂英打雁》崭露才华。1985年戏校毕业,进入重庆市川剧院,3年后夺取第六届梅花奖,时年23岁。
  沈铁梅先后在《孔雀胆》、《玉京寒》、《枭雄夫人》、《聂小倩》、《一代风骚》、《潘金莲》、《金子》等大型创作剧目中担任一号角色。她在潜心钻研,继承的基础上,赋予艺术形象新的风貌,实现了川剧声腔改革的重大突破,被誉为“川剧声腔女状元”。
  1994年10月,沈铁梅在成都成功地举办了“蜀调梅音——沈铁梅个人演唱会”,开创了川剧界第一个举办演唱会的先河和大胆采用西洋交响乐伴奏川剧传统戏的先例。
  沈铁梅广泛参予各类艺术交流,为重庆,为川剧赢得了殊荣。1984年,1986年主演《凤仪亭》分别荣获重庆市青少年表演一等奖及新苗奖,四川省青少年表演一等奖。1987年参加重庆“储蓄杯”广播音乐戏曲大赛获川剧组最佳奖。1988年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中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年主演《三祭江》获四川省中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一等奖。1989年被四川省青联会共青团省委评为先进个人,授予“巴蜀十佳优秀青年”称号并获优秀青年奖章。1994年名列四川省十佳演员榜首。1995年应邀扮演大型京剧《神马赋》李芳娘一角,荣获第四届中国戏曲节优秀表演奖。1997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评为重庆市优秀青年文艺人才。1999年主演《金子》荣获首届川剧节金奖第一名,同年被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重庆市青年联合会评为首届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市劳动模范;首届重庆市争光贡献奖;文化部优秀专家;第三届中国文联德艺双馨青年表演家;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梅花奖”二度梅榜首;文化部“文华奖”文华表演奖;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主角奖。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中国戏曲学会奖;重庆市川剧院首届“山茶花”奖。2002年获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并获二等功;获重庆市专业技术带头人,任重庆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委;领衔主演《金子》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2-2003年度十大剧目第二名。2004年2月赴法国图卢兹参加“中法文化年”艺术交流演出,同月又赴荷兰阿姆斯牡丹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演出,均获得圆满成功。
  沈铁梅不负重望,一直奋进在德艺双馨的艺术征程上。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10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10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58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37 |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6 13:52 |
wmf

发表于 2005-11-26 15:18 |
我的天!这59老先生对她怎么这么了解呀?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