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号线的开通,近来在成都可是个热门事儿,从03年开始,年年听闻楼梯响,总是不见人下来。仿佛老伊人年年隔楼空唱后庭花,忽而真的菊开一朵,那是很值得蛋定+围观的。
然而,地铁话题炒遍,听来听去就8个字“了无新意,乏善可陈”,一味陈述沿线升值,租金上涨,还有好事者,专门弄房交会地铁概念馆的,真的是围观打酱油了。
对于地铁而言,屁股决定位置,目标决定方向。
当全世界地铁都在赔本,拿ZF补贴公共设施的时候,就香港地铁在盈利,于是几爷子觉得,好,不但自己少花钱,还能赚钱,还能出GDP,就是好,就按香港模式来整。
所谓香港模式,不过就是在中国(香港)特色的土地批租制制度下,拿垄断土地的高收益来补贴地铁成本,以减轻地铁的建设和运营负担。
在香港,虽然垄断供应造成远高于内地的土地价格和商品房价,但毕竟是福利社会,转移支付做得比较好,居屋和公屋体系合计保障了近60%本地居民的居住权,而且这些公共保障住房大多处于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铁站点周围,这种土地溢价补贴地铁系统也获得了本地多数人的认可。
但在咱们这儿,以土地养地铁的思路变味、发酵,反到让盈利目标推到公共服务目标,这种公共交通系统沦落为鲸吞土地横财的大嘴兽。
今日,在某网络举办的关于地铁楼市的研讨会上,小的拿成都地铁规划,总结了“四个不”,到是可以拿来笑笑。
其一:地铁不出门
成都地铁,一号线即将开通,二号线也完工大半;三号四号则是年内年后即将开建,但到现在为止,还没一条地铁线明确提出郊区线路开通的时序,全部是扎堆在5区以内建设,盾构结合部遍布围栏,搞得本就吃紧的成都道路体系几近崩溃。
如果仅仅是解决5区以内,公共交通足以应付,哪里用得着这么多地铁,投这许多银子?
说白了,还不是因为二圈层的地方ZF实行的是省县两级财政,区县税收省上管,不会缴到市上,市上便没了帮郊区建设地铁的动力。
地铁建好了,城市人口郊区化,这不等于花了我的钱,给你增加税收,还吸走我的税源,你当我港督(上海话,意思是傻蛋)啊。
嘿嘿,花大钱修地铁,结果修成阎老西的窄轨路,出不了门,笑哉。
其二:地铁不回家
作为地铁,本应是人流、物流、商流的整合,是城市资源再配置的渠道,应该本着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将城市的主要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产业区,乃至人流密集的长途交通枢纽串联起来,以发挥轨道交通的最大优势。
但是成都地铁的(1号线)的规划思路则是,从商业区到商业区,从CBD到CBD,从行政区到行政区,而附近最近的居住板块大源组团,距地铁站最近的社区步行时间也近15分钟。几乎达到地铁直接辐射的极限。
这导致城市人口不得不从家里换乘其他交通工具才能使用地铁,加上现有地铁站点普遍缺乏大型集中停车场,使自驾类客源只能选择放弃乘用地铁,地铁对减轻城市交通压力的贡献相当有限。
当然,这样的规划也不是没有好处,沿路商业物业多,地铁带来的升值收益就大,商业区的商业租金高,地铁商业区的商业租金就更高,地铁公司沿线商业物业存量巨大——这叫以商养铁。
有钱,我管你方便不方便。 http://static.tianya.cn/js/bbs/image/jb.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