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药家鑫案让网友们骂的淋漓尽致,好出了一口恶气,可是静下来想想,药家鑫案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同学李颖,药家鑫师妹李颖当众声称:“我要是他(药家鑫),我也捅……”言论一出,一片哗然。药家鑫师妹李颖认同杀人,这无疑为逝者家属的心灵上撒了一把盐,也再一次激起了网友稍淡定的情绪。我认为李颖说的话代表了很多象她一样的人的想法,也就是说在最简单,最基本的善恶放在我们面前时,还有这么分不清楚善恶的人,这些人多了,我们就要反思我的教育制度了。
现在的教育存在问题,特别是教育体制。咱们经常说,要做事,先做人。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只要有分数,就是好学生,把教育孩子“做人”没有放在应有的高度,让孩子从小就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满脑袋的数理化,这样下去,就是上大学,上研究生,学会了制造飞机,原子弹,如果不知道怎么做人,那也充其量是有知识的流氓或者野兽!
在中小学未成年人教育中,我记得最著名的《三字经》,就给儿童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要求。比如一开头三字经强调人在初始状态的时候是“性善”的,但没说几句话,马上又告诫儿童,“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说,如果任由儿童自由发展,最终这样优良的本质就会迁移改变,为了让儿童今后能够适应社会,或者今后的成长能够最终达到理学家们的理想状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就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在三字经后续的内容中,就给出了相应的方法来阐述如何将儿童塑造成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些方法都是非常严厉的,比如“子不学,断机杼”,这是属于威胁儿童的。“教五子,名俱扬”,这是引诱儿童的,“幼不学,老何为?”这是吓唬儿童的。等等。而三字经在前面不厌其烦地说这些,当然是为了将后续的知识教给儿童,好让他们记住。虽然教师认为这些知识抽象了一些,儿童确实难以理解,但记住了,期望能够在学生的身上产生出潜移默化的效果,最终使学生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材。 从药家鑫案件看,如果我们放在社会本位论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中来看待,似乎可以这样来进行解释:在中国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药家鑫,从小接受的就是一种必须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自己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长时间的教育使得这些年轻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对任何事情都不敢负责任,进而发展为逃避责任。在出车祸的时候,不是思考自己该如何承担这一个责任,当发现无论什么方法都难以让自己逃脱责任的时候,采用了最为极端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