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1953年前的十年间,百花潭的百米河道,波绿水深。在遇仙桥的水流汇合处,水中不断的翻涌漩涡,船行河中心要随水流改变方向,令初次坐船者心惊胆战。登上南岸码头之上,这里树木、竹林高大茂密,地域广阔,原是锦官驿的旧址。学童们来到草地,任其滚爬游戏、栽跟斗、捉迷藏。河岸边新新旧旧的挖有一些半圆形的小土灶,平时一些学校常组织野餐活动,除油盐柴米酱醋自带,潭边之水任其使用于淘米洗菜,生火的、煮饭的、炒菜的,如同蚂蚁般忙得团团转。饭的生熟,菜的咸淡在笑谈中一扫而光,吃得兴高采烈,令人终生难以忘怀。到了1953年秋,锦官城旧址改造成为成都市第二代动物园对外开放。百花潭河上架起一座浮桥,四条木船分别用钢绳固定在两岸,木板呈斜梯形放于船上成桥,人行桥上晃晃悠悠十分好玩。后来参观者增多,浮桥上有了穿白制服的警察维持秩序,当时称为水上警察。青羊宫前的百花大桥建成后,浮桥才始行拆去。当时的动物园虽标有园名,人们却习惯叫百花潭,每新到一种动物见报后,这里都要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到下午,青羊宫街上的各饭馆买不到吃的,园内小吃更是抢购一空。文革期间,游人急剧减少和冷落,至文革结束后动物园迁到了市区北郊,百花潭被人们响亮的叫了二十余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