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里闪现的可贵精神
陶建东
从空中航拍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延绵300余公里的龙门山地带,到处是触目惊心、满目疮痍的巨大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道路中断、水电中断、通讯中断,城镇和乡村几乎都被夷为平地,数万人失去生命,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受重灾。这就是惊天动地的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惨重灾难。然而,当我们走近这惨重的灾区现场时,所展现的还有另一幅与这特大自然灾害相对应的人类感天动地的最顽强抗争情景。一群群的焦裕禄、一群群的王进喜、一群群的张思德、一群群的白求恩、一群群的雷锋以及一群群系着红丝带、绿丝带的热血青年,他们出生入死、不知疲劳地日夜忘我奋战在整个灾区;还有更多直面大难的灾区人民,地震发生后,他们从废墟里跋出来,随即,擦干身上的血迹,埋藏身边亲朋的尸体,便一往无前地又上了地动山摇、余震频发的救灾战场……。
身处在灾区的这些天来,悲痛和感动总是尽情地交织着,眼眶也总是被这些悲痛和感动滋润着,泪水说流就流,说不流还是止不住地往外流;然而,在我内心也不时感受到这些年来少有的欣慰和冲动。因为,在我周围,到处都充满着真爱,我甚至感到我回到了当年的延安。眼前除了一幕幕不断涌现的那些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之外,还有一些在平常看来十分平凡的人和事,也都同样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我,尤其是那些平凡之中闪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和至善至爱,对于我们整个抗震救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奋进,则是更具普适和弘扬意义的。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三个平凡的故事。
一 老农的背影
这一幕是2008年5月20日下午中央电视台前方记者李小萌在北川山区随机采访的情景。
一位老农挑着担桶走过来,记者上前采访,从他出示的可以用作看病、领救灾物资和可充当通行证的“救助证”得知,他姓朱,68岁;身体瘦削,面善古朴,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纯粹是这里随处都能遇到的那种普通而老实巴交的四川山区农民。他不多话,连“要为政府减轻负担”这样的话也是旁边一位农妇帮忙说的。这次他一个人逆向而行,是要回去收山里熟了的小麦和菜子。采访中,记者“查看”了他桶里的东西,只几包方便面和饼干。记者问:是从救助站拿的吧?他敢紧回答说:是发的!而他的回答,与他解释“救助证”的用途时一样,更带有感激的意味。之后,记者再问:“需要帮忙吗?”老农无应答。记者以为他没听懂,又改了几种说法,还是无应答。这时正巧路过几位往外撤的认识这位老农的农民,于是,记者请他们帮忙翻译,善劝老农不要急忙回去,现在还很危险,前方随时都有余震和山体滑坡。但老农还是没吭一句声,只是不时地往山里张望。因劝无果,于是大家便各赶各的路。老农也动身去挑担,记者赶忙上前帮扶,老农挑起担往前走了几步,又弯转过身来,轻声说:“操心了!谢谢!”。
啊!原来他什么都明白!
是的,他什么都明白。68年的风风雨雨,寒暑春秋,他那有什么不明白的呢?主动给你看救助证也好,被动听不懂你的善意和劝慰也罢,其实,他只是为了想更礼貌地通行回去,而不想因自己多吭一声会伤了记者的好心。对于这位老农来说,这些天来,他已经觉得他需要感激的实在太多了,他甚至觉得有点无法再承受更多一点的关爱和帮助。因为,在这个世上,从古至今还没有过那么多上上下下的好心人给予他们那么多的关爱和帮助。当然,他也觉得损失已经够大了,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灾难,他不想再失去更多一点的损失。所以,他才一定要急着赶回去。此时此刻,你别说前面的山体会塌方,你就是说前面的天要塌下来,他也要回去!
眼前这位瘦削的老农,一辈子都辛劳惯了,他只有回去劳作,他才觉得安心、他才觉得实在。地震,他不怕,他就怕闲着憋出病来。他也明白抗震救灾是怎么一回事,在他看来,抗震救灾,无非就是抗和救。而对于他来讲,只有回去,才能抗,才能救灾;更重要的,他认为这本身就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等,不能靠。眼下,家里的房子虽然塌了,但他还活着,而且明天还要活下去,所以,他就该赶紧回去收他那忙乎了半年的小麦和菜子,所以,他就该尽早回到那过惯了日子的地方用自己的双手重建新的家园,所以,他表现出来的善良、质朴、倔犟才显得如此的平实、直线、让人无法重演。
他转身往山里走去了,虽然人们不知道他此次回去将住那儿?用什么去收获?收获了放哪里?再往后又怎么办?但人们看见他转身后一直在往山里走,没有再回头……。
眼巴巴望着老农远去的背影,记者哭了,但我却一下子明白,为何胡锦涛同志在地震废墟上对世人说“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是那么的坚定而有底气。
二 郎铮的敬礼
这一幕是2008年5月13日早晨在北川县城废墟发生的情景。
早晨7时许,绵阳晚报摄影记者杨月华在废墟打着手电呼喊搜救时,发现废墟下一个身穿黄衣服的小男孩,他叫郎铮,今年3岁。此时,小郎铮孤苦伶仃被压在废墟下已经17个小时了。经过几位解放军战士半个多小时的救援,小郎铮被救了出来,身上满是血迹,左小臂骨折,手指可能伤残。在喝了口可乐之后,赶来的医生为他做简单的包扎,突然,冒出一句稚嫩的声音:“叔叔,谢谢您们!”。老实说,郎铮的获救,已经让在场的人们激动不已了,而他这句“叔叔,谢谢您们!”就更让这些累死累活抢险救援的战士和医生们内心一阵发热!包扎完后,战士们用一块木板作担架,小心翼翼地将小郎铮放在上面准备把他送到医院作进一步诊治。当战士们抬起他离开时,躺在担架上的小郎铮吃力地将右手举过头,也就在这一刹那,人们眼前一亮!心里一颤!喉咙一哽!……
郎铮向大家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真是啊!一个刚从死亡和黑暗的废墟里脱险的3岁小孩,就这么短短的一会儿,带给人们的全是振惊!感动!鼓舞!
试想,十几个小时前,他曾经受过山蹦地裂、天塌地陷;也就在半个小时前,他还只身在死亡和黑暗的废墟里孤独地苦苦挣扎求生;而这会儿获救的他,一口可乐、一声谢谢、一个敬礼,一连串象诗一般畅流出来,而且,是那么的可爱、生动、从容,相对于如此空前的巨大灾难,这就显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勇敢、坚强,而是大无畏、大气概、大雄魄,是真正大禹子孙的那种可以改天换地的英雄虎胆!
所以,当他那稚嫩的小手举过头顶的时候,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在敬礼、感恩,而更象是代表整个灾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孩子们在向未来宣誓。也正因为如此,那一刻,才使那么多的人为之震撼!提气!动容!
曾几何时,我们常抱怨这些被溺爱太多的孩子,担心他们经受不起世间的风雨和苦难;然而,经过这次汶川大地震我们发现,其实,在郎铮、林浩、马小凤这些孩子们的骨子和血液里,依然饱藏着这个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事实证明,他们什么坎都能过,而且,越是面临大难就表现得越优秀。你只要握一握小郎铮稚嫩可爱的小手、听一听小林浩清脆明快的声音、看一看邓清清文静甜美的笑容,你就会坚信,这个国家和民族是充满着希望的,其未来也是完全可以想象和期待的。
三 张画家的“温暖点”
这一幕是2008年5月16日作者在都江堰灾民安置点见到的情景。
一个简易的塑料小帐篷前,一位满头花白长发的老者正在劈材烧水。见他忙个不停,向排队取水的人打听得知:老人姓张,65岁,是当地一位有名的画家,因而人们称他张画家。
地震发生后,张画家本想背着摄影机到各处去拍摄些照片,以见证这个海内闻名的风景园林古城经历灾难和痛苦时的历史瞬间,但因照料家中身患癌症的老伴而多了些爱心和细心的他,最后还是决定做个自愿者,为灾民办点力所能及的实事。思前想后,他觉得,眼下最急需的,就是食品和水,而为灾民们提供些开水,既可以喝,又可以泡方便食品,还可以为孩子们温牛奶。于是,他便在更需救助的汶川灾民安置点搭起了我们所见到的这个简易帐篷,并用两个蜂窝煤炉子为灾民义务烧开水。据说,地震发生以来,他每天从早到晚都为此忙个不停,而需者也为他的忙乎时常排着长长的队。
张画家的开水供应站有个贴切的名字,叫“温暖点”,是张画家自己取名并亲自手书的。张画家还从家里带来一盆花儿,在“温暖点”装点了一点美丽和温馨。
爱和美都具有心灵镇痛的效果。张画家用爱搭建起的“温暖点”和用温馨培育的花儿,确实给灾民们带来了“温暖点、‘温暖点’,每一天、美一点”的感受。
但按张画家的说法,他做的只是点力所能及的小事。然而,在我看来,这既是小事,又是大事。说这是小事,是因为这样的事几乎人人都能做;说这是大事,是因为在震后断水、断电、断气的情况下,让灾民喝上热水,吃上热面,这就是急事、要事。如果你没有过在大灾难后心情沉痛,身体疲惫,且几天只吃饼干、面包、干方便面的经历的话,那你就想想《上甘岭》坑道里的情景,一滴水是多么的珍贵和要紧啊!更何况两壶热腾腾的开水呢?难能可贵的是,这时候,张画家想到了,并且实实在在的把热腾腾的水送到了灾民面前,满足了灾民的这一急需。
其实,只要是灾民的事,百姓的事,哪怕只是提供一口热水,催办一顶帐篷,你都不妨把它当作大事去做、抓紧去做、诚恳去做、用心去做、把它做好,这样,就会使人们感到温暖,同时也使自己感到欣慰、感到快乐、感到幸福。
张画家就是这么做的,胡总书记也是这么做的,它确实让灾民们感到了温暖,也让世上所有善良的人为此感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又是暖到了心里去的。
举目望去,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在这里做温暖别人的事,都在献爱心:其中有不少是白皮肤、黑皮肤的人,也有海峡对岸的人,还有一位是年过七旬的共和国总理。一位外国记者感慨地说,虽然这里发生了空前的大灾难,但这里却忙而不乱,平静、有序、从容、仁爱、团结、坚强,且不只这些;他说,这里的人类文明至少向前跨越了50年。
确实不只这些,面对如此大的灾难,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我们还需要为此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而对于我们更多的人来说,或许你只需象张画家那样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或者把本质工作做好,或者再向灾区献出一份爱心,或者哪怕只是向你周围的人捐出一份包容、送去一份善良、投去一个微笑,那么,我们人人都可以在心灵建起一个“温暖点”,随时为别人送去温暖,随时给自己带来快乐。诚如此,我想,什么灾难都会过去,什么伤痛也会被扶平,而我们的整个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则将会因此再向前跨越一大步,我们的生命价值也会因此得到崇高升华。
2008年5月22日晚(成都)
418603513@qq.com
(此文章通过QQ邮箱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