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07|评论: 0

许龙 唐文栋/文 临邛古城“坝子”变迁初考(原载《新邛崃》秋季版)

[复制链接]

      邛崃有“五坝”,分别是铁屎坝、花园坝、善恶坝、沿贤坝、校场坝。“坝”,邛崃人俗称“坝子”,泛指一片平地或平原。都知道城内土地抢手,那么,临邛古城城池内为什么会出现五个大坝子呢?请听笔者一一道来。
            校场坝
      较场,旧时操练或比武的场地。
      临邛古城计有两处较场,西较场与南较场。本文只叙述西较场,盖因南较场在邛州文庙后,太小,操练、比武皆不合适,多用于仪仗、表演等。
      较场坝位于今天庆街中段,向西至七星街口,再转向北的这一大片田地,因古有清军在此较场上练兵而得名,系临邛古城中最小的坝子。
      曾听老师李再发先生讲,古代这里曾设邛州演武场,邛州城和大邑、蒲江县以及眉山的驻防军(操统)经常在此操练;重大节日或上级考察检阅时,军人们还全副武装演武给上官和市民观看。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抗战时,眉州远征军(抗日组织)在此集会,并存有照片。远征军出发时,欢送场面人山人海,成为邛州志士仁人的抗战烽火胜景。
      据康熙《直隶邛州志》载:“演武场在州之西,久毁。康熙三十一年,知州戚廷裔重建,因逼近西河,被水冲决,今改建城内西南隅。”从这段文字可知,较场(演武场)原在州城之西(据考为小地名小西天东侧),始建年代不详,先前毁后曾在康熙年间重建,后又被西河涨水冲决,而后在城西南隅改建。
      又据民国《邛崃县志》载,清初邛州设守备时,“城西门内有较场坝,有演武厅,左右有营房。西门外有箭道子,骑步射皆于此操练。后来守备回成都,留千总驻防,一切营建概行荒废。”明确指出了清初城内校场规模庞大,演武厅、营房皆有,城外还有军人操练跑马射箭的“箭道子”;后守备回成都后(具体时间不详),只留千总管军,较场的重要性降低,方才“概行荒废”。之后显赫一时的西较场成了真正的“坝子”,空留几间老旧房屋存在,度过了上百年的沧桑岁月。
      据考,1950年后翰林孙其正的“孙花园”被国营邛崃茶厂所征用,此时天庆街才延展至此。如若通往较场坝,也就是一条小路而已,后因有团部迁此路西段,逐渐向西拓展,遂有居民迁入。
      1972年,时称“五七二中”的邛崃二中,因与位于南岳寺的“邛崃民中校”合并,便向南拓展,占校场坝一大部,修了大操场、大渔塘以及南北两大排建筑,计十八间左右的教室与图书室。
      后邛崃中药材公司仓库、机械公司宿舍等陆续修建在今校场坝街上,加之居民自建房,该坝遂成了城市居民住地。
      2002年前后,随着邛崃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原部队营房迁到新南桥处,校场街东侧陆续开发成天晴美地小区、天庆小区、鸿宇宜家名苑,校场街两侧的住宅和商铺才从西街口修到天庆街口,成为邛崃城市中心较为繁华的街区之一。
            铁屎坝
      今天庆街西段与谢巷子南段一带,旧时为菜圃,菜农耕地和收菜蔬时,经常有人于地里挖出黑色炉渣,人称“铁屎”,因其地宽阔,当地人称这大片土地为“铁屎坝” (时顺临邛古城墙向南至南门空地皆称铁屎坝)。相传此地为西汉临邛首富卓王孙冶铁的一处冶炼工场,“铁屎”系卓氏冶铁时产生的炉渣遗存。
      此坝原有唐代天庆寺与明代龙王庙,民国时期即改为蜀才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即称西小。1950年后,为准备解放西藏,后勤部直属汽车16、17、18、20团等部先后驻防于此(较场坝、铁屎坝),部队占用西小东南侧(2000年左右归还地方)。
      随着城市不断扩大,铁屎坝及周边的菜地上陆续建起了民居,尤以西街的谢巷子最为典型。原本此巷向南延升不长,便能见到此坝,后有居民不断迁入,此巷与多巷道纵横连接,遥接后来贯通后的天庆街。
      此坝20世纪50年代初,由最早的东安公社代管,到小双江公社管,再到1965年交给城关镇管,如今属文君街道管辖区,今称铁花社区(含铁花巷)。20世纪50年代末,在此坝最西端建“邛崃酱品厂”。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此坝逐渐萎缩,至20世纪80年代,有邛崃教委(含教培中心与宿舍)建址原西小,城建拆迁修建的安置区、市国土局、市司法局宿舍等单位也迁来,此处变成居住地。
      今花园巷向西、天庆中段开始整体向南皆为上述之地同属铁屎坝。此坝为临邛古城内“五坝”之首。其历史文化,由卓家冶铁演化而来,临邛古城与之互为依托可见一斑。其巷名和社区名若称“铁屎坝”,自然不雅,后改“铁矢坝”。1950年后改为铁花大队(属东安公社十二大队),1955年将花园村并给铁花村,后再将荷花、花园与沿贤(坝)村再次并给铁花村。1969年后更名为城关镇菜蔬二农场,后并给城关镇(临邛镇)。1991年扩天庆街至原围城路,可通黄坝村。2001年底借部队迁走,再次拓宽,建小区。
      此坝至民国时期鲜少有人居住,除周陈二家四进院老屋仍存外,新中国成立后皆是单位与个人零星占去,比如电影院宿舍、帽子厂、城关镇宿舍。
      2012年后因西小、示范幼儿园放学拥堵,才打通七星街,正好将此坝一分为二,此街得名“七星”,取自“七星灌顶”,寓意吉祥如意。
      笔者记忆中约1995年后定下来叫铁花巷(南北向)。2002年背街小巷打造,先打造的是幸福巷,后任主事者皆接过接力棒,并逐渐在古城中反复打造古城中的诸巷,铁花巷更因其厚重的“秦汉遗风”被打造成网红街巷。今人称此巷为“文脉坊”的后花园,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使这里成为临邛古城如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街区。今铁花巷南端尚存一小块菜地,当地人皆称此处为铁屎坝保留下来的唯一菜地,希望做好保护工作。
            花园坝
        花园坝位于花园巷及其以东老临邛茶厂一带,即今“翰林雅居”商品房住宅小区及其附近民房及小巷所在地,仅比较场坝略大。
      据笔者考证,这一带曾有过明吏部文选司主簿(又称主事)杨伸的花园,时人称“天官府”,可惜今已不存,遗址在今翰林雅居小区和小区后面的老虎凼(又称老虎圈,临邛古城中池)一带。老虎凼及其附近现已打造成了文脉坊温德姆酒店。据清嘉庆《直隶邛州志》云:“由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前池(今瓮亭公园红荷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庙前泮池……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杨伸在京任职时忠于朝廷,尽职尽责。五十岁时,因继父杨守敬病疴体弱,为报答其养育之恩,辞官返乡,照顾老人。明末清初,天官府毁于战火,杨伸到邛州西南山区的寨沟避难,不知所终。为纪念杨伸及其叔父,后人在南街上建“父子天官”牌坊,为当时临邛古城及文脉巷的标志性建筑。
      清光绪甲戌年(公元1874年),邛州翰林孙其正“庶常散馆改官,选授贵州修文县知县”,府第本不在此,原在今同心巷,府成后迁居于此,在原杨伸老屋基上建成孙翰林府,府之东隅亦建有后花园,人称孙花园,反而忘了其府名。
      笔者记忆中,20世纪70年代的花园坝一带,除了少数房屋外,大部分地方仍是菜地,常保留着“坝子”的原貌。虽开始有住户,尚未形成气候。此巷原有小田坎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有工行宿舍、煤建公司宿舍、县委宿舍、城关镇宿舍在此修建,至1992年在原铁花村的田坎边上大致成型,虽全长556米,然巷成无名。1996年后在此建“花园小区”,小区开发相当成功,一时风云聚会,人文荟萃,小区借用老地名,小巷也沿用老地名至今。
            善恶坝
      旧时,西至西城门,东至城隍庙以西的一大片土地,皆呼善恶坝。因此地原为明建城隍庙前的大坝子,又近清建城隍庙,故名。当然这也是临邛古城从明清时期渐渐从西北向东南方移动的最好例证。
      得名源由,皆因明清城隍庙中皆有长约三米、高约90公分的大匾,上书“善恶昭彰”四字。明匾为谁所书,不可考。清匾为州守杨潮观所题。杨州官还在城隍庙大门题写匾文,内容为“永保民”。
      后来善恶坝变成了常乐坝,笔者曾听住在原书院街的张平轼先生讲,“善恶坝”虽是官方定调,但后来被人呼为“常乐”坝,是想有别于明清城隍庙前大坝。另外,民俗多好讨喜,这应是去“善恶”用“常乐”的主要动因。
      善恶坝本不大,又抵近临邛古城西北侧转角炮台,邛崃俚语“你娃脸皮比城墙加倒拐还厚”,正是出自该处。善恶坝较小,老书院街向北,因鹤山书院在此,记忆中原鹤山书院墙边,两三人都抱不过来的金丝楠木树成片。
      谁先占此土地的呢?当然是20世纪的1958年后,宜宾造纸厂在炮台下设邛崃竹片厂(大窖)的转运场。此时除今人熟知的高家大院外,居民不多。后逐渐有统计局宿舍、真棉厂、城西造纸厂宿舍等在此建房。邛崃一中于1983年,也从原城关粮站的运粮马路往西占了善恶坝的一块地,建成学校的四百米大操场,今为文昌中学操场,将邛崃一中原本两块毫不关联的校区(前为张家祠堂、考棚和鹤山祠校区)与鹤山书院(后改教师宿舍)一下子打通了。过去两处校区仅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勾连。
            沿贤坝
      沿贤坝为城区“五坝”中最为低调的坝子,原是文庙大门外月月塘周边的一片田地,东起矮子井向南转到兴贤街最南端的观音阁,南至小南门,皆称沿贤坝。
      清末,大全烧坊开始从矮子井发力,向南、向东建三根烟囱,酒窖十八个,在余祠堂巷东内八棵大楠树前大书“售大全生料曲酒”广告。1950年年初,邛崃县国营酒厂成立,也不断从东向南延展,占沿贤坝。县物资公司在今财政局处设仓库占沿贤坝,又去原阀门厂后设金属仓库。
      其他田地,都被兴贤街居民不断向东拓宽所占。唯天庆街下段的余祠堂于20世纪50年代初,建粮食市场,向东拓。后此地被支援三线建设的辽宁车队占有,更向东拓。待此车队一走,此地归属县车队,家属院一修,抵近东城垣,沿贤坝便被自然隔成南北两个坝子,加之文庙街与兴贤街交汇处的孙巷子也有住户迁来,再近城垣,此坝被隔离。
      今主要描述文庙、观音阁南这片土地的变迁。此坝得名皆因坝成弧形,又正好围绕着“兴贤街”。此坝较为冷清,第一次走入邛崃人视线应是1958年,省农机局有罗马尼亚手扶拖拉机来邛,巧遇古城三六九赶场,两三万古城人把沿贤坝围得水泄不通,全城人第一盘开“农业机械化的洋荤”。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沼气,是对燃气短缺的一种补充,县沼气办便草创于沿贤坝的小路上。后县百货公司先在此小路口(今小南街口西侧建一仓库),20世纪的1969年玉溪河引水工程正式开工,在县城中设三处仓库:一处南门口(仓库加后勤部),二是要百货公司腾出最好的西街仓库,三是在此路口东侧圈建一大型仓库(今花楸茶业),堆放水泥建材等物资。
      1973年5月,填月月塘建灯光球场。县体委又顺道在球场东侧与南侧建宿舍、食堂与一个排球场。不久林场也选在此路中段西侧建转运站,慢慢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命名的陵园路(时邛崃烈士陵园在此路城墙外,故得名),后又有民政局宿舍、县水电局迁来此路,后烈士陵园迁走。20世纪80年代后,又有林业局宿舍、林场办公楼、南宁花园、卫生局宿舍、游泳池、文化局等单位个人陆续在此建房形成今之小南巷、文庙巷、月塘巷。
      据1988年4月任县建委主任的李泽阳回忆,当时邛崃建委就制定了古城保护规划,提出两横两纵“临邛古城”的开发与保护,得到了成都市建委批复,其中将文庙街向东拓展,新建成了东星大道就是规划的一部分,果真,待1995年拆除延展原观音阁,接通围城与东星大道行成照应,临邛古城第一次向东向南开始拓展,原沿贤坝的这方田地的变化就清晰多了。
            北坛坝
      临邛古城外,坝多,但与古城真正互动,且被视为古城一坝的就是这个“北坛坝”。
      古之北坛坝,位于古邛州北城门外,因北门外曾设北坛,此处的坝子故称北坛坝。邛崃旧志云:“厉坛在北门外,谓之北坛。年凡三祭:三月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皆迎城隍神像于坛上以主其祭……祭不入祀典之众神,又怜悯孤魂野鬼。”从中得知,邛崃的北坛与外地的北坛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位置都在城市北面,不同的是外地北坛多涉兵事,而邛崃北坛多涉民生。原因是中原城市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比如辽、金、蒙古、满等;而临邛古城的威胁大多来自西南方向。所以,邛崃北坛的作用也改变了。
      北坛坝原为明清乃至民国临邛古城中城隍庙的城隍神、鸡脚神等出巡游街的必经之地。行至民国时期,川西著名中医王进尧在此行医设馆,是北坛坝一景。
      临邛古城北门外叫拱辰桥,桥外右两边是三角形状的竹林与菜地。1950年后,厉坛改北坛小学,约文革时期撤除。1958年食品公司屠宰场从农民市场迁来,此场约停于2000年后。记得1970年后,小朋友们经常顺护城河从东门渔桥向北抓鱼,可在拱辰桥处上坎。
      沿此路向北行驶1里,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形成牲畜市场,最红火为改革开放后,该市场逢三六九赶场天,买卖牲畜的基本要忙到下午1点半才收场。
      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是饮食服务公司设在此处的“北街食堂”分堂“北坛食堂”,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此馆子生意异常红火,逢临邛古城三六九赶场,食堂因质优价廉特别被来自于桑园、君平、茶园、王泗营的农民认可。当然,北坛路上两边的各色商铺生意也因之红火兴隆。
      今北坛坝已被邛崃古城北门至凤求凰湿地公园间的城市街道取代,临街店铺高楼大厦比比皆是。
            “五坝”之思索
      临邛古城作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令人费解的是,直至20世纪中期,城内为什么仍保留着五大片坝子?除了较场坝外,其他坝子上大多是有千年历史的开阔菜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访了十几位老居民和老菜农,他们对“五坝”耳熟能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笔者反复探讨,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主要看法,供读者参考。
      一是临邛历来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从军事防御的视角来看,“五坝”应该有“战时自保”的功能。中国古代城池大多遵循“耕战结合”理念而建,尤其是地处战略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的临邛古城,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战乱,城内预留大片农田(除校场坝)应该是为了保障敌人围城时供守军补给和市民生活物资短缺而为之。这和成都古时曾有“皇城坝”等农田空间,明代南京城内保留着“军屯田”一样,是古代“深挖洞、广积粮”防御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是从传统营城理念上讲,中国古代城市讲究“天人合一”,城内预留农田菜地是“城市田园”理念的实践。这和苏州古城内的“留园”原为菜圃,有着相同的理念。邛城“坝子”和穿城而过的文脉堰水及“三池”“三井”,共同起着调节城市微气候,涵养水源,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直到上世纪末这些坝子仍然土壤肥沃、水系完整,不愧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肺”,这也是邛崃城比周边城市更显生态的原因。
      虽然“五坝”的原始面貌已物换星移,但良田广袤换以广厦万千,都是安身立命之所。“五坝”润物养民的独特气质仍有迹可查,耐人寻味。



        
20251128161508front2_0_7417959_FoONM_g1HsBncGxyRXAWPeJ0GRsJ.jpg
20251128161508front2_0_7417959_FrKPGaWXnK4RvgGo9-nSfZrGMGOj.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