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79|评论: 21

蓬安县河舒籍优秀乡友周林先生在<<南充建设>>杂志每期强力向各界推介蓬安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1-6-1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蓬安县河舒籍优秀乡友周林先生在<<南充建设>>杂志每期强力向各界推介蓬安

具体文章和图片请见:

     1、http://www.mala.cn/thread-2556983-1-1.html


    2、http://article.hongxiu.com/a/2011-5-7/3918883.shtml


未命名.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泼墨来苏寺
                         
                                                      文 / 邓四平

                                 发布于:2011-5-7 15:35:05 ┊ 字数3626 
 

  绵延的群山不知从何迤俪而来,势如龙蛇奔走;青峰挺立,宛如天马行空,凌空呼啸而来,划破长空而去,这是一方水墨画卷一般诗意的山水。
  山高林密,嘉木森森,绿草丰茂,鸟语花香,清幽宁静,山上有寺,掩藏于古木参天深处,和山岚旭日一起,与清风明月一道,默默地讲述着一个年代久远的传奇,这是一个人文厚重宛如世外桃源的去处。
  天上银河,人间银汉。位于蓬安县最南端的银汉镇,距离蓬安县城约40公里之远,全镇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带,一万五千多人口。小镇地处蓬安、广安、岳池三县交界之处,鸡鸣三县闻,按理说,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偏僻小镇本无什么奇特之处,相反,倒是因其僻远,反倒是有些人迹罕至而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这里却又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这个名叫银汉镇的地方,它的境内却有座名闻遐迩的古寺,那古寺曾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早年寄寓游学之地,寺内有“苏轼笔法”和苏东坡洗砚池等遗迹。从此,为纪念一代大文豪苏轼早年寄寓游学蓬安,人们便将古寺命名为“来苏寺”。同时,该镇内有还多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正因为如此,一座位于三县交界之处的偏僻小镇也就因此而充满了无限的神秘传奇和令人无限心驰神往的魅力了。
  2011年5月6日上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独自一人,背上心爱的照相机,在蓬安县城新车站搭上一辆去罗家镇的中巴车终于成行。一个能让宋朝大文学家苏轼早年慕名而至的寄寓游学之地,我想其中自然会有她的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过人之处的魅力的。
  车至罗家镇,然后转乘一辆到银汉镇去的长安牌小面包车,车费5块钱,小面包车先将到一个叫南燕乡的地方赶场的乘客们送达后,然后再倒转车头来,驶上一条倾斜的坡形岔道再往银汉镇驶去,沿途随时都有三三两两赶场割肉买酒然后回家的农人招呼乘车,向同坐一车的当地农人打听来苏寺的所在,同车的当地人用手指着车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一座状如驼峰似的高大山峰纷纷向我介绍说:“那座最高的山上就是来苏寺,寺里曾是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900多年前到我们蓬安来读书和住过的地方,山上还有他亲笔题字的墨宝和洗砚池!”接着,大家又纷纷向我介绍说:“除了来苏寺,对面还有白云寨,黄泥巴寨,都是些古寨,都有七八百米高,地势险要,当年清朝的时候,白莲教农民起义军在山上打过仗,现在山上还遗留有白莲教义军转战撤退时留下的手把岩、灯盏岩等等遗迹。”
  车至镇上,已是中午时分,太阳正炽,先去镇上转了转,发现场镇很大,街道上两边几乎都是新建的混凝土砖混结构的楼房,街上人烟稀少,偶尔可以看见洞开的卷帘门里坐着三三两两闲谈的老人,走了几条街巷后,发觉错综复杂的街巷布局设计居然有些酷似《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设计的八卦阵一样,令人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迷宫一般。
  因有一位姓康的海田同乡在该镇小学担任校长,先前也是和我在学校教书共事近10年的同事,此人甚是精明能干,于是顺路前去拜望。然其已到县城出差去了,因此遗憾不得而遇。穿过一条街巷,走上一条蜿蜒曲折的田埂小径,银汉小学就座落在一块平坦田野的土坡之上,中间是一座三层楼的教学楼,据教学楼一楼通道左墙上大理石碑刻介绍该楼是一位澳门女老板1998年捐资20万元修建的。教学楼前有一块不大的学生操场,右边是一户当地农民的住房,小学校园和当地农民住房就杂处一起,看上去都有些破败、荒凉。教学楼紧锁的铁门后面是一座古庙,原先曾作学校教室使用,由于年久失修,现也已毁弃。教学楼前的左边是简陋的学校食堂和小卖部,时值中午放午学时分,只见一株高大挺拔三四人才能合抱的枝繁叶茂的古蓉树下,三三两两的孩童们端着饭盅正坐在树下花台上吃着午饭。旁边有一二三米长的洗衣台,吃完饭的学童们正排着一字长线挤于台前清洗饭盅,还有的学童正于低矮的食堂门前端着饭盅手里拿着一角两角的角票排队打菜,食堂门前有一口近一米高的铁皮桶,桶内盛有清汤,偶有吃饭的学童用大铁瓢舀上一瓢清汤食用算是解渴。学校的几位老师和工人都是十分地淳朴,见了生人,都是热情厚道地招呼或让座。尽管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当地学校的教师们都非常敬业,学生们学习也都十分勤奋刻苦,这一切的一切,或许多多少少算是受到了近千年以前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寄寓游学当地至今文脉悠远一脉相传的影响吧。
  下午两点多钟,太阳依旧正炽,于镇上花10块钱寻租了一辆摩托车前往来苏寺。摩托车在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上辗转颠簸了两三公里后,于一山下人家门前停下,摩托车司机不愿再前行了,于是又花50块钱雇请了一位40多岁的名叫蒲亨华的当地山民作为导游开始一同登山,姓蒲的当地山民向我介绍说:来苏寺就是当年苏轼到蓬安寄寓游学的地方,因为来了大文豪苏轼,所以后人将古寺叫作来苏寺。顺着蒲姓山民手指的方向,笔者放眼望去,只见那绵延起伏的群山势如龙蛇奔走;青峰挺立,宛如天马行空,山间嘉木森森,绿草丰茂,偶而传来三两声清脆婉转的鸟啼,更显山中的清幽静谧。来苏寺就坐落在海拔七八百米高的群山之中驼峰似的的山顶之上。
  顺着山间蜿蜒曲折的之字形小路一路盘旋向上,其实大山的怀抱里,青翠的树木从中,依旧藏有三三两两的人家,半山腰上绿草茵茵,三五黄牛、黄羊在山间悠闲自在地吃草,见了生人到来,居然丝毫也不回避。山中各种各样的林木众多,春桠、桉树、苦楝、黄杨、尤以柏树居多,大多碗口般粗细,蓊蓊郁郁,遮天蔽日一般,行走其间,仿佛走进了一个〈〈绿野仙踪〉〉一般神秘的童话王国。最后,行至无路之处,脚下尽是黄荆、马桑、冰糖花等等野生灌木,无路可寻,只好拨开灌木,艰难前行,行至一突兀的巨大悬崖峭壁之下,脚手并用,使劲抓住峭壁上的树根等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攀上了悬崖峭壁上一块巨大的突兀而出的巨石之上,蒲姓山民告诉我,这块巨大的山石就是当年宋朝大文豪苏轼于旭日东生之时晨读的读书台,读书台如八仙桌般大小,石上依稀可见清三三两两足印一般的痕迹。蒲姓山民介绍道,在山的另一边的悬崖峭壁之上,还有一块同样突兀而出的巨石,相传是大文豪苏轼练习书法时用的写字台。站立巨大的苏轼读书台山石之上,极目远眺,左边山下是广安境域,右边则是蓬安,两地山水相连,唇齿相依,风景如画,站立读书台上,而四周之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登此山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登此山也,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慷慨豪迈与激情万千。
  继续向上艰难攀缘,终于抵达山顶。只见山顶地势开阔,大致目测,山顶至少有10余亩面积大小,山顶树木参天,遮天蔽日,地上杂草从生,几乎掩过人膝,三三两两的石狮子在茂密的杂草丛中若隐若现,先前烟火鼎盛的古寺如今已荡然无存,也不知何因被毁。仔细于荒草之中细细搜寻,没有找到传说中的“苏轼笔法”碑刻,同行的蒲姓山民说,早些年广安来的一些人上山将此石刻偷偷地搬运而走了。听此,我心中甚是痛悔遗憾不已。迈过没膝的萋萋荒草,在先前的古寺的大殿门前,看到了一口早已残破毁弃的小池,池面尚存三四平方米大小,四周长二三米的长形条石上下左右杂乱横陈,小池池水之上如今早已经长满绿色的浮萍,撇开绿色的浮萍,发现池水依旧澄澈清亮,伫立池前,仿佛可以遥想当年一代大文豪苏轼在此废寝忘食勤学苦练的生动场景。小池名曰:“洗砚池”。
  因山上凄清荒凉,于是便离开山顶前往来苏寺寺门之处一探究竟,距离山顶十余米远的来苏寺山门保存较为完好,山门高达丈余,紧挨悬崖峭壁而筑,修建山门的每根条石至少重达数吨,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的情况下,也不知当时的古人是使用什么方法修筑起这样高大雄伟的来苏寺山门的。如今,山门正中的门扇石已坍塌在地上的荒草丛中,但是山门两旁高大坚固的门柱石和门楣依然屹立不倒,山石峭壁上当年雕琢的门闩石洞长宽大约各有四十余厘米,由此可见想见当年寺门的坚固。走出寺门,山间的杂草丛中,满是各种各样倒在地上的碑刻,笔者细细观看,很多的碑刻上刻写着“乾隆五十三年”以及捐献善款的众香客的名字等等字样,由此推测,这些倒在山间杂草丛中的石碑碑刻距今也至少有两百多年历史了。
  时间不早,于是恋恋不舍地选择下山,下山几乎已经无路可寻,一路披荆斩棘,手脚多处被荆棘划破,也屡次跌倒在地,倍感疼痛,然爬起又走,上山不易,下山也很难啊。转念一想,其实人生又何曾不是如此:人的一生,其实何尝不也是一场又一场的上山下山,爬不完的坡坡,翻不完的坎坎!
  费尽力气终于下得山来,于山下一古井旁掬起一捧甘冽的山泉水,抬头望望来时之路,满目的青山依旧,绵延的群山不知从何迤俪而来,也不知将走向何处而去,青峰挺立,宛如天马行空,凌空呼啸而来,划破长空而去,面对这一方诗意的山水,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先贤苏东坡的诗句来:
  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如画 发表于 2011-6-18 1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蓬安县河舒籍优秀乡友周林先生在杂志每期强力向各界推介蓬安

具体文章和图片请见:

另外,特别感谢老弟对拙文标题的修改!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西汉文章两司马,相如故里双凤凰:
未命名.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蓬安县河舒籍优秀乡友周林先生在<<南充建设>>杂志每期强力向各界推介蓬安
未命名.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香景寨:蓬安小峨眉 



  文 / 邓四平
  香约天下,景秀古今。
  风景,比想象的秀美;人文,比记载的厚重———位于蓬安县城东南部20余公里的石孔乡是个很神奇的地方。
  石孔乡第一奇在于整个完全建制的乡镇居然都修筑与隐藏在青翠碧绿的高山顶上,山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人们悠闲而自在、安详而宁静地生活着,俨然世外桃源,神仙人家。石孔乡第二奇在于这里群山环抱,地势险要,绿树成荫,风景优美,山里古墓葬密布,众多古墓雕刻精美,气势恢弘,俨然绝佳风水宝地。石孔乡第三奇在于这里出产一种名为石孔贡米的朝廷贡品,也惟有该乡一个名叫玉皇村不多的稻田才能出产,因此极为珍稀。石孔乡第四奇更在于这里古寨分布广泛,其中尤以距离乡镇所在地四五公里之外的香景寨最为有名,因其风景优美人文神奇,香景寨也被人们誉为“蓬安小峨眉”。
  其实早在20多年前的1989年,我就已经知道蓬安有个名叫石孔乡的地方了。当年在蓬安师范学校一起读书的同学中,班上有一位名叫翟晓云的同学就是石孔乡人,很优秀,演讲才能非常出众,那时他常常代表全校师范生参加全省的中师生演讲比赛,20多年前,便从他的摆谈中大略得知当地有一种很出名的特产——石孔贡米,是清朝时进贡朝廷的贡品,原名“油香米”,又名“黄金米”,浸白色,产于该乡玉皇村,也只有该村出产此米。这种米煮出来的饭吃起来糯而不腻,清香可口,似硬确软,似糯不粘,外香入鼻,内香入腹,味道可口,为款待贵客珍膳。据《蓬安县志》记载: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蓬州知州戴伦用以款待皇亲,食后倍受赞赏,走时精碾300斤进贡朝廷,雍正皇帝吃用油香米做的饭后,倍加赞赏。从此,石孔油香米,得了贡米盛名。1999年参加南充市食品博览会被评为名优食品金奖。
  一个能够出产朝廷贡米并能得到清朝雍正皇帝倍加赞赏的地方,自然应该是有其与众不同之处的。很多年来,我也一直想去石孔乡一探究竟,想去看看这个出产朝廷贡米的地方究竟有些什么神奇之处。
  从蓬安县城出发,往营山方向前行,车过原先的白杨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唐青山的家乡,现已并入相如镇),一进入石孔乡地界,就给人耳目一新的不同感觉,只见沿途的青山绵延起伏,气势磅礴,碧绿的稻田一望无际,玉带似的公路在山间盘旋往复,路旁绿树葱茏,翠竹婆娑,潺潺的小溪水静静地流淌山谷之间,偶而可见三五成群的鸭鹅悠闲自在地嬉戏于水上,好一派世外桃源一般的诗画田园风光。
  车到石孔乡,在石孔乡党委书记唐永胜,乡长魏国荣、蓬安县广电局副局长翟晓云等人的陪同下,我们一行欣然前去探访距离石孔乡乡镇所在地四五公里外的香景寨。
  远望香景寨,只见山势峥嵘崔嵬,宛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苍茫的天地之上。细细打量,香景寨整个状貌又恰似一块翠色欲流风光旖旎的绿色画屏一样,装饰在蔚蓝辽阔的天际,耕者与樵夫,仿佛呼之欲出。环顾四野,有乡村公路可以直通山寨之下,乡村公路两旁均是碧绿的稻田,时值六月初夏,绿色的稻浪,凝碧而厚重,轻轻地随风起伏,让人仿佛可以嗅到那淡淡的稻花香一般。三三两两的人家,星星点点地点缀在碧绿的稻浪之上,农家池塘里亭亭的莲菏也随风而舞,宛如舞女的裙,婀娜多姿极了。大多人家的房屋都背靠青山,修建在田野之旁,房前屋后,竹树环抱,鸡犬相闻,俨然童话中的宫殿一般。
  山路崎岖,峰回路转。一行人往山里进发,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两旁的绿树遮天蔽日,高大的银杏,挺拔的翠柏,笔直的春桠,枝繁叶茂的桉树,葱茏的竹林,还有众多叫不出名字的树木,蓊蓊郁郁,山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偶尔路旁枝头惊起三两只颜色斑斓的雀鸟,唱出婉转的鸣声,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瓠线,倏地一下飞入辽远的苍穹。人在山间行走,仿佛走进了一道天然绿色画廊。望上仰望,前路漫漫;回首而望,长路又在身后。望峰息心,窥谷忘返,一种宁静的感觉顿时如水一般溢满整个身心。
  穿过一片又一片竹树环抱的山间林子,终于抵达香景寨山门之下了。山寨之前的悬崖峭壁十分奇特,那突兀而出的山崖高约20余米,宽约10余米,崖石之上几乎草木不生,裸露,呈白色,与周围葱茏的绿树形成鲜明的反差,那高高矗立的山崖,俨然传说中威严的四大天王之一中的一位神灵一般,正襟危坐于古寨正前,守卫着这一方钟灵毓秀的灵山秀水。走近山崖之下,往上仰望,山崖顶端突兀而出的巨石竟然酷似蹲倨山顶的老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当地人告诉我们,香景寨的这个正面山崖因为状貌酷似风水宝地中的朱雀,因此长久以来人们管称其为朱雀岭,岭右是蓬安县地界,左边则为营山县境域,一岭分两县,鸡鸣数地闻,此为香景寨之一奇也。
  沿着山崖下的鸡肠小道继续前行,一片美丽的树林子映入眼帘。树下芳草凄凄,林间鸟语花香,在闷热的初夏,让人顿感一种巨大的凉爽和惬意扑面而来。爬完山崖旁依山而筑的数十道参差不齐的山间石阶,便到了香景寨的东寨门,寨门全由巨大的条石因势就形依崖码砌而成,寨门洞呈拱券形,高宽各约两米有余,当地人说,古寨这样的寨门共有四道,都有数百年时光了,大多至今保存完好,坚固如昔,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穿过东寨门走向山顶,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山顶别有洞天,土地平旷,良田分布,阡陌交通,竹树茂盛,果木成林,环境清幽宁静,鸟语花香,俨然世外桃源!山上的百年梨树,枣子树,松树,仙人掌,名贵银杏树随处可见,当地村民介绍,这些果树都是解放前的一个名叫喻茂群的大军阀买下山寨后派遣手下人种植的,历经近百年风雨沧桑,这些古老果树至今依旧年年挂果,收成颇丰。百年果树,漫山遍野,成为一道不可复制的美丽风景,此为香景寨之二奇也。
  鱼鳞似的青瓦片,竹篾墙,穿斗木结构,山里的人家的房屋古朴淳厚,星星点点随意地散落在竹树掩映的山间,有一户人家门前的仙人掌居然长至四五米之高,秀颀挺拔,高过了当地人家的屋檐,绿色的仙人掌,层层叠叠,累累地压弯枝头,黄白相间的花朵星星点点绽放其间,煞是奇特!
  人在古寨山顶行走,俨然在云间穿行一般。古寨山顶平旷,先前毁弃的古寺的断墙残垣依然清晰可辨,斑斑驳驳断砖残瓦三三两两地散落在荒芜的草间,当地人告诉我们,香景寨上的古寺名叫香积寺,解放前香火十分鼎盛,寺里高僧大德云集,和尚最多的时候多到什么程度呢?当地人称,那时香积寺里如果需要到20多公里地之外的蓬安县城里去买一包盐巴回来的话,只需要寺里的和尚沿途站成一排,然后就可以直接从县城将盐巴用手互相抛接接力传回山上的寺里。当然,这只是传闻,并未亲见,自然难免有夸张的成分蕴涵其中,但从传说的影子中,我们依然不难想象出当年香积寺香火的鼎盛。古寨的西边有一练功场,长20余米,宽10余米,一个整块山石天然而成的石头坝子,相传是当年香积寺里的高僧们练习功夫的地方。伫立练功场上,虽然历尽岁月风雨沧桑,但至今在石头坝子青石上依旧清晰可见当年高僧大德们打禅练坐或者修炼武功而留下的足印痕迹。离开练功场,到古寨的后山,则是当年寺里的和尚圆寂后的安息之所,上上下下数层石砌的坟墓整齐划一,大致数数,墓室紧密相间,不下数百间,一一湮没于凄凄芳草之间,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往昔辉煌与神奇。此为香景寨之三奇也。
  俨然峨眉山金顶云海、日出、佛光一样神奇,香景寨的观音崖一样是个不得不去的圣地。八百多米海拔高的半山腰悬崖峭壁上供奉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去观音崖拜观音几乎无路可走,半山悬崖峭壁上,只有一条尺余宽的鸡肠小径蜿蜒曲折可恭通行,最狭窄的地方,小径的宽度居然只有巴掌般大小。费尽周折,终于到了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半山腰悬崖之上,只见悬崖峭壁上凌空雕琢有一长宽各二尺余的石龛,石龛壁上几乎涂满大红油彩,慈祥端庄的观世音菩萨端坐石龛洁净的莲台之上,左右各立一童子,石龛下用柏木搭建有摆放供品的拜台,观世音菩萨的头顶挂满了善男信女前来还愿时敬献的大红红布。观世音菩萨像旁的悬崖石壁上有一方石刻,长宽各尺余,刻有雕刻观世音像之人唐姓、李姓等数人的姓名,落款时间是清朝嘉庆二十三年五月十三等等字样。由此推算,观音崖上供奉的观世音菩萨神像距今亦有近两百年历史了。相传,此观世音菩萨相当灵验,有求必应,正因为如此,即使观音崖山高路窄,但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但凡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之际,前往观音崖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善男信女依旧络绎不绝,即使冒着掉下八百余米悬崖丧命的危险,也在所不惜。据当地人介绍,香景寨当地6队有个叫周福元的人,因曾经毁过观世音菩萨,后来竟然发疯死了!此为香景寨之四奇也。
  时间不早,天色已晚。大家从西寨门匆匆下山返回山下。上山不易,下山其实亦难。大家在蜿蜒曲折的山林间穿行,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下到山下的乡村公路之上,沿着公路行走,随时可见田野里成群地白鹭上下飞舞,走了不下一个小时,其实依旧还是环绕着香景寨大山在转,给人的感觉很像是在蒙古大草原转敖包一般。一切只因为,山太高,路太远。
  蓦然回首远望来时之路,突然又发现香景寨上有一座与主峰天然分割开来的山峰,两峰之间天然断裂开来,俨然天堑,此如金鸡独立之山峰被当地人称为猫儿墩,据说当年香景寨上的大德高僧常于猫儿墩上练功,在相距数米之遥天堑一般的两峰之间从容地腾越跳跃,飞檐走壁,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箭步如飞!
  风景,比想象的秀美;人文,比记载的厚重———位于蓬安县城东南部20余公里的石孔乡确实是个很神奇的地方。
  
  
  2011年6月19日3779字记于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嘉陵第一桑梓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6-19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美女如云之无懈可击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给未来 发表于 2011-6-19 23:40 http://www.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美女如云之无懈可击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建议“写给未来”女士你今后多读书,多提升,多写诗,多思索,相信你会写出好诗歌来的。


发表于 2011-6-21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victory::victory: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走一步,看一步 发表于 2011-6-21 2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你的关注!

发表于 2011-6-2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多宣传哈蓬安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代大才子王勃一篇即兴而作的《滕王阁序》,才气力透纸背,风华绝代千古,滕王阁从此而闻名遐迩。
  地以文传,文以人传。千年时光流逝。究竟是滕王阁成就了王勃的千古不朽,还是王勃成就了滕王阁的驰名中外,其实谁也说不清楚,其实也不需要说得清楚。无数的游人因此而纷至沓来,寻幽?访古?朝圣?寻梦?究竟是为什么而来?也许就是冲着一篇才气力透纸背的文章的标题而来,或许只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而来,人来人往也许只是为了寻找一点点时光遗留的碎片,熙熙攘攘也许只是为了追寻一点点早已远去的前人的足迹,川流不息也许更只是为了感受一点点先贤淡淡的气息。
  古城阆中天下稀,城南胜事可断肠。仅为此,阆中滕王阁就是值得一去的胜地。
  其实,闻名遐迩的滕王阁共有两处,两处滕王阁都与同一个名叫李元婴的唐朝王爷有关。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相如故里,历史文化名城。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蓬安县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
红歌传天下 055.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2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打窗帘,找荣燕:156,8403,5805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