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征文】
安县卫生重建:让群众看病不再难
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原”,三年重建,让卫生基础设施向前推进了20年——
地震灾害使安县卫生系统的损失达4.26亿元之多,全县医疗卫生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体系遭受了严重毁损,等待新建重建和扩建的县级医疗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18个、村卫生站234个。时间紧、任务重,2008年7月,安县卫生系统灾后重建全面拉开序幕。
“这么气派、漂亮的医院,硬件设施设备甚至比许多省、市级医院还要好,真让人不敢相信是个县级医院!”如今,记者到位于县城花荄的安县人民医院、安县中医院采访时,总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赞美之词和感慨。
安县人民医院重建的住院大楼是最先投入使用的重建项目之一,崭新的现代化大楼、功能齐全的设备仪器,都为安县人民看病就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院长邹兴贵介绍说,新医院一共占地2.2万平方米,住院大楼1.8万平方米,2010年3月医技大楼投入使用,住院大楼6月18日竣工使用。除了两个大楼外,辽宁还援助了医院螺旋CT、全自动生化仪、彩超、腹腔镜等价值1600多万元的设备。看着充满现代气息、环境优美、安逸舒适的新医院,当地群众、医院职工心里无限感动。
安县离绵阳市几十公里,以前患者病情稍重就要去绵阳。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却大大有所改变。家住花荄广厦小区的张大爷患有气管炎、哮喘和高血压,以前犯病严重了就只有往绵阳大医院跑,不仅不方便,而且开销也大大增加了。可他现在却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安县医院检查设备好了,病房条件和医院绿化环境都很不错,还有辽宁为我们培训的医生,离家又近,费用也要低些,我们情愿就在本地医治了。”
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这是全县卫生系统灾后重建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3年灾后重建,卫生系统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普遍开展。
巨变,城乡卫生基础设施脱胎换骨
“以前,我院病床使用率在150%以上,大量病员因为无床位无法接受中医住院治疗,项目于2010年4月底投入使用后,极大缓解人民群众‘住院难’矛盾。”县中医院院长张加宇介绍,“项目的建成还促进了医院功能的拓展、服务能力的提升,新增设了儿科临床住院科室和康复理疗室,推动相应学科向纵深发展
位于县城60米干道北侧的安县中医院,资寿堂、神丹阁、百草堂、仁和堂一应俱全,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医格调显得十分浓郁。医院震后实施的是整体搬迁,异地重建,工程于2009年9月开工,总投资7305万元,占地26亩,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其中设备投入1200万元,全部由辽宁省援建。
县中医院ICU(重症监护室)配备了全新的现代化设备,床位也增长了2倍,提高了危重病的救治能力。“以前一直是普通手术室,现在我们新建了一流的手术室,消毒、隔离、环境等都达到了国家最高要求,更好地保证了手术质量和安全,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开展高难度手术的范围。”副院长向维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正因为如此,安县中医院2010年10月顺利通过了“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的复评,我县也成功创建为绵阳市首家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县。
与县级医院恢复重建同步推进的还有镇、村卫生机构。来到震后新建的各乡镇卫生院,顿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窗明几净,病房、床位规范整洁,病房里彩电、空调、饮水机、卫生间齐备,明亮的一楼大厅里,候诊的群众还能悠闲看着电视等待就医,震后新建的乡镇卫生院还全部都安装上了电梯。21日一大早,花荄镇红花村的郭大爷就带着小孙儿来到了花荄镇卫生院。因为还要等儿子送接种证来,爷孙俩就来到门诊大厅休息。记者见到他们时,郭大爷正坐在椅子上边翻报纸边指给孙儿摆谈报纸上的新闻。“以前的花荄医院就巴掌大,门诊就那么一栋独房子,设施设备也比较简陋。”王玉海边介绍边比划:“现在医院好漂亮!”
而全县234个村新建的卫生站也同样让人赞不绝口。“现在村卫生站建设好了、规范了,我们有点小病也难得跑了,就在村上拿点药基本也能解决问题,确实方便多了!”桑枣镇飞龙村村民荣庭福告诉记者。
蝶变,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运用
在我县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发生脱胎换骨巨变的同时,一批批新技术新设备也在不断地投入使用,一些危重病患老百姓不用远赴成都、绵阳等地,得以就近治疗,医疗费用和交通、食宿等隐形开支也大幅减少。
在辽宁的援建下,安县人民医院投入680万元添置了16层螺旋CT ,改设备目前在全市都是比较先进的。安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李成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市级医院照一张同样的CT片需要250元,而在县医院只需要180元;震前一个月只能完成300人次的检查,而现在一个月就要检查1000人次。这样算下来,一年按1.2万人次计算,可给患者减少医疗费用84万元。
安县中医院还专门针对地震伤员的特点设立了康复理疗中心,患者可以得到专业、免费的康复治疗。此外,医院还成立了名中医馆,辽宁、四川的老中医定期在此坐诊,使当地百姓能像大城市市民一样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断。“这么好的医院在地震时想都不敢想!”县中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佘映桦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为1200余名地震伤员作康复治疗,治疗后大部分能生活自理,参加劳动。现在,我们有了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更好的医疗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患者,来回报党和援建方对我们的恩情。”
各乡镇卫生院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群众就医费用明显下降。按原方式销售药品计,3月份应收入152.74万元;3月1日起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零差价(即药品进价销售)计,3月药品实收96.62万元;仅基药差价56.11万元;药价下降比例36.74%;非基药下架:90.18万元,有效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除硬件建设上档次外,软件建设也有很大程度提升。安县利用对口支援机遇,加强与辽宁的长期合作,2010年10月30日,签署了《辽安卫生对口合作协议》,由辽宁省卫生厅、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省中医院、辽宁省疾控中心、辽宁省妇幼保健院、辽宁省卫生监督所分别与安县相对应的卫生部门,14个市卫生局与安县18家乡镇卫生院结成“合作帮扶对子”。通过开展人员交流培训,力争医务人员素质有较大程度提升,更好服务安县人民。
安县卫生重建共计24个项目、4.91亿元的投资。灾后,我县在辽宁省的真情援建下,坚持科学重建、务实重建、和谐重建,重点把握好了竣工、使用、审计“三个节点”,顺利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于2010年4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了5个县级医疗机构和18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竣工率位列全省卫生重建第一名;于2010年9月30日前实现所有重建项目全部投入使用。重建后,安县共拓展了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业务258项,新增特色业务科室46个,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90%,群众患病就诊率比灾前提高了30%,病床使用率提高39%。
如今,一座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整洁漂亮县、镇、村三级卫生医疗机构拔地而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了,全县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和医疗技术普遍超过震前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区域医疗卫生龙头为中心,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更完善、功能更齐全的城市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三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大推进了城乡卫生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以前“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变。
“我们灾后卫生重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广大群众看病不再难,这既是老百姓的强烈愿望,也是我们卫生工作人员努力的方向。灾后重建让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实现了数十年的跨越,当前,我们正在打造“1560医疗圈”,实施健康教育进家庭、管理机构到乡镇、疾控机构进医院等新措施,确保群众生病后15分钟到村卫生站就诊,60分钟转到县级医疗机构。同时结合新农合和医改等工作,让灾后卫生重建更加惠泽于民,发挥最大效益,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说起灾后卫生重建,县卫生局局长李建强一语中的,并对今后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联系地址:四川省安县卫生局办公室
联系人: 何发斌
【5.12征文】
用责任书写卫生事业重建新篇章
——记安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建强
“他是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也是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个子不高但魄力很大”, “工作起来就是5+2(5个工作日加2个休息日)、白+黑(白天加黑夜)”。这是四川省安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对局长李建强的评价。
李建强先后从事过教育工作、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教体局副局长、乡镇党委书记,直至出任局长。“5·12”汶川地震后,安县的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每一个阶段,李建强都是组织者和见证者之一。
“冲在一线救人,就是我的职责”
“大灾大难面前,作为医疗卫生系统的一名干部,如果我不冲在一线,别说什么党性、原则,连我自己的良心都过不去,这是我必须履行的职责。”李建强说。
回忆地震时的情景,这位安县1600余名卫生工作者的领头人、铁铮铮的汉子几次哽咽。在那场灾难中,安县受灾范围最大,经济损失最重,位列全国极重灾县第七位。
地震发生后,安县卫生局立即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李建强和其他局领导分头带领机关干部奔向各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疏散和医疗救援。 5月12日下午,李建强果断决策,组织安县医护人员在西苑中学操场组建临时医疗救治站。没有手术台,立即组织医务人员搬来120张课桌,拼成手术台;没有帐篷,马上找来彩条布搭建成帐篷;药品、器械告急,迅即安排人员到处收集药品和器械;固定夹板告急,带领人员冲进危房抬出门板,制作成夹板,争分夺秒与死神抗争。西苑中学救治站,不仅第一时间救治了安县伤员,还成为救治北川伤员最重要和最完善的急救点和转运站,创造了医疗救治“西苑中学模式”。重灾乡镇的灾情时刻牵动着李建强的心,在道路中断、无路可行的情况下,面对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岩石滚落、风雨交加,李建强带领医疗队奔跑疾行,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的他和医务人员一起用双手刨废墟救人。13日凌晨2点,李建强紧急调配医护人员赶赴晓坝和雎水组建医疗救治前哨战。5月16日和5月18日,他带领医疗突击队挺进茶坪和高川。从5月12日以来,亲自部署医疗救援、卫生防疫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亲赴前线指挥,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安县先后救治安县、北川伤员11.3万人次。
为确保在在之后无大疫,李建强带领白衣战士为群众发放熬好的中药,坚持预防在先、属地管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科学防控、联防联动的工作机制,迅速恢复了三级防疫网络,建立了一支近千人的村级防疫队伍,实现了总动员、全覆盖。为了有效整合援安医疗防疫队伍资源,从2008年5月18日开始,对来自省内外军地的防疫队伍率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个机制,两个加强,三个重点,四个措施,五个结合”的卫生防疫模式。为加强学校卫生,实行政府买单,卫生服务,创造性的建立了学校卫生保健服务指导站。爬山涉水,不畏艰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和白衣战士的身影,哪里最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2008年6月7日,在肖家桥堰塞湖坝底,一具尸体挂在挖掘机的前臂上,由于尸体高度腐烂,加之坝高无路,只有采取先消毒,再用胶袋把尸体裹好后,李建强带领防疫人员赶赴现场,同预备役民兵一道艰难地把尸体背了出来。辛劳换来的是群众的健康,安县组织了24 支卫生防疫队伍,出动疾控防疫人员4.8 万人次,发放卫生防疫宣传资料 75万份,累计消毒面积4.25亿平方米,确保全县灾后无大疫发生。
在抗震救灾中,他临危不乱,靠前指挥,表现出了驾驭全局、临机果敢、统筹协调的卓越能力,用忠诚与坚韧诠释了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探索和总结出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治“西苑中学模式”、板房安置点卫生防疫“京安模式”、学校卫生“安县模式”得到了国家和省、市卫生部门的充分肯定。2008年11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安县茶坪乡卫生院视察,并亲切接见了李建强同志。卫生部部长陈竺先后三次到安县视察,对安县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建好医院,就是我的失职”
“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为,非常之事要尽非常之责。如果不抢抓灾后重建机遇把医院建好,就是工作失职。”这是李建强对卫生系统的要求。
地震灾害使安县卫生系统的损失达4.26亿元之多,安县医疗卫生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体系遭受了严重毁损,等待新建重建和扩建的县级医疗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18个、村卫生站234个。自2008年7月起,李建强开始组织实施全县卫生系统灾后重建工作。
为准确掌握极重灾乡镇的情况,他带领工作组人员四进茶坪五上高川,了解那里留守的100多名群众的就医防病情况,实地规划卫生院重建。2008年6月25日,当李建强一行进入高川乡界,道路变得异常险峻,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山体滑坡滑落下的巨石,随处可见“注意落石”的标识以及被巨石砸毁的汽车、房屋。经过4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到达乡卫生院后,马上进行现场勘验,并与当地党委政府商讨卫生重建工作。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提出了“防医并重、急缓有序,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略有提升”的重建思路。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坚持急、缓结合。把县医院、中医院、晓坝卫生院作为重点,纳入首批启动项目,把影响全局的中心卫生院纳入先期建设项目。二是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三是坚持与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相结合。四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五是坚持与医疗业务发展水平相结合。根据医疗服务范围、服务人口、编制床位和经济能力,合理规划重建规模。
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李建强经常午餐、晚餐一起吃,甚至有时过了零点还没吃晚餐。不仅如此,李建强的周末也属于工作。他给自己定下周末工作计划:走遍安县18个乡镇卫生院和5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越是基层的情况越能说明问题。灾后重建不仅要看上报的工作材料和数据,更重要的是到实地看具体怎样推进和落实,在服务过程中检验我们的思路、方法、措施以及效果。”
“5.12”大地震,使安县桑枣镇飞龙村卫生站变成了一片废墟。2008年6月13日晚7时,得知河南国龙医护队要在安县捐建一所村卫生站的消息时,李建强带着乡村医生陈昌元不顾天黑,冒着瓢泼大雨去与河南国龙实业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李建国先生见面。当李建国了解到卫生站以往的情况和现在的情形时,当场决定给飞龙村建一所抗8级以上地震的卫生站。在一个月的修建过程中,他经常抽出时间对修建工作进行督促,协调施工人员和捐赠方的关系,经过各方努力,卫生站于2008年7月19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为确保卫生重建项目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李建强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在前期准备阶段,重点落实土地;在工程实施阶段,重点做到严把质量关、监督关、资金关;在工程攻坚阶段,做到安排部署、工作责任、制度执行、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五个到位”到位;在项目推进上突出抓时间节点、抓关键环节、抓收尾工程。
为强力推进安县卫生重建工作,李建强牵头建立和完善了《安县灾后重建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安县卫生系统灾后重建规划实施方案》、《安县卫生系统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办法》等16项制度。主动邀请县纪委、监察局、反贪局、目标督查办等部门全程参与重建项目建设,建立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项目巡查制度、工程项目建设情况公告制度。成立了会管中心,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主动自觉接受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加强资金管理,采取资金流程节点控制法、资金拨付倒拨法,在资金拨付上严格从资金流向的最底层开始向上申报,层层控制,对重建资金进行严格监管。他还经常带队深入施工一线进行督查,在重要施工环节还专门组织人员实地抽查,对每项工程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
“跳出卫生抓卫生,围绕民生管卫生”
如今,安县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和医疗技术普遍超过震前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区域医疗卫生龙头为中心,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更完善、功能更齐全的城市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三位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灾后重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安县离绵阳市几十公里,以前患者病情稍重就要去绵阳。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却大大有所改变。家住花荄广厦小区的张大爷患有气管炎、哮喘和高血压,以前犯病严重了就只有往绵阳大医院跑,不仅不方便,而且开销也大大增加了。可他现在却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安县医院检查设备好了,病房条件和医院绿化环境都很不错,还有辽宁为我们培训的医生,离家又近,费用也要低些,我们情愿就在本地医治了。”
在我县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发生脱胎换骨巨变的同时,一批批新技术新设备也在不断地投入使用,一些危重病患老百姓不用远赴成都、绵阳等地,得以就近治疗,医疗费用和交通、食宿等隐形开支也大幅减少。在辽宁的援建下,安县人民医院投入680万元添置了16层螺旋CT ,改设备目前在全市都是比较先进的。安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李成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市级医院照一张同样的CT片需要250元,而在县医院只需要180元;震前一个月只能完成300人次的检查,而现在一个月就要检查1000人次。这样算下来,一年按1.2万人次计算,可给患者减少医疗费用84万元。
安县中医院还专门针对地震伤员的特点设立了康复理疗中心,患者可以得到专业、免费的康复治疗。此外,医院还成立了名中医馆,辽宁、四川的老中医定期在此坐诊,使当地百姓能像大城市市民一样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断。“这么好的医院在地震时想都不敢想!”中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佘映桦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为1200余名地震伤员作康复治疗,治疗后大部分能生活自理,参加劳动。现在,我们有了更加先进的医疗设备,更好的医疗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患者,来回报党和援建方对我们的恩情。”
重建成果与这样一条新的理念密不可分:跳出卫生抓卫生、围绕民生管卫生。而李建强正是这个理念的坚守者。“卫生系统的灾后重建要根据老百姓服务需求变化、社会发展统筹规划,既要满足功能,还要适度超前。医疗机构不再像过去仅是治病救人,还要进行健康促进,使老百姓少生病。”说到这里,李建强的疲劳仿佛一下子没有了,顿时神采飞扬。
为转化灾后重建成果,李建强积极引导全县卫生系统以完善制度为重点,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他着手的“医疗安全百日行”和“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安县正在打造“1560医疗圈”,实施健康教育进家庭、管理机构到乡镇、疾控机构进医院等新措施,确保群众生病后15分钟到村卫生站就诊,60分钟转到县级医疗机构。以辽宁对口援建为契机,变对口支援为对口合作,不断创新辽安卫生对口合作方式,在辽宁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由辽宁省直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安县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辽宁14个市对口支援安县18个乡镇的合作方式,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开展对口合作。
李建强与安县1600余名卫生人员并肩作战,用超常的付出换来了这样的成效:两年多来,安县无一例与地震及次生灾害相关的病例,无一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顺利实现,全县卫生系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总体上超过地震前。安县卫生工作接受了各级领导的检阅并得到高度评价。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先后视察安县卫生,两个省的省委书记、两个省的省长同时视察卫生工作,这是安县卫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卫生部和四川省卫生重建现场会代表分别参观安县卫生重建,这是安县卫生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参观视察,安县卫生局作为四川省受援县唯一代表在全国大会上作了《感恩自强促发展,爱岗敬业作奉献》的发言,受到一致好评。《人民日报》以《笑声,在康复室回响》,《健康报》以《新家园上新生活》为题,介绍了安县灾后重建成果。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李建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历尽艰难不畏缩、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到事业中去,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诺言,书写出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联系地址:四川省安县卫生局办公室
联系人:何发斌
836301908@qq.com
(此文章通过QQ邮箱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