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真诚、互动
青禾
在我面前坐着的是一位年轻人,戴着一副眼镜,清秀,文雅。这是一位幸福的年轻人,有一个当医生的温柔美丽的妻子、一个活泼可爱的三岁的女儿。他对我们侃侃而谈,说的是两年来,发生在他身边的人和事。他身边的这些人,来自很远的地方,那个地方离他的家乡几千里,这些人,他原来一个都不识认,他和他们的认识,缘于一场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5.12”汶川大地震,灾后,他们,他从来都不认识的这些人,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他的家乡,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这位年轻人是四川彭州市三界镇副镇长姜涛,在镇里分管农业,他到过漳州,参加过海峡两岸花博会。他向我们讲述的是漳州人的故事,这些漳州人,是漳州市人民政府对口援建四川彭州市三界镇、敖平镇前方指挥部的同志们。
漳州援建前方指挥部设在三界镇办公楼一楼,共有工作人员9人,他们住在镇办公楼后面的平房,吃在镇机关食堂。大部分时间,他们与三界镇工作人员,工作生活在一起。对于这些漳州人,姜涛和他的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对于这些不远千里,不怕艰险来到灾区,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的漳州人,他们是心存感恩的。正因为感恩,他们在无形中把自己放到一个相对低下的位置。虽然在生活中他们对前指的同志们做到兄弟般的无微不至地关怀,但在讨论工作的时候,他们从不提出与前指不同的意见。他们为漳州人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务实的工作态度、科学的工作方式所感动,说的都是好话,虽然这些好话都是真诚的。然而,真诚中略带疏远。这还不是真正的合作。真正合作的基础是平等。对于姜涛和他的同事们,平等不是口头上的,也不是用文件能够规定出来的。这平等产生于同共的工作与生活的实践与体验。
前指的漳州人在市委市府和省前指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谋重建”的理念,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圆满完成敖平镇受灾群众安置区道路(漳州路、水仙路、九龙江路),三界镇镇区龙江路和通济镇新区A5路,三界镇和敖平镇两镇的卫生院、文化广播电视站、幼儿园,经及敖平中学的建设,敖平中学获得成都市“芙蓉杯”和四川省“天府杯”优质工程;完成统筹用于受灾群众永久性住房补助的“交支票”项目。与此同时,他们先后组织13批27家企业到彭州考察,并已有食品加工、果蔬速冻、建材生产等4家企业落户彭州等地,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举办4场劳动力招聘会,提供近4000个就业岗位,加上施工企业以工代赈招聘当地农民工,帮助实现就业近1000人次。邀请漳州食用菌专家到对口援建镇现场授课,开展技术援助,每年海峡花博会还组织开展产业对接交流活动……他们以辛勤的劳动,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
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完成,就是用两年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做好三年的事情。两年,730年日日夜夜。这是怎样的白天与夜晚啊!余震不断,危险重重,远离家乡,水土不合,人生地不熟,一切都得从头开始……然而,前指的漳州人走过来了,他们不但没有辜负漳州人民的重托,圆满地完成援建的各项任务,而且在同共的战斗中,与当地政府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古话说,“入乡随俗”。他们先把自己变成喜欢吃辣的彭州人,用他们的话说,“从怕辣到不怕辣到辣不怕到怕不辣”。不怕辣的漳州人与彭州人亲近了,他们教会彭州人泡闽南“功夫茶”,说,学会了泡“功夫茶”,你们就是半个漳州人了。他们“在协调与推动项目建设的同时,与当地有关部门特别是对口援建镇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进一步加深两地情谊。”前指的漳州人把彭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而三界和敖平的人们把他们当弟兄,他们一起商量工作,推进项目建设,一起到食堂吃饭,一起开玩笑,一起打闹喝酒,一起烧烤游戏,迎新春开晚会一起唱歌,一曲“爱拼才会赢”,唱得到处都是“闽南味”,开运动会一起打球,兰球、羽毛球、乒乓球,听说还拿过当地家民运动会的单项冠军。用副镇长姜涛的话说,熟了,亲了,有时我们都忘记他们是漳州人了。开头,我们总觉得,人家拿钱来帮我们搞建设,高高在上,可敬不一定可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淡了,没有了,打成一片了,哥们相处了,不叫名字叫外号了,一家人了。在工作上,我们也敢于乐于提出不同的意见了,因为我们情况熟悉,而漳州人也乐于听取我们的意见。真正地实现了平等互动,取长补短,和谐共进。姜涛说,前指的同志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物质援建,还在无形中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援建,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什么是漳州人的“海西精神”,在这些漳州人看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们说,表面上看起来困难,只要我们敢于去做,就能办到。还有他们敬业与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平时工作生活中的细节,感化、影响着我们镇班子,机关,从而影响着我们全镇人民。
姜涛如是说,同在一个院子里的文化广播电视站站长陈发顺也如是说。吃饭的时候,我把自己当客人,吃饭了,放下饭碗就走人,可是我发现,前指的同志们与镇里所有的干部一样,拿着自己用过的饭碗,到洗碗处洗碗。那么习惯,那么自然,一边洗碗,还一边聊天、开玩笑。我连忙回到饭桌,拿出自己用过的饭碗,和他们一起洗碗。在洗碗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到家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是前指的漳州人与三界的彭州人一起营造出来的。
关于两地情谊,前指的漳州人另有说法。他们说,我们的力量来自信心,我们先被彭州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动,有了这样的人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灾后那样困难、恐慌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在一般居民的院子里,在瓜栅下,只要有5、6个人,他们就放音乐,就跳舞。三界镇的老年协会,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都在新建的大街上跳舞,一到节日,更是歌不停,舞不断,秧歌舞、龙灯舞、狮灯舞、坝仔舞……从城镇跳到乡村。我们所到之处,彭州人都为我们大开方便之门,镇里的道路刚通,就有一家新开的理发店,公开挂出“漳州人理发不要钱”的牌子,搞得我们都不敢从那里经过。我们有位工作人员,当地人送给他一个外号,叫“拉客大哥”,为什么这么叫,他是负责招商引资,项目对接,项目落地的,这是他的工作啊。这客拉得好,拉出效益拉出生机。有一次,我们的“拉客大哥”到街上散步,回来时顺便买了水果,称好了才发现没带钱。钱,人家不要,说漳州来的嘛,还要什么钱。弄得他很尴尬,也弄得我们很温暖。这就是彭州人民给我们的支持与爱护。在工作中,我们体谅他们的困难,毕竟大灾刚过,镇里事务千头万绪,上面有时要求太急,可以理解,但我们就实事求是地,一方面为他们“打掩护”,一方面共同商量如何加快速度。而他们则尽力做好项目建设用地的征、迁、赔和水、电、路“三通”工作,为施工创造良好环境。不是说理解万岁吗,我们在相互理解中,达到默契,达到和谐,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漳州前指密切与当地沟通合作,得到普遍好评,成都、彭州市各级领导在重大节日走访慰问,都先到漳州指挥部,而指挥部所在的三界镇,也被彭州市评为援建合作最佳乡镇。
地震两年后我到彭州,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重建家园的“成果”,感触更多的却是“成果”所蕴含的勃勃生机。无论成果还是生机,最让我砰然心动的是那个“动”字。
这“动”,是感动的动,但不是单向的谁感动谁,谁被谁感动了,而是双向的互为感动,漳州和彭州,你感动了我,我感动了你。这“动”,又是互动的动,相互推动,团结共进。在彭州,我们常常看到“感恩”的标语。这标语是真诚的。是的,漳州人不远千里来到彭州,帮助彭州人民重建家园,有恩于彭州。然而,我们在采访中深切地感觉到,这恩,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远方来客的施舍,不是。这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是兄弟般平等互助的宽大情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当代诠释。漳州人来到彭州,彭州人为漳州人的援助而感动,漳州人为彭州人的抗震精神而感动。这种相互的感动,化为无穷的力量,使灾难远去,使彭州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使漳州人更纯粹。
忘不了,三界、敖平一座座崭新别致的建筑;忘不了,三界镇姜涛那年轻可爱的微笑;忘不了,漳州援建前方指挥部的同志们那从容平静的言谈。
地址:363000漳州市瑞京路瑞鑫小区6-602黄清河
hwq75@126.com
(此文章通过QQ邮箱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