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866|评论: 1

[转帖] 从放牛娃到世界之最:一位藏族老人的弦歌6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的白发从头顶抹到后脑勺,扎成一个辫子,白胡子飘在胸前。
“您的胡子以后不能动了。”当地文旅局的领导开着玩笑,意思是老爷子的胡子不能随意修剪了。之所以如此在乎他的胡子,是因为在这座5万人的高原县城里,他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巴塘弦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而他白发银须的模样,似乎更适合为这门艺术代言。
他叫高绒,一名72岁的藏族老人,生活在四川巴塘县,与一把弦胡相伴了60年。3个月前,他和一群普通人把巴塘弦子“拉”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如今,他带着同样一群人,每天为县城“拉”出一场盛大表演。
高原放牛娃 用手“摸”出一个个音调
11月14日,走进巴塘县城高绒家中,谈起老爷子和巴塘弦子,妻子笑着瞥他一眼,头迅速扭到一边,说:“疯子!”老爷子在一旁呵呵笑着,白胡子咧开,露出红红的嘴唇。
1.png
高绒和妻子
高绒8岁时,随父母在牧场放牛,时常看到长辈们在草原上拉着弦胡又唱又跳,他深深着迷。耳濡目染,他也想要一把自己的弦胡。他找到一个废弃的铁罐头盒子,当作圆圆的琴筒,仿着大人的弦胡,木棍当琴杆,装上尼龙线,一拉居然可以“呜呜”发声。
这是他的第一把弦胡,他带着这个“宝贝”,坐在海子边,一遍遍拉着,试图“摸”出不同的音调。那天,他拉到很晚才回家,家人发现他的额头上、手臂上长满了湿疹,“父母说是累的。”
这把弦胡陪伴他的时间很短,在牧场转移过程中,挂在牛背上的弦胡不知去向,“爸爸妈妈沿路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
12岁那年,他终于拥有了一把真正的弦胡。随母亲回老家的途中,在一家饭店的墙壁上,他看到挂着的弦胡,“两只眼睛盯着看,视线挪不开”。经过母亲前去商量,老板最终同意用“一钵钵灰面(面粉)”置换这把胡弦。“我拿着拉了两下,就拉出了一曲,唱的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老爷子回忆时,手打着拍子,唱了起来。
上百人跟着学 没人叫他一声“师父”
巴塘弦子集舞蹈、乐器、声乐于一体,虽然流传了1000多年,却一直没有曲谱。会的人并不识谱,只能按照音调,一代一代人“口传心记”。
每逢重大节日,或婚丧嫁娶,这里的人们都会聚在一起,拉着弦胡载歌载舞。习俗一直在民间传递,从千年前延续至今,巴塘弦子也保持着原汁原味,一直传唱至今。
高绒20多岁时,虽然做着虫草买卖的生意,却没有放下对弦子的学习,哪里有弦子,他就去哪里学。最终,300多首巴塘弦子,硬生生刻进他的脑海。
“能把所有巴塘弦子拉、唱、跳学会的,没几个人。”高绒的好朋友、巴塘弦子唯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扎西说。
于是,高绒成了人们拜师的对象。放寒暑假的孩子、门口的出租车司机、种地收工回来的农民,只要有人登门,他便倾囊相授,不收一分钱。到现在,登门学艺的人超过了100人,学会的人离开,新的人又聚过来。
2.png
高绒在教年轻人拉弦胡
“让我说我的徒弟具体是谁,说不上来,也没人见我就要叫一声师父。”高绒笑着说,巴塘弦子传艺没有拜师仪式,不明确师徒关系,有人学就有人教,正是这份默契,让巴塘弦子融入高原人家的日常生活中。
50岁的格桑甲措,8年前向高绒学艺,如今已经会拉50多首曲子。遵从老师的教诲,无论多忙,必须每天早、中、晚三次拉琴,“虽然不叫师父,但见面要叫老师,一起拉琴时,也一定要站在老师后面。”格桑甲措说。
为弦子写新歌 车牌号码都能激发灵感
完全会300多首老弦子的人很少,会创作新弦子的就更少了。教过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外国徒弟的王扎西说,平常大家聚在一起,唱的都是传统曲目,“高绒就喜欢即兴创作。”
妻子李秀华说,高绒的创作灵感时常在半夜迸发,他会突然掀开被子,一骨碌坐起来,然后叫醒她帮忙抄歌词。有一晚,他想念去世的妈妈,即兴唱出一首曲子,唱得两人都眼泪汪汪,“他一边哼唱,我一边记歌词。”
每次吵醒妻子,他都会被“骂”几句,为了不吵醒妻子,他也曾摸出手机,打开录音,躺在床上小声用口哨吹着曲调。“年龄大了,不马上记录,早上起床就忘了,但还是把她吵醒了。”老人羞赧地看向妻子。
巴塘弦子唱着巴塘的山、巴塘的水、草原上的雄鹰和牛羊,还有女人们的服饰,眼前的一切,都能加入唱词。
高绒老爷子的创作灵感,常常被眼前、身边的事物激发。一辆车牌尾号为“4000”的汽车,时常停在他家门口,让他想起马和骆驼的铃铛声,于是立马写了一段“赛铃铃、萨啷啷”的唱段,现在已经成为巴塘人聚会时的传唱曲目。
世界之最的表演 正变成高原小城的日常
2025年7月,高绒、王扎西等7位老人与当地文旅部门坐到了一起,商量着为巴塘弦子创造一项世界纪录。
按照政府部门的设想,原计划打造一场千人弦子表演。经过巴塘弦子协会联系对接,最终350人可以参加表演。7位老人作为编导,对350人进行培训,“要让东南西北各地的人,拉的动作一致,唱的音调一致。”高绒说。
培训只有15天,随后就要在当地知名景点措普沟表演。因为有人高原反应,最终309人站在了雪山下的措普湖边,一起拉响了弦胡。高绒站在最中间,他旁边是个12岁的小女孩。
老人说,这309人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县城。其中,有农民,有司机,也有学生。
7月31日,当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官宣布,“最大规模的弦子舞弦胡演奏”世界纪录挑战成功时,高绒听到了身后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我的激动,也从胸腔一直升,一直升,升过了头顶。”11月14日,老人讲述时,双手在胸前比画着,声音高了许多。
这一次表演之后,县城的中山广场上,跳弦子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虽然高绒的儿子对弦子没啥兴趣,但家里2岁的孙子却十分“狂热”,一看见爷爷坐在客厅,他就抓起弦胡,爬到爷爷腿上,让爷爷握着他的小手拉曲子。“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以后一定要教会他。”说这话时,高绒眼里闪着光。
11月15日,星期六,创造世界纪录已经过去3个多月了。记者再次回到巴塘县城,站在傍晚的中山广场上,刚换班的出租车司机、忙完家务的妇女、干完农活的农民……他们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前周末跳,现在每天跳;平时穿便装,周末穿盛装,大家都记在心里。”高绒背着弦胡,骑着摩托车赶过来。
3.png
巴塘县中山广场每晚数百人一起跳弦子舞
以前放着大音响,人们只是围着跳舞。10多天前,在高绒等人建议下,广场上的弦子舞来了个前所未有的改变——音响不再放音乐,他们自己拉弦子,大家齐声放歌,宛如一场盛大的仪式。几名年轻人每天赶往广场,专门为弦子舞开直播。
晚上七点半,几十把弦胡同时拉响,四五百人里三层外三层围成一个同心圆,歌声、舞步声伴着弦胡声在广场回荡,飞向远处的雪山和草原,飞进县城的大街小巷。
这样的表演场景,丝毫不亚于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当天。这样的世界之最,藏在了高原小城里,藏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藏在了每家每户里。
川网传媒 记者 田雪皎 杜沣韬 摄影 刘显泽 编审 方埜

来源:川网传媒
责任编辑:宋林风 魏娜 王晓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dxp

发表于 2025-11-1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