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在陕西宝鸡!
凤县历史悠久,古称“凤州”。县城距宝鸡市区102公里。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5万亩;辖10镇2乡150个行政村,653个村民小组,9.89万人口。
凤县北倚秦岭山脊,南接紫柏山,最高处透马驹峰海拔2738米,最低处温江寺一带海拔905米,县城所在地双石铺镇海拔960米。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小气候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降雨集中,年平均气温摄氏11.5度,年平均降雨量613.2毫米,无霜期188天。适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境内有较大河流9条,以夫子岭为界分属嘉陵江流域和汉江流域、河流沟道纵横,水流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13.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6.8万千瓦。
凤县地处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上,冬无严寒,夏无酷热,雨量适中,资源丰富。有乔木、灌木360余种,林地面积167917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近1318万立米,全县森林覆盖率65.3%。有野生中草药410余种,既有麝香、牛黄、熊胆等珍稀动物药材,又有党参、黄鹤、山鹰、鹭鸶、雉等禽兽20余种。除野生资源外,凤椒、凤党、苹果、甜椒等是凤县名优物产。凤椒又名“大红袍”,粒大、麻味悠长、清香浓郁,素有“香飘十里”之美誉,现年产量200万公斤。
凤县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地质勘探已发现铅、锌、铜、铁、锑、金等金属和煤、石灰岩、硅石、纳长石、白云石、橄榄石等非金属矿藏100多种。其中铅锌矿贮量350万吨,约占全省的80%,是全国四大基地之一;黄金已探明贮量40吨,远景储量百吨以上;水泥石灰石7.79亿吨,磷灰石11亿吨,透灰石3.5亿吨,石墨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凤县扼川陕、秦陇要冲,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宝成铁路穿境而过,县内铁路总长90公里,设有七个火车站,316国道、212省道以及眉凤公路等国道、省道与地方道路相会其中,四通八达。全县12个乡镇村村通电、通公路,电视、移动通讯覆盖率分别达到95%,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高,互联网全面开通并与全省、全国联网。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开放促开发战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先后投入资金5.8亿元用于路桥、水电、通讯和县城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和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硬环境。同时,积极开展投资环境整治工作,出台了《凤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的暂行办法》,全面清理了规范性文件,规范行政审批和收费,设立了政务大厅,积极推行“一厅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认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斗争,投资环境日趋完善。
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04亿元(含铁路运输部分2.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5%。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增量最大的一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达1.2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72万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43.9%和25.15%,实现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今后五年,凤县将立足县情实际和自身优势,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矿业富县、药椒大县、畜牧强县、生态名县“四县”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三产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四化”进程,努力实现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宏伟目标。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2亿元,年均递增13%(其中:第一产业达到0.472亿元,年均递增5%;第二产业2.988亿元,年均递增15%;第三产业1.06亿元,年均递增10%);地方财政收入3578万元,同口径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年均递增10%。全县社会力、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经济总体水平跨入全市先进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