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8日,本社交平台推送了《群眾監督·杨村镇 | 垃圾“入侵”树林 居民盼还“清净家园”》一文,刊发了四川剑阁县杨村镇进场口存在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垃圾随意倾倒,甚至蔓延至周边树林,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报道发布后,杨村镇方面高度重视,立即行动,组织开展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据悉,当地迅速组织人力,对问题较为集中的白央路(左家仑段)、龙鞍街370号公路对面等重点区域的积存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此次行动旨在回应民众关切,切实改善镇容镇貌和人居环境。清理工作的快速推进,展现了当地对群众反映问题和媒体监督的积极回应态度。环境整治后的初步成效,获得了部分居民的认可。此举也体现了当地着力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决心。
網評 | 从“立竿见影”到“常态长效”
本社交平台关于剑阁县杨村镇部分区域垃圾“入侵”树林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关注。值得肯定的是,当地闻讯后反应迅速,立即组织力量清理了积存垃圾,展现了面对问题、即知即改的态度。这种对舆论监督和群众诉求的重视,值得点赞。然而,这一事件本身及其整改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它再次凸显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紧迫性与复杂性。垃圾随意倾倒看似是个别居民的行为失范,实则暴露出基层在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日常管理维护以及环保宣传教育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短板。树林变成“垃圾场”,非一日之寒,说明原有的管理模式或设施能力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其次,整改的“立竿见影”固然可喜,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常态长效”的机制。一次集中的清理可以解决眼前的“污点”,但能否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这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和韧性。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完善网格化、精细化的日常巡查与保洁制度?如何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确保清运及时高效?如何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如何通过村规民约、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公共责任感?
社交平台的监督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存在的问题,也照出了整改的初步成效。但最终的评判标准,在于整改效果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于“清净家园”能否从一时的治理成果转变为长期可持续的生活常态。希望杨村镇能以此为契机,不仅“治好标”,更能“固好本”,将环境整治纳入长效管理轨道,真正让绿水青山常驻,让居民长久享有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不仅是杨村镇的课题,也是广大乡村在推进人居环境提升过程中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