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援建青川县纪实:青山遮不住 普惠民生情
( 2010-09-16 07:35:33 )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实施“3311”工程,解决了24.6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援建了49所学校、37所医院、7所福利院、193条道路
扶持了100多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项目,帮助打造两个工业园区
金秋时节,走进青川,处处看见疮痍大地换了新装,受灾群众露出笑颜:1300多米的高山上,石坝乡赵春秀笑着说已经“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结束了背水喝的历史;在最偏远的马公乡,25名孩子走进了很好的“微型”学校,不再翻越大山到他乡借读……
青川县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的“三川”之一。援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援建从何着手?“我们援建干部始终牢记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民生优先的要求,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真正体现普惠民生。”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说。
全面实施民生工程变“恢复”为“升级”
石坝乡大部分村民原来一直靠背篓背水喝,地震后,村民用水问题更加严重。
谈月明等援建领导深入36个乡镇调研后得知,青川许多村民都存在饮水难,于是决定投入3亿元实施“3311”工程。两年来,有效解决了24.6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为恢复青川的交通,浙江安排15.89亿元修建、改造、新建公路桥梁。特别是关系到老百姓出行的通乡道路就达269公里,通村路709公里,新建各类漫水桥和便民小桥就有92座。
“8·19”暴雨洪灾中,关庄镇5个小时内降雨277.5mm,洪流被坚固的防洪堤挡在了堤外。“要不是浙江援建者帮我们修好了防洪堤,这回洪灾我们肯定惨了!”关庄镇镇长田茂杰深有感触。两年中,浙江援建了35条、28公里的防洪堤,新增可建设用地217公顷。
“着力民生为本,全面实施民生工程。”浙江援建指挥部综合处处长顾承甫介绍说,“浙江省投入6亿元,帮助6万多农户完成农房重建;援建了城镇居民永久住房36万平方米4273套;援建了49所学校、37所医院、7所福利院、193条道路(总长1100公里)、158座桥梁、35条防洪堤。”
“浙江的对口援建不是简单重建,是变‘恢复’为‘升级’,将青川发展推进了几十年。”青川县县长陈正永说。
及时启动智力援建变“帮扶”为“激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浙江省及时启动智力援建工程,努力提高灾区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变“帮扶”为“激活”。
今年3月14日,“甬川携手·智力倍增”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宁波举行。青川县的60名农村基层干部、种(养)殖专业大户参加了首轮致富培训。第三期培训班学员、青川县委办副主任王剑波说:“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学到了很多浙江创新创业的好机制、好做法,受益匪浅。”
“智力援建是我省援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浙江省援建指挥部规划项目组长马德富介绍,两年多来,他们制定并实施了10项人力、智力对口支援计划,先后派出40多批3500多人次;全面实施“十百千万智力支援工程”,组织开展干部、技术人员等各类培训50余批,培训2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浙江-青川劳动信息平台,帮助12000多人实现就业。另有4600多人次青川本地劳动力在浙江工地参建。
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
在瓦砾乡,养猪场老板潘怡见告诉记者:“我新建的33亩养猪场共投资600多万元,宁波援建指挥部无偿投入了200万元。投产后将成为广元市最大的养猪场,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
援建有日,发展无期。在大量“输血”的同时,如何培养山区人民的“造血”功能?这成为浙江各援建单位探索的课题。
“根据青川县的特点,援建指挥部与青川共同制定了‘一乡一业’农村特色产业援建项目的发展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浙江援建指挥部产业发展组组长、青川县副县长唐巨山说。
两年中,浙江投资数亿元资金,大力扶持100多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5万余亩。
“浙江省还帮助青川打造了两个工业园,其中在广元的飞地——川浙产业合作园已有18家企业落户,总投资超过31.3亿元;浙商产业园(青川竹园黄沙坝)已落户企业6家,总投资5亿元。”唐巨山欣慰地说。
侯静 本报记者 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