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挽歌诗》有感
南山种豆翁 2008.10.8
近日清理书橱,偶然从一册旧书中掉落出几张早年摘录陶渊明《挽歌诗》的卡片来。时隔二十多年,重读当年摘抄的诗句,不由得令人感慨万千。
陶渊明和苏东坡是我一生最喜爱最敬佩的两位古代诗人。若单从对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影响来看,在某种情况下,陶渊明还在苏东坡之上。自已最欣赏敬佩陶渊明的原因,是在古代文人中在对待生死问题上,我认为陶渊明是最为率真,豁达的。
首先在对待生的问题上,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人生在世,能学而优仕搏取一官半职的功名,可以说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岂只是古代,现代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是陶渊明却与人不同。虽说他一生为了生计断断续续也出去当过几次官,如州祭酒,参军等,时间都不长。最后一次,他官至彭译县令,但也仅仅做了八十天,就自免其职,从此归隐。[据萧统《陶渊明传》说:(他)“会郡遣邮督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去职,赋《归去来》” ]。作为一县之长,应该说还是比较荣耀的了,但他先生不愿为接待上级时卑躬屈节,也就是说穿西装打领带笑面相迎,便挂冠而去。这一举动是何等的率性和潇洒。记得在早年十多岁时,自已读《古文观止》,虽说当时连字都认不全,但自已就非常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一是因为当时可读的书就少;二是文章文辞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三是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思想观点和行为,很为当时身处农村底层的我所欣赏。你看人家陶渊明那么有学问,且已官居一县之长,为一区区接待应酬不合心意,便决然挂冠而去回家当农民种田。我等小小农夫之子在家种田又有何不甘呢?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已有机会读了他更多的作品,尤其是读了他的《归园田居.五首》后,对他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敬重。
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从古至今看得开,勘得破的人也不少。但如陶渊明者不多。陶渊明在生前便写下了《自祭文》一篇,《挽歌诗》三首。尤其是《挽歌诗》三首写得非常好,使人看了受益不少,对人生,对生死又有不同于以前的认识和看法。说得直白点,看了他的《挽歌诗》于我来说,对死亡似乎以不如过去那么恐惧了!
《挽歌诗》全诗如下:
[一].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二].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三首自挽诗,是陶渊明在大病之中,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诗中充分体现了诗人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人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再无知觉,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接着诗人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因与自已有割不断的感情因而十分悲伤。但是人只要一断了气,一切便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就大可不必计较的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诗人本性。只是遗憾自已生前由于家里太穷,想喝酒而不能常得到满足。
第二首诗意由入殓写到受奠。诗人设想自已死后,虽然祭案盈前,亲友痛哭哀啼,但自已已是欲说无言,欲视无光了。从此以后,自已就要埋在荒郊野外,要想再回家,也是决无可能的了。
第三首写得最好。此首通篇写自已死后出殡下葬的全过程。而一篇最精彩处,又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你看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死者棺入穴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而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哼着歌儿各自回家去了。陶渊明真是看透了人情世俗,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描写了出来。想一想确实也是如此,人死了没有什么可悲伤的,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为尘埃,如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
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这一点确实是非常人能够做得到的。今天自已以年近不惑,重读二十多年前自已抄录的陶诗,应该说比之当时又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和感受.我认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一个人多读些陶诗,心灵中自会比别人增添一些恬净,少些浮躁;同时自已也会比别人少些烦恼和痛苦。特别是读读陶渊明的《挽歌诗》,你就会对人生,对生死有了不同干以往的感觉和看法,说白了你对死亡也就不会再感到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