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绘就人间天堂
——安岳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迎着初冬的暖阳,漫步在安岳县国道319沿线的田野,一幅川东风情图跃入眼帘: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柠檬海洋里,金黄色的柠檬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忙碌的果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轿车、货车、摩托车在蜿蜒的田间水泥路上时隐时现;红瓦、白墙、绿院,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掩映在柠檬丛林中;五六个小伙手持渔具,悠闲地蹲在碧波荡漾的小溪边垂钓;三两个姑娘吮吸着柠檬的清香,惬意地哼着小曲,在柠檬丛中徜徉……生活在这人间仙境,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从2005年底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安岳按照新农村“二十字”方针,坚持“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原则,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特色民居打造、基础设施改善、文明乡风塑造、机制模式创新”重点,坚持规划先行、宣传引路、上下联动、典型示范、全面发展、机制创新,共完成投资9.1亿元,规划启动建设新农村示范村96个,共新、改、扩建新民居8955幢,新建村组公路353公里,新改建小微水利设施9600余处,新发展柠檬产业25200余亩,新发展畜牧“六方合作+保险”示范户3960户,新修村级阵地11000余平方米,示范村呈现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村容村貌改善、乡风朴实文明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民居
协调统一,一个个美丽山庄
走进安岳石思路,你不得不被眼前美丽的新农村所折服:或白墙红瓦、或绿色小院,都协调统一;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错落有致;或集居成片、或单家独院、或亭台轩榭,一排排、一幢幢,无不彰显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建成的民居,美观大方、宽敞舒适;在建的,热火朝天,加速推进。
2010年,安岳紧紧围绕“全省一流、全市第一”的总体目标,坚持“半年打基础、一年出亮点、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工作思路,实行县级领导挂片、县级部门帮村、乡镇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户“四位一体”的推进机制,今年初以来,安岳以县财政35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32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杠杆,探索创新项目投放模式、金融保险支农机制、创新建设模式等多项机制和模式,整合项目资金和金融资金,实行集成投放,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项目资金投、县级领导推、乡镇带头抓、村组组织建、农民积极干的良好工作格局。思贤乡道台村的蔡大叔告诉笔者:“腰包逐渐鼓了,生活过得好了,就要考虑住起来舒服了。国家对按照规划进行修建的新农村建设户每户要补助好几千元,村里的蔡云高先生又对本组参与建设的农户每户补助5万元(外组的补助3万元),修一幢房子自己贴不了几个钱,我们都乐意尽快把新房建起来了哟。”
该县坚持“打造亮点、以点带面、成片推进”的思路,通过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了岳新桃坝村、永顺玉康村、思贤道台村、石桥戏楼村等4个集中发展示范区,区内优选8个核心点,出台优惠政策,进行亮点打造,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县5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整体推进。同时,该县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的规划原则,大胆探索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理念,围绕“一带两片三点”建设重点,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制度,高标准规划好村庄布局、民宅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广场、村委会等公共设施,规划好村庄绿化、美化,科学有序指导新农村建设。
在民宅建设中,安岳按照经济实用、现代美观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选择切合村情实际的建设图纸。图纸确定后,严格按照规划设计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绝不允许随意变更图纸,降低建设标准;按照“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点,体现人文特色,搞好生态民居建设和农村风貌打造;坚持新建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适度集中,硬化村道连国省干道、硬化组道连村道、入户石板路连组道,户户门前有硬化院坝、庭院四周有绿化,做到“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家家能够喝上清洁自来水,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目前,示范片已新建特色民居1255幢,改扩建1320幢,改水、改厕、改厨525户,配套新建户用沼气池726口,新建垃圾池坑560个,新建垃圾中转站5个,污水处理池10个;硬化、绿化院坝5.1万平方米。
关键词:产业
苍翠葱郁,一片片绿的海洋
2010年4月13日上午,安岳县岳阳镇水观村彩旗飞舞、锣鼓喧天,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安岳2010年中国柠檬之都柠檬花节隆重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赏柠檬花、吃柠檬宴、喝柠檬酒、论柠檬文化。游客在苍翠葱郁、万花飘香的万亩柠檬海洋中尽情玩赏,得到了美的熏陶;农民在游客的游玩中也鼓起了腰包。
安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钟毅强调:“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要全力抓好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该县紧扣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安岳柠檬引爆效应,突出培育发展柠檬、生猪、薯类、蔬菜等产业中的1-2个产业作为“一村一品”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以规模扩张、结构调整、质量提升、品牌注册为目标,强化龙头带动、区域布局、标准生产、产业招商、循环发展,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在示范村构建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柠檬等特色效益农产品生产基地。
该县推行租赁承包、合作社入股、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办法,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繁育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在重点产业、重点村加快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紧密利益联结;通过促进土地依法合理流转,打捆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集成投放示范片等途径,鼓励业主、大户成片规模经营发展种养业;加强产业标准化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完善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提高产品质量,着力打造川渝绿色农产品配送基地,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收益。
同时,该县还加强对农民工技能知识的培训,抓好“牵手农民工”各项惠民行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村商贸流通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思贤乡道台村蔡云高先后出资500万元打造川东归园田居“新桃源”,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景区;岳新乡桃坝村唐彪等人成立金刚洞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柠檬种植基地、生态肉牛养殖园,打造乡村佛教旅游景区;石桥铺镇戏楼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起了柠檬母本园;永顺镇玉康村实行“猪—沼—柠檬”循环发展……
据悉,2010年安岳新农村示范片新定植柠檬1.1万亩,柠檬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柠檬产业覆盖示范片全部村组及农户;新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2100户,出栏生猪实现7.8万头,新发展小家禽畜35万只;柠檬苗下间作蔬菜、花生、大豆等农作物1.5万亩;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余人。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示范片人均增收1123元,增幅19.2%。
关键词:设施
纵横交错,一条条阡陌交通
“现在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地里来收柠檬;粮食种子、化肥农药都可以直接运到院坝里,减省了人工和财力。当初村上组织我们民主讨论通过‘一事一议’筹资投劳修路,大家极力拥护是对的。”正在地里采收柠檬的果农李长明说。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联网公路的确让村民得到了实惠。
今年以来,安岳县围绕新农村示范片产业发展和村落民居建设规划,以6700万元县级财政专项资金及产业发展资金作引导,整合农村道路通畅工程、国家安全饮水项目、农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项目资金925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及民间资金1.76亿元投入到示范片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农村路、水、电、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沼气池、卫生厕、太阳能热水器等配套设施,村级“1+6”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使群众增产增收、生活更加舒适。
如今,安岳新农村示范片新建村道175公里,其中硬化128公里;新建入户小板路92公里,新建砼路面或泥结石碎石路面的田间生产用道115公里,规划建设的旅游大道5公里,形成了入户路、田间生产用道连组道、组道连村道、村道连国省干道的农村交通路网。
同时,安岳围绕产业基地,在山腰配蓄水池,地里建排灌渠,园中建灌溉管网,突出抓好山坪塘、石河堰、小型水库的维修改造,电管站、排灌渠的维修整治,促进产业丰收。今年,安岳新农村示范片新建特色种植园灌溉管网5000亩,新建畜水池362口,维修整治山坪塘48口,新建排灌渠系72千米,维修整治提灌站5处。
安岳实施集村级阵地、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综治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村级“1+6”公共活动中心建设。建成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6个,卫生计生服务中心15个,综治调解中心26个,农民培训中心16个,农家购物中心26个、便民服务中心26个,“1+6”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已具雏形,推进了农村文化、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关键词:风貌
优美整洁,一幅幅如诗画卷
色调统一、规范整洁的农家小院,蜿蜒曲折、若隐若现的林中道路,葱郁苍翠、硕果累累的“黄金果”树,“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红色标语……如斯美景,环境保护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一个村一个保洁工,三五天扫一次也很轻松。”岳阳镇水观村支书吴成全乐呵呵地说。
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得来,安岳县鸳大镇五凤村有一套好方法:2006年4月,组织组成了公民道德协会。协会名誉会长汤义禄说:“大家坐在一起开个坝坝会,谈谈心里话、摆摆龙门阵,对本村有违背公民道德的人和事进行批评教育,对遵守公民道德的人和事,进行公示表扬,上光荣榜。”这样,缺点得到改正和克服,优点得到继承和发扬,好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安岳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建立“公民道德协会”的基础上;还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小手牵大手”,创建文明家庭,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好少年、好邻里,科技文化进村等活动,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学习型乡村、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养成讲卫生、爱整洁的良好习惯,村民们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不断增强。
按照“治脏、治乱、治差、治烂、治暗”的要求,该县加强了对乡镇驻地和道路周边的“三堆”清理和村容村貌整治,彻底杜绝在道路边乱倒垃圾、乱堆柴草等现象。实行乡、镇、村、户联动,把环境治理工作进一步向千家万户延伸,拓宽到每个村庄、每个庭院。乡村建立清扫保洁队伍,修建垃圾池(坑),设置垃圾集中堆放处,增加环卫设施,真正实现乡村净化、美化的目标。制定整治村容村貌具体考核办法,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该县还组织群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村庄主干道、各村口、活动中心和乡镇村所在地等重点区域,突出乡土树种,植大苗、栽大树,建设体现地域特色的园林村庄;同时面上增绿、局部求精,逐步呈现出“村村绿色环绕、户户花草相连”的生态景观型新农村。
“如此美丽的风景、如此舒适的房屋、如此便捷的交通、如此文明的乡风,生活在这里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不羡佛、不羡仙,只想生活在这仙境般的人间。”同行的小付如此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