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10|评论: 1

[转帖] 不具备条件!地铁建设,又收紧了

[复制链接]
lkq

发表于 2025-11-20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铁大扩张,转向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lkq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0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01

  这些城市,新一轮地铁规划“搁浅”。

  近日,宁波官方表示,轨道交通客流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暂不具备报批第四期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条件。

 

  无独有偶,今年初,针对“地铁二期何时开建”的咨询,洛阳官方表示:目前客流强度未达标准,暂不具备申报条件。

  宁波、洛阳地铁扩容受阻,涉及的均是“客流强度”。

  这是地铁建设的硬指标之一,也是决定地铁经济社会效益的关键。

  根据规定,拟建地铁线路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

  换言之,一条30公里的地铁,每天客流至少要在20万人次以上。

  然而,根据交通部数据,在已开通地铁的40多座城市中,总体客流强度达标的仅有1/3。

  客流强度超过1万人次/公里日的只有8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长沙、西安、哈尔滨、兰州。

   641

  作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宁波地铁建设曾一路领跑。

  目前地铁运营里程达261公里,超过长沙、合肥、济南等省会,但年日均客流只有110万人次,客流强度仅为0.45,远低于最低标准。

  洛阳是上一轮地铁扩张的幸运儿,在2018年“52号文”出台之前率先上车,目前已有2条地铁,令无数非省会城市羡慕不已。

  然而,由于人口规模、路网受限,洛阳地铁客流强度一直在0.4-0.5浮动,未能触及0.7的最低标准。

  不只是宁波、洛阳,就连一些强省会,新一批地铁规划同样受阻。

  02

  地铁建设,正在全面收紧。

  这不是有关部门第一次收紧地铁建设。

  自2018年“52号文”以来,地铁门槛越来越高。

  根据“52号文”,地铁建设需满足GDP超3000亿元、财政超300亿元、市区人口超300万人等三大硬性门槛。

  同时,客流强度不低于0.7万人次/公里日,且不能被纳入债务风险预警。

  

  其中,客流强度门槛最高,但市区人口、债务问题同样困住不少城市。

  万亿城市泉州,全市人口超800万人,但“强县弱市”格局,导致市区人口不足,一直无缘地铁。

  旅游城市哈尔滨,客流强度遥遥领先,线路已不敷使用,但由于存在债务风险,二期规划被国家层面退回。

  最难的还是内蒙古包头,原本已经开建过半的地铁被直接叫停,原因是当时三项指标全部不达标。

  这还不是最严时刻。

  过去几年,地铁审批再次加码,一般地级市的“地铁梦”彻底碎了。

  “十四五”期间,不受理不具备条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建设规划;开通运营三年后客流不达标的,不能上报新一轮建设规划。

  自此之后,国家层面未再批复任何一座新增城市的地铁规划,没有地铁的城市直接失去了“上车”资格。

  

  这还没有结束。如今,随着大环境发生变化,地铁审批再次收紧,多座经济强市新一轮地铁规划遭遇“缩水”。

  2024年前后,重点城市集体迎来新一轮地铁规划审批期。

  但迄今为止,只有成都获批,但暂未对外公开线路信息。

  其他城市,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强省会,至少还有20多座地市的新一轮地铁规划仍旧悬而未决。

  据悉,“十五五”前后,地铁审批将会再次收紧,人口、客流、财政、债务将会成为更严的硬性约束。

  03

  地铁建设,为何要全面收紧?

  过去10多年来,我国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地铁扩张,走完欧美城市100年历程。

  2008年之前,内地只有10城开通地铁,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长春、大连、武汉、重庆、南京等。

  

  随后,在“四万亿”投资、房地产热潮催化之下,地铁迎来狂飙式扩容,2015年覆盖超20城,2019年超40城。

  彼时,经济、人口、城镇化处于高速增长期,加上城市扩张、房地产开发带来的需求,以及地方对城市形象的追逐,地铁建设一路狂飙。

  哪怕没有地铁资格的三四线,也借助轻轨、云轨、有轨电车等试图跟上,最终遭遇拆除的尴尬。

  然而,随着人口达峰,房地产遭遇调整,财政“过紧日子”成为常态,地铁的另一面凸显出来。

  任何基建都是要花钱的,如果没有足够强的经济实力,没有足够多的客流作为支撑,自然难以为继。

  地铁更是如此。投资巨大、回报周期漫长、运营成本高企,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承担。

  绝大多数城市都难以做到自负盈亏,要么依赖地产或商业开发,要么靠财政补贴维持,连一线城市都不例外。

  据统计,28座公布相关数据的地铁公司,扣除政府补贴之后,只有2城盈利,26座陷入亏损。

  当然,作为民生工程,地铁具有公益属性,财政补贴十分正常,但补贴不能沦为无底洞。

  面向未来,不是每一座城市都需要地铁,也不是每一个区县都要建地铁。

  没有经济、人口、财力、客流等全方位的支撑,没有必要再去追逐地铁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