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严,收拾好了没?收拾好了,就准备出发了哟。”清晨,天刚蒙蒙亮,青白江清泉镇花园沟川剧团团长赵小利就催促自己的丈夫,抓紧出发赶往崇州市唐安池馆搭班唱戏。
最近,每周一至周四在崇州,周五到周日在龙泉驿,周四、周五下午又跑回青白江参加两所小学的川剧教学活动。三地奔波,让赵小利夫妇深感疲惫。
但没办法。“辛苦点不算什么,只想把川剧传承下去。”她说。
最让她难过的是,自己苦苦坚守了15年的民间川剧团被迫解散,演员们只能自谋生路。
最让她骄傲的是,自己也曾有过高光时刻。以她这个民间剧团故事为原型、由她主演的电影《活着唱着》,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平行单元第51届导演双周单元首映。她也因此荣获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女演员。“很怀念在清泉镇演戏的那些日子,期盼着剧团成员重聚的那一天。”赵小利的话带着无奈与不舍。
最让她欣慰的是,《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出台实施,以立法形式加强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而剧团的现状也引起了青白江区各方面的关注,一股关心川剧未来、帮助民间剧团重焕生机的温暖力量,正在这里悄然汇聚。
"
01/
高光时刻
从民间戏班到银幕之星
时间回溯到2010年。赵小利与十余位川剧艺人在青白江区清泉镇组建了花园沟川剧团。扎实的功底、地道的表演,让他们很快成为当地戏迷心中的“明星”。
2011年,青白江区清泉花园沟村的川剧表演。摄影:李荣伟
2012年,清泉镇花园沟川剧团在泰兴演出
95岁的钟云伍是花园村的村民,从剧团成立第一天起,就是场场不落的忠实观众。83岁的曾德更是用行动支持,每场看戏都要以“献花”的方式消费上百元。“他们很不容易,我只能尽我的能力,让剧团维持得久一些。”曾德说。
命运的转折在2012年到来。因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建设,剧团场地被征用拆除。漂泊,成为这个戏班的常态。也正是这段艰辛岁月,让他们走进了纪录片《民间戏班》的镜头。没想到,纪录片中国真实的酸甜苦辣,打动了川剧演员出身的邓婕,她与丈夫张国立决定,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
2018年,电影《活着唱着》开机,剧团全员本色出演。从舞台到银幕,从川剧演员到电影演员,这个转变充满挑战。赵小利记得第一次面对镜头时的无措:“舞台上演错了可以即兴发挥,电影不行。”
《活着唱着》剧照
然而,正是这种原生态的表演,让影片大获成功,入围第72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唯一中国电影,入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获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以真实身份首次出演的赵小利,摘得“最佳女主角”等桂冠。
赵小利荣获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女演员
《活着唱着》北京首映式上,赵小利(后排左)、甘贵丹(后排右)与影视大咖靳东、陈建斌、邓婕、张国立、王刚合影
但赵小利异常清醒:“获奖只是说明这部电影很成功,而我是一名川剧演员,仍然要回到自己的原点,回到川剧舞台上。”这句肺腑之言,道出了她对川剧本身最深的眷恋,也预示了荣誉之后更为复杂的生存现实。
02/
现实困境
从驻场演出到各奔东西
载誉归来的花园沟川剧团,面临着比以往更尖锐的生存处境。
清泉镇政府将青石路83号的原敬老院改建成老年协会活动中心,搭起剧场和舞台,剧团得以“回归”并长期驻场演出。这个消息让老戏迷们欣喜不已。钟云伍每逢剧团演戏时,就让儿子开车载着他到镇上看戏,场场不落。
清泉镇老年协会活动中心
然而银幕上的成功,并未能转化为现实的票房。老戏迷逐渐减少,年轻观众群体尚未形成,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剧团运转。更致命的一击是演出场地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2023年底,剧团被迫解散。
演员们各奔东西。46岁的唐光全开起了网约车。“我的心一直没有离开过舞台,有演出我就回来演,没戏演我就跑滴滴。还是多希望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地,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演戏……”他的话里,满是无奈与期盼。
老戏迷 摄影:李荣伟
曾经的台柱李玲,如今在成都一家公司做后勤管理。“如果真有一个较好的演戏环境,我还是很乐意回到剧团这个大家庭里来。”她的“如果”,道出了所有成员的心声。
而赵小利夫妇始终不愿放弃自己钟爱三十几年的川剧艺术,在朋友们的帮忙对接下,她每周要到龙泉驿、崇州等地演出,她主要参与演戏,她的丈夫主要工作就是打锣鼓。“一方面是为了生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把川剧传承下去。”
2016年成都龙泉驿区一小区临时演出地,赵小利的丈夫严西湖吹拉弹唱于一身。摄影:李荣伟
台上,他们是国际电影节瞩目的演员;台下,他们是为生计奔波的司机或职员。巨大的身份落差,让唐光全和李玲等演员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心中始终放不下那些台下的老粉丝、老戏迷们。
现在,没戏看的曾德只能从电视上有限的川剧表演节目中过过戏瘾。
“我还真想他们,没有戏看,心里是空落落的。”钟云伍老人感慨。
03/
路在何方?
需多方助力和政策帮扶
记者深入调查了解到,该剧团之所以面临如此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市场发展遇“寒流”,萎缩态势待扭转。因城市更新、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等原因,剧团逐渐失去核心受众群体。为节约成本,戏剧乐队角色常常由一个表演师傅同台、同时包揽小锣、打鼓、梆子、钹、唢呐等5种乐器。
其次是人才梯度显“断层”,培养不足难发展。目前,剧团最年轻的成员也已接近50岁,年轻成员接续传承严重缺乏,也缺少对编剧、音乐、营销运营人才的培养。
再次是创新引擎渐“失速”,创造能力待破局。受制于年龄,剧团成员习惯于老打老唱,难以用现代的审美需求发展新生观众,缺乏脍炙人口的金曲,没有形成自己的精品节目。
2021年的清泉剧场,观众还没有演员多。摄影:李荣伟
2021年青白江清泉剧场,高大妈80高龄还在坚持演出 摄影:李荣伟
那么,赵小利的剧团还有“重生”的希望么?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川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表示,戏曲大师魏长生是城厢人,在他的故里城厢古城打造中国川剧文化艺术中心,如果能将这个官方的川剧文化传承平台与民间剧团有机融合,推动川剧文化的发扬光大,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青白江原创音乐话剧《戏梦长生》剧照
当前最为紧迫的事情,是如何让这个剧团“有家可归”,有一个常态化演出的阵地,有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一个方案或许可行——位于城厢古城的“中国川剧文化艺术中心”和已有的“槐花小剧场”是现成的理想舞台。相关部门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邀请已解散的花园沟川剧团原班人马重返青白江,在此进行定期驻场演出。通过“政府适度帮扶+公益门票收入”机制,既可以解决剧团的生存危机,也可以为古城增加更多人气。
位于城厢古城的“中国川剧文化艺术中心”
“槐花小剧场”
其实这条探索之路,已有先行者照亮方向。记者走访了解到,绵阳市“天青苑川剧团”在政府支持下,拥有固定场所。剧团成员平时分散干自己的事情,节假日和有政府购买服务的演出任务时,才聚到一起排练、演出。绵竹市“姊妹花川剧团”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获得扶持,既定点演出,又承担“文化下乡”惠民任务,有效保障了剧团生存与传播。
04/
重生之路
道虽艰但仍充满希望
一个剧团的存亡,考验的是一个地方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
在发展文旅过程中,如何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和利用,找准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系统性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前,城厢古城正在被打造成为“环境戏剧城”,中国川剧文化艺术中心也在升级打造中。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特色传统文化传承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重点川剧剧目策划创编、市场化演绎、文创衍生品研发等,以沉浸式戏剧形式,推动古城由“旅游观光地”向“环境戏剧策源地”转变,进一步提升古城文化影响力、游客吸引力。清泉镇花园沟川剧团可以成为“环境戏剧城”中的常驻业态,在政府指导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帮扶下,在市场中实现良好生存,将川剧文化传承下去。
今年国庆期间川剧艺术中心的“芙蓉国粹戏曲演绎”场场爆满
近年来,区文广体旅局一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邀请赵小利及剧团成员参与非遗展演和文化惠民巡演活动,搭建开放的川剧文化展示交流平台。
赵小利和搭档参加惠民演出
希望正在汇聚。前不久,区委党校2025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六组学员围绕剧团发展困境展开调研,并对接青白江区社区发展基金会,与大弯街道长流河社区水岸华府小区达成共识,用“以演代租”的方式,将小区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川剧传承的根据地。同时,区社区发展基金会已同意每月资助剧团一至两场的公益演出。
赵小利在区委党校
面对社会各界的帮助,赵小利深表感激,但她清楚,真正的挑战还在于找到一个开放式的演出场所,能够正常售票、吸引观众,并建立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和川剧文化传承机制,确保剧团能够驻得下、演得起、走得远。而这条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赵小利参加区文化馆举行的川剧专场展演
“如果剧团能够重新聚在一起,回到青白江演戏,那就太好了!”赵小利期盼着。
老戏迷曾德和钟云伍也在等待着,等待那熟悉的锣鼓声再次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