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山的承诺
范晓光
谨以此文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并向当年所有参加抗震救灾的共和国军人致敬!
这注定是必将永载史册的时刻:2008年6月10日15时15分,被堰塞体阻隔了整整29天的唐家山堰塞湖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下,穿过北川、江油,穿过兰成输油管线,穿过宝成铁路涪江大桥,穿过绵阳……全过程无一人伤亡。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抢险指挥部郑重宣布:唐家山堰塞湖橙色预警信号从15时15分解除!媒体在第一时间播发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发出的贺电:“你们经过连续十多天的艰苦奋战,按照安全、科学、快速的要求,成功地处理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消除了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一个特大威胁,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避免了大的损失,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全体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水电部队官兵、水利、地质、地震、气象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以及沿线疏散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慰问、感谢和敬意!”
那一刻,从唐家山坝顶下来的我们,一个个满身泥土,双眼通红,一脸倦容,前来迎接的四川省、绵阳市的领导同志与我们紧紧拥抱。绵阳安全了,四川安全了,全世界都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除险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胜利的喜悦使我们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从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大地震那天算起,我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坚持了整整29天,已经记不得自己乘过多少次直升机,记不得自己在颠簸的越野车上跑过灾区多少个废墟和乡镇,记不得自己多少个夜晚,在废墟、帐篷、车厢里打盹、歇息……
而让我终生难忘的是那大地撕裂的短短几分钟,山川崩裂,道路扭曲,城镇毁灭。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劫难,震级、裂度超过唐山大地震,其范围之广、破坏之重、伤亡之多、救灾之难,历史罕见。其重灾区面积达到10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省88个县、市、州, 1204个乡镇,受灾人口近4000万。大灾难来临之际,成都军区反应迅速:
14点35分,驻地震灾区和成都地区部队立即出动,把救人作为第一任务,以最快的速度就近到灾区竭尽全力救人。
14点40分,地处灾区的成都军区某兵种训练基地官兵奉命赶往崇州怀远中学救援,5分钟后救出第一名被埋学生。
15点正,正在阿坝分区出差的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奉命率分区独立营官兵和应急民兵300多人向汶川挺进。中途遭遇塌方公路阻断,便弃车徒步,强行军32公里,历时5个半小时到达理县救援。
15点20分,成都军区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15点30分,成都军区成立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军区司令员李世明任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总指挥,军区政委张海阳任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政委,统一指挥协调抢险救灾。一场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战斗全面展开了!
……
17点,北京通知:温家宝总理将飞抵灾区,我奉命到机场接机。成都双流机场因地震已关闭。我直奔成都郊外的太平寺军用机场,下达死命令:一定要想方设法保证总理专机安全降落!
19点,温家宝总理一下飞机,握着我的手,面色凝重,没有更多的寒暄:晓光,你跟我走,现在我们就去震区!
半个小时之后,我随同温总理乘车冒雨赶到重灾区都江堰市。此刻余震还在继续,都江堰这颗镶嵌在川西平原上的明珠已经变得满目疮痍,无数生命正在废墟下等待救援。幸存下来的人们哭声、喊声一片。看到百姓遭此大难,总理的眼睛湿润了。晚上,天空又下起雨来。通往震中映秀的路全部中断,总理决定在都江堰公安局门前设立临时指挥部,就地现场办公,连夜召开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一次会议,坐镇一线指挥抗震救灾。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救人是第一位,时间就是生命。正在成都附近执行任务的成都军区驻渝某红军师炮兵团官兵,在第一时间到达都江堰,由于道路堵塞,立即派出救援分队,徒步向汶川进发。同时,该师装甲团又奉命开赴北川,抢险救人……灾后5小时之内,成都军区已经投入8000多名官兵救援,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夏国富、政委叶万勇指挥全省民兵预备役部队总动员,出动了7.5万雷霆救兵,这支优秀的救援队伍,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黑水民兵更是功勋卓著,在后来的玉树、舟曲的自然灾害中,他们跨省支援,再立新功,受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在灾区救援最关键最重要的时刻,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批准从总部、各大军区及海、空、二炮等军兵种部队共13万多救援大军以最快的速度驰援灾区。部队的各级指挥员与战士们一起开辟生命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他们带着队伍迅速挺进灾区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最艰难的任务。据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统计,部队官兵共搜救被掩埋群众2.7万人,其中生还3336人,救治受伤群众83万人次,运转伤病员6万余人,转移受灾群众138万人,搭建临时灾民安置点422个,开办各类临时学校123所,空运空投物资6890余吨。创下我军抗震救灾历史的新纪录。
地震的灾难刚过,一场巨大的次生灾害悄然逼进。地震造成了四川全省出现34座堰塞湖。位于北川上游海拔2000多米的唐家山,大地震将山体削去一半,巨石和流沙像瀑布一样狂泻而下,将涪江支流湔河的通口河道堵塞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河道被阻断,水位迅速上涨,唐家山堰塞湖蓄水位已达3亿立方米,在绵阳上游形成一座巨大的“悬湖”。更令人担忧的是,进入6月雨季,水位在上涨,余震在继续,坝体一旦溃决,高悬的洪水将奔腾而下,横扫千里,将给下游的绵阳带来灭顶之灾。
这是悬挂在绵阳市130多万群众头顶上的“一盆水”。水利专家将唐家山堰塞湖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定义——“1号风险!”唐家山堰塞湖再次成为地震后世界关注的焦点。
水,天天在涨,堰塞湖排危除险工程是一场与洪水争速,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危湖高悬,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胡锦涛总书记指示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来灾区视察,我陪总理乘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上视察险情,总理要求立足主动,立足早动,迅即实施唐家山堰塞湖排危除险,把工程抢险和群众转移避险工作同步进行,确保不出问题。晚上,总理在列车里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问题并决定成立应急疏通工程前线指挥部。
不惜一切代价主动排除堰塞湖险情,确保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成为大地震以来抢救幸存者之后压倒一切的头号任务。
为了排除险情,必须先派人上坝顶侦察,掌握唐家山第一手资料,作出科学决断。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通信连副连长杨谨奉命带领5名战士侦察,护送绵阳水利专家连夜向坝顶挺进。他们攀越陡峭巨石,踏着泥泞,艰难勘察,成为首批登上唐家山堰塞湖坝顶的勇士。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副团长姜广伟带领战友多次在陡峭的山崖和高压线中盘旋试飞,终于开辟通往唐家山的“空中走廊”。5月21日,25名武警水电专家和先遣队官兵从悬停的直升机空投唐家山。官兵们从2米高处跳下,在碎石中摔着跟头硬着陆。他们后来冒着阵阵余震和采摘野果充饥(装有食品和施工工具的直升机因天气原因无法降落),凭着坚强的毅力,硬是用手中简陋的工具,修出了一个仅8平方米的“唐家山机场”。此后一架架直升机冒险起飞,一个个分队徒步挺进,人员、装备源源不断涌向坝顶。
为了加快唐家山堰塞湖爆破作业,成都军区驻滇某部部队长周小周临危受命,连夜组织某高炮旅1500多名官兵分批向唐家山堰塞湖进发。每个官兵身上都背着几十公斤的炸药雷管和食品等物资,冒着余震不停,滚石不断的危险,翻越高山,攀援绝壁,背负的炸药不能碰火,不能靠近任何电光火花,不能摔碰,不能打湿,他们小心翼翼每走一步都得抓紧两边树木,天空中每一道闪电、每一声炸雷更让官兵们心惊肉跳。前面的官兵为了给后续部队开辟安全道路,沿途用红布条作标记,后续部队沿着红布条前进。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按时将7吨炸药和其他急需物资安全送达坝顶。
武警水电第三总队总队长林友汉带领抢险突击队在唐家山余震和滑坡的危险中不眠不休,昼夜施工,挖掘出一条长475米,宽50米,深12米的泄流渠。
6月1日,抢险队从坝顶撤离,此前,绵阳20多万群众已紧急疏散,转移避险。当时估计3天左右湖水将自然泄洪。然而老天爷一直没下雨,泄洪计划未能实现。
6月5日,总理第三次来灾区,目标就是要解决唐家山堰塞湖的问题。我陪总理坐直升机前往唐家山视察泄洪。在直升机上,总理仍未看到泄洪的迹象。
先前疏散转移的20多万群众,已经在绵阳富乐山生活了一个星期,人们心理压力大,加上天气炎热,帐篷里温度高达40多度,3位老人因心脏病死亡,群众的情绪由等待变成焦躁起来。
6日,总理再次上唐家山视察,他焦虑地对我们说:我昨天说月底之前解决,现在看来太宽松了,拖不到那么长时间了。唐家山堰塞湖抢救工程时不我待,要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唐家山堰塞湖的威胁,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
地震是天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英勇奋力,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而面对唐家山堰塞湖,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置不当、犹豫不决、贻误战机,最终发生了次生灾害悲剧,那就是人祸的因素,就有不可推御的重大历史责任!在堰塞湖抢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陪同总理来川考察的解放军总参副总长葛振峰上将,主动向总理请缨:让部队上,我留下来抢险吧!我对泄洪对下游36个乡镇的影响做过精确的计算,比较熟悉情况。抢险行动涉及武警、成都军区、济南军区等多支救灾部队,需要总部出面协调。温总理请示胡主席批准后,葛副总长召集我、武警部队副司令员息中朝中将及武警水电部队政委贾方亮少将等三位“老兵”,我们奉命集结坝顶,成立了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指挥部。四将军坐阵唐家山,誓要拿下这场抢险战斗的制高点。人民军队住在坝顶,就给下游的老百姓吃了定心丸。总理临上直升机前,握着我的手说:晓光,拜托你们了!
1小时后,150多名武警水电抢险突击队重返坝顶。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由百余名工兵、炮兵、通信兵组成的抢险突击队也紧急集结坝上,对泄流渠实施紧急加宽加深工程,坝顶恢复了机器轰鸣声,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往来穿梭,岩石哗哗巨响,决战唐家山的战役打响了!
傍晚,天开始下雨,黑夜的海子在狂风骤雨中褪却了宁静,溃坝的危险在风雨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当晚我们4个“老兵”都没有睡觉。我们席地而坐,以酒御寒,与水利部专家们一起,讨论快速而科学的泄流方案。
6月的唐家山,早晨8时许就烈日当空,太阳烤得人浑身发烫,七、八百米宽的坝堤满是碎石和泥流。一脚踩下去,半天拔不出来,遇上下雨,更是路面湿滑,险象环生。一般人沿着坝体走不到一个来回,浑身就出虚汗,两腿发软,头昏眼花,我们几个“老兵”,每天巡查险情跋涉不下20个来回,从来就没有踏踏实实坐下来过。身上的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我们的指挥部设在坝体最高处的一个废旧集装箱里,那也是葛副总长的卧室。里面放了一张简易行军床,上面摆设着大比例尺地图,开会时,我们席地而坐,趴在行军床边讨论着一个又一个施工方案。
随着施工进度,原有的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已无法满足需求,指挥部请求吊运大型设备支援。俄罗斯的米—26直升机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像老鹰捉小鸡一样将大型设备运到坝顶。这个“巨无霸”所到之处飞沙走石,卷起的石头砸在脸上、身上,立刻就起一层紫色,人在百米之内必须趴在地上,不然就有可能被气流卷到山脚。官兵们每天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辛苦作业,身上泥水和着汗水,连嘴里吐出来的都是泥沙。
为了尽快提高泄流能力,指挥部研究决定采用机械施工和人工爆破相结合的方法。在增大现有导流渠的同时,加紧开挖新的导流渠。官兵们连续奋战30多小时,6月7日7时零8分,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渠开始缓缓出水,水流初期仅每秒1立方米,并没有预想的那样一泻千里。“悬湖”已泻,但“悬题”未决,泄洪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悬湖”的威胁仍然存在,下游20多万疏散转移群众仍然不能返回家园。
全国人民再一次为唐家山堰塞湖担忧牵挂。“为了灾区上百万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一定战斗到最后一刻。大坝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没有溃堤危险……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部队,部队中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领导干部!”在唐家山施工现场,我通过新华社向灾区人民,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庄严承诺。
每秒2立方米、每秒5立方米、每秒10立方米……泄流的速度在缓缓增大,我们心急如焚,还是嫌水流速度缓慢。武警党员突击队队长徐强国,冒死冲进水中,排除导流渠里树木杂物,浑身是伤又投入紧张施工。在唐家山整个抢险过程中,接连发生两次强烈余震,坝体剧烈摇晃,也没有动摇官兵们抢险的坚定决心。如今导流渠出水处又有巨石和大型房梁家俱挡住了洪水的出流。指挥部决定动用火炮对巨石精确射击。我是炮兵出身,又毕业于炮兵工程学院,现场指挥义不容辞。
从7日晚到8日晚,坝体上几十座大型施工机械日夜紧张施工,一块块巨石被挖掘机从导流渠挖出,空中一架架直升机运送人员和物资接踵而来。30吨炸药和数千枚雷管及500公斤氨硝已全部运送到位。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抢险突击队官兵已做好爆破一切准备。驻滇某部炮兵连连长韩军,带领7名战士,两门82无后座力炮,40发炮弹迅速地再次赶赴唐家山坝顶。
82无后座力炮最佳发射距离是280米,由于两侧都是高山,没有足够开阔地域,在这么狭小空间要精确轰击,是超常规操作,不仅难度大,而且风险也很高。好个韩军沉着应对,在约100米高地选好阵地后,仅用几分钟时间,架炮、填弹、瞄准就完成准备。我立即下令:“预备——放!”一颗颗炮弹以每秒480米的速度,精准地飞向“拦路虎”般的大岩石。轰轰巨响之后,巨石瞬间灰飞烟灭,变成一堆堆粉末。
爆破漂浮物,我们采取定向爆破与分散爆破相结合方法,对炸药用量要求计算准确到克,必须用量足以粉碎漂浮物,又不能产生太大的冲击波,以免震动周围山体,造成新的滑坡垮塌。“三、二、一,起爆!”几乎每隔半小时,在坝上就会响起“砰砰”的爆破声,那是我们成功的拔掉了一颗颗“老虎牙”,堰塞湖300米之内的大型漂浮物全部被炸碎!
泄洪水量开始加大,9日中午泄流量已超过每秒50立方米……
10日7时42分,彻夜未眠的我们终于听到振奋人心的消息,泄洪出现重大转折,泄流量已达每秒6000多立方米。洪流撕开导流渠,呼啸着奔向远方,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成功了。中午12时,500多名抢险官兵开始分批撤离唐家山……就在此时,突然发生了可怕的一幕:在坝顶临时停机场中央裂开一条大口子,并迅速向整个停机场漫延。人们一下子惊呆了!现场秩序有点乱,情急之下,我突然想到还有3吨没用完的炸药,倘若一块乱石飞砸过来,引爆炸药,后果不堪设想。我大吼一声:“让炸药先走!”立即组织官兵有序的往直升机上抢运炸药,同时紧急请求指挥部即派大型直升机火速增援,加快撤离……当最后一批救援官兵要上直升机时,葛副总长把手一挥:“你们赶快走,我断后!”……
坝上只剩下葛振峰副总长、武警息中朝副司令员和我等几位“老兵”,还有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总工刘宁等共11人。我们兑现了唐家山的承诺、中国军人的承诺——最后撤离唐家山。
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洪,是我们军队为防范和排除“5•12”大地震次生灾害作出的重要贡献,为灾区人民开始重建家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像一家外国媒体所评价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在面对灾难时候,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够像中国军队这样。在这场与大自然的搏弈中,中国军队再次证明,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国家的钢铁长城!
坐在腾空而起的直升机上,回望唐家山,那狰狞一时的堰塞湖被彻底征服,涛涛的的洪水乖乖地顺着导流渠咆哮着奔腾着直下千里,两岸山峰泥石翻滚,轰鸣巨响,气势磅礴,煌煌大观。此时此刻,我的思绪也澎湃激荡……我想起至今仍然奋战在救灾前线的军区各级指挥员,那些我熟悉和不熟悉的战友和同志们,他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嗓音嘶哑;还有那些数以万计的80后、90后的年轻战士,他们黝黑的脸膛,无畏的脚步还在灾区前线流血流汗;我还想起卧病在床90高龄的老母亲范景新,她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老党员,大地震以来,为了保证我全身心在灾区前线全力工作,母亲要求全家三代20多口人不要主动给我打电话,怕我分心。亲爱的妈妈永远是儿子最坚强最温暖的后盾……就要离开唐家山了,但抗震救灾的战斗远没有结束。我向着唐家山,庄重地举起右手,用一个军礼向它告别。
再见,唐家山!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 成都军区原副司令员、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
2009年5月完稿
2011年4月修改
联系方式:
地址:成都市江汉路31号 610011
renznet@sina.com
(此文章通过QQ邮箱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