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6|评论: 0

[走遍四川] 风景名胜·中江 | 一座塔,多重身份:解读通济文峰塔的文化符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3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5年11月13日,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通济镇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塔——通济文峰塔,已默默矗立了三百余年。这座位于通济镇石桩村的六面体砖石结构古塔。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方水土文化记忆的活态载体。
cb1ec21f73f41f5f5002f2b07c0255c5.jpg
       通济文峰塔,又名石桩村字库塔,通高约25米,为九级楼阁式塔。其塔基由三层红沙条石砌成,塔身中空,塔檐短小上翘,呈现出典型的清代古塔建筑风格。塔身细节丰富,二层正门留有长方形孔洞,三至七层共设30个佛龛,塔刹则为五层葫芦造型,整体气势不凡。
b37d971f3adf2a440e5db6ef091e1c42.jpg

ccaf25544b4c58c3766ae9de0ebd4a02.jpg
         据当地村民口述历史,此塔兼具科举文运象征与镇水安澜之功能。在特殊历史时期,该塔曾面临被毁风险,幸得当地村干部挺身保护,方得留存至今。村民口中的“茨菰塔”,经考证实为“字库塔”在方言流传中的演变,印证了其作为焚烧字纸、敬惜文脉的风水塔属性。
575abc923ef9ba020d5b53ff6bc93be2.jpg
42c3363677d40954b602126b15fb240f.jpg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该塔的保护范围与控制地带已得到明确划定。尽管历经风雨,塔身部分构件如铜铃曾遭盗窃,现代修缮的痕迹也较为明显,但其塔顶如凤鸟展翅的灵动造型、塔檐下精美的浮雕以及古朴的质感,依然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匠心与荣光。这座鲜为人知的古塔,正等待着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李飞)
f9ed0200e856ef8d77b52f338888264f.jpg
         時代傳媒號·观察 |  守护“文峰塔”,更是守护乡土文化的根脉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散落着无数如中江县通济文峰塔这般不甚知名、却深植于地方历史与文化肌理的古迹。它们或许没有“网红”景点的喧嚣,但其承载的集体记忆、蕴含的工匠智慧与地域特色,是构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不可或缺的拼图。
0c1f4427ff8bfc528a6097181ba95720.jpg
         通济文峰塔的存世,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地方史。它集字库塔的崇文精神、风水塔的美好祈愿与佛塔的宗教元素于一身,直观反映了清代民间信仰的融合性与实用性。从险些被炸毁到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其命运转折,既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更是一代代乡民自发守护、接力传承的生动写照。那位在特殊年代挺身护塔的村干部,以及至今仍能讲述塔之往事的村民,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最坚实的文物保护力量,往往源于内心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5b7cf8bb2a7ab1d19a15aeb524bfbdb9.jpg
        然而,文峰塔铜铃被盗、现代修缮稍显“大胆”等问题,也暴露出基层文物保护面临的普遍困境:保护资金与专业力量的不足、传承与展示手段的单一、公众认知度的欠缺。这提醒我们,文物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挂牌保护”的层面,更需要探索“活化”之路。如何深入挖掘其独特价值,如何将专业维护与乡土知识系统结合,如何利用数字化等新技术提升展示水平、吸引年轻受众,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7c36ef0aaae1ffcffe949095692cbf05.jpg
        每一座“文峰塔”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守护它们,不仅仅是守住一方建筑实体,更是守护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脉、精神故乡和历史的连续性。这需要制度的保障、专业的投入,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唯有如此,这些散落在乡野的明珠,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东华)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