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37|评论: 0

陆游《重龙山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7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中寻幽:在一座古城的“三古”密码里,读懂川南的文化原乡
u=120894545,2678018852&fm=3012&app=3012&autime=1764036544&size=b200,200
弦外萧瑟声
2025-09-28 16:02福建

关注





AI导读



资中古城,一座用“古山、古寺、古城”编织的文化基因网,既是孔子“泣血”的历史注脚,也是蜀地“文运”的千年见证。从苌弘化碧的忠烈传说到状元街的文脉传承,从重龙山的摩崖石刻到球溪河的码头记忆,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守根护魂”的生动实践。内容由AI智能生成 like.6b1ef020.png 有用 degrade.52f34d7b.png




从成都驱车向南120公里,沱江支流球溪河蜿蜒而过,资中古城便在丘陵与平坝的交错处舒展——这里是“苌弘故里”,是“状元之乡”,更是“川南文化的活态标本”。若问“资中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答案不在“网红打卡”的喧嚣里,而在它用“古山、古寺、古城”共同编织的“文化基因网”中:这座城,是孔子“泣血”的历史注脚,是蜀地“文运”的千年见证,更是中国人“守根护魂”的生动实践。
cf1b9d16fdfaaf5152a2fc0f93ea1cfef11f7a0f.jpeg@f_auto

一、历史纵深:从“苌弘化碧”到“状元故里”的文化溯源

资中的“好玩”,始于历史的“厚重得化不开”。


1. 苌弘化碧:一座城与一位先哲的精神共生

资中古称“资州”,自西汉置县,已有2000余年历史。其最动人的文化记忆,与春秋时期孔子“泣血”的典故紧密相连。


《孔子家语》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闻苌弘(周王室大夫)“博学多才,通天文地理”,特往拜访。苌弘以“碧血丹心”相赠,后苌弘被诬陷而死,其血三年不腐,化为碧玉。资中人感其忠烈,在城南建“苌弘祠”,又在重龙山凿“苌弘洞”(今名“来鹤亭”),将这段“士之精神”刻进山骨。


如今,重龙山的“苌弘石”仍在:一块青灰色岩石,表面天然形成“血滴”状纹路,当地人说:“这是苌弘的丹心,从未冷却。”孔子“问礼”的足迹虽不可寻,但“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早已融入资中人的血脉——从宋代“一门三进士”的骆氏家族,到清末“四川状元”骆成骧,资中人对“读书报国”的执着,正是对先哲最好的致敬。


2. 状元之乡:文脉传承的“活态图谱”

资中素有“状元故里”美誉,自唐宋至明清,共出进士218人、状元2人(骆成骧、赵逵)。这种“文运昌盛”,在古城格局中处处可见:


  • 文庙与武庙的“文武并重”:资中文庙始建于北宋,现存大成殿、棂星门,殿内孔子像端坐,两侧“四配十二哲”塑像肃穆;武庙供奉关羽,与文庙隔街相望。这种“崇文尚武”的布局,暗含资中人“以文立心,以武立命”的处世哲学。

  • 状元街的“荣耀印记”:古城东侧的“状元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老宅门楣多挂“状元第”“进士第”匾额。骆成骧故居内,仍保留着他中状元时的“捷报”复印件,泛黄的纸页上,“骆成骧”三字力透纸背。讲解员说:“骆状元不仅文章好,还创办了资州中学,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了资中的家训。”



资中的“好玩”,不在“打卡”,而在“触摸”——触摸文庙的砖雕,触摸状元街的匾额,触摸那些刻在建筑里的“读书种子”。


4e4a20a4462309f7859918e86db084e3d5cad6a0.jpeg@f_auto

二、山水人文:重龙山的“三绝”与自然的“诗意对话”

资中的自然之美,藏在重龙山的“三绝”里。


1. 摩崖石刻:石头上的“千年诗笺”

重龙山被誉为“川中第一山”,其半山腰的“摩崖石刻群”是资中的“艺术宝库”。这里现存自唐至清的题刻100余处,内容涵盖诗词、佛经、记事,最负盛名的是陆游的《重龙山记》:


“重龙山,在资州城南二里,有石如龙,首昂尾伏……予来资,登是山,慨然想见古人文物之盛。”


陆游任四川制置使时途经资中,被重龙山的气势震撼,挥毫写下这篇游记。石刻旁的“来鹤亭”,传为苌弘化碧后,有仙鹤衔芝草来此凭吊,故得名。亭柱对联“鹤去亭空千载月,山空水寂一川云”,道尽历史的苍茫与自然的永恒。


2. 永庆寺:禅意里的“市井烟火”

重龙山脚的永庆寺,始建于唐,是川南著名的“禅林古刹”。与其他深山古寺不同,永庆寺“接地气”:山门正对古城街,寺内和尚常与茶客闲聊,斋堂飘出豆花饭的香气。


寺内最奇的是“千年黄葛树”:树龄1200余年,树冠如伞,覆盖半亩多地。树根盘石而生,形成“石抱树”的奇观。老和尚说:“这树是寺里的‘镇寺宝’——当年建寺时,它在;现在我们在,它还在。人和树,都是时间的证人。”


3. 球溪河:流动的“乡愁密码”

球溪河穿城而过,是资中的“母亲河”。河畔的“码头文化”虽已式微,但“船工号子”仍在传唱:“球溪河水弯又长,挑担盐巴下重庆……”河边的“老茶馆”里,70岁的张大爷摇着蒲扇,讲起当年“纤夫拉船”的往事:“那时候,号子一喊,两岸呼应,船就往前挪。现在河清了,船少了,但号子还在——那是我们的根。”


球溪河的“好玩”,不在“风景”,而在“记忆”——记忆里的船工号子,记忆里的码头烟火,记忆里资中人与水共生的日子。


42a98226cffc1e17ac578cea542e7e13718de94b.jpeg@f_auto

三、活态传承:资中古城的“当代重生”

今天的资中古城,不是“博物馆”,是“活着的社区”。


1. “修旧如旧”的古城保护

资中古城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棋盘式”格局,9条主街、24条小巷纵横交错。近年来,当地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 大东街的青石板路,只修补破损处,保留原有的车辙印;

  • 正东街的老商铺,门板、招牌仍用传统工艺制作,木雕、砖雕“修旧如旧”;

  • 古城内的“资中非遗馆”,展示中型杖头木偶戏、资中叶脉画等非遗,游客可动手体验“木偶操纵”“叶脉拓印”。



一位参与古城修复的工匠说:“我们不是‘修房子’,是‘修记忆’——让老房子继续住人,让老手艺继续传人。”


2. “非遗+”的文旅融合

资中用“非遗”激活古城活力:


  • 木偶戏的“新舞台”:中型杖头木偶戏是国家级非遗,剧团在古城“戏楼”定期演出《穆桂英挂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演员一边操纵木偶,一边唱川剧高腔,观众看得入神。年轻演员小琳说:“以前觉得木偶戏‘老’,现在发现,只要故事好、表演真,年轻人也爱看。”

  • 叶脉画的“文创路”:资中叶脉画以本地桉树叶为原料,经煮、刮、磨制成“叶脉纸”,再绘制山水、人物。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开发了“叶脉书签”“叶脉画框”,销往全国。“一片叶子,能画出千年文化——这就是非遗的魅力。”



3. “烟火气”的日常坚守

古城最动人的,是“活着的生活”:


  • 清晨,大东街的“资中兔面”馆飘出麻辣香气,老板娘熟练地扯面、浇汤,老顾客端着碗蹲在门槛上吃;

  • 午后,正东街的“老茶铺”里,茶客们摆龙门阵,话题从“昨天的球溪河涨水”到“孙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 黄昏,古城墙下的“广场舞”准时开场,阿姨们踩着音乐节拍,脸上挂着笑。



这些“日常”,才是资中最珍贵的“景点”——它们证明,古城不是“标本”,是“生活”。


8601a18b87d6277f3e0bd79b36869720e824fc43.jpeg@f_auto

结语:资中,是川南的文化原乡

从苌弘祠的“碧血丹心”到状元街的“文运昌盛”,从重龙山的“摩崖石刻”到古城墙下的“烟火日常”,资中的“好玩”,不在“有多少风景”,而在它用“三古”密码写就的“文化史诗”:


  • 它是历史的“活页”,记录着先哲的智慧、文人的风骨;

  • 它是自然的“诗笺”,镌刻着山水与人文的对话;

  • 它是生活的“剧场”,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离开资中时,球溪河的晚风掀起衣角,古城墙的砖缝里钻出几株野花。这些细微的触感会提醒:资中从未远离,它只是换了种方式,活在每一块古砖的纹路里,活在每一碗兔面的香气里,活在每个“守根护魂”的资中人心中。


这,就是资中最深刻的魅力:它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本“写给文化的启示录”——翻开它,就能看见历史的厚重,看见传统的生命力,看见中国人“守得住根,活得出彩”的精神密码。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