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2|评论: 0

[原创] 贺林飞:动与静的思辨(杂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生之道,历来是华夏文明长河中备受推崇的生命智慧.对年长者而言,了解“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更是这智慧体系中最核心的命题之一。许多老年人常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或执着于“生命在于运动”的信条,终日奔劳于健身房、运动场,妄图以高强度运动换取强健体魄;或盲从于“静以修身”的古训,久坐不动、闭门静养,却落得气血不畅的窘境。窃以为,养生如治国,需刚柔并济;若烹鲜,要文武火相济。动为体健之基,静为心养之本,唯有动静相须、刚柔相济,方能抵达养生的至高境界,实现身心和谐的生命圆满。
   先说动者,生机之彰显,养生之根基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早在《吕氏春秋》中,古人便已洞悉运动与生命活力的深层关联。运动之于人体,正如源头之于江河,唯有持续流动,方能避免 stagnation 衰败。《黄帝内经》言“气血以流,腠理以密”,明确指出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肌肤抵御外邪的能力。从古希腊奥林匹亚赛场上对体魄的崇尚,到现代医学对运动生理学的系统研究,都印证了“动”的养生价值。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可刺激骨骼密度提升,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这与华佗创编“五禽戏”时“仿鸟兽之姿,强筋健骨”的理念不谋而合。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农夫罕患富贵病,还是坚持慢跑的老人身心矫健,都在用实例证明:动则不衰,动则健行,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力的不二法门。
   再说静者,心神之归宿,养生之要义也。若说动是外在体魄的锤炼,静便是内在心神的滋养。《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认为守住内心的宁静,是涵养生命本源的关键。中医理论中,“心为君主之官”,心神安宁则脏腑各司其职,气血运行有序;若心神躁动,则易致“心火上炎”,引发失眠、心悸等诸多病症。三国时期的嵇康在《养生论》中强调“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主张通过静心寡欲来调养身心,这一观点与现代心理学的“正念疗法”异曲同工。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焦虑、浮躁等情绪中,会导致体内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加速细胞衰老,降低免疫力;而通过冥想、静坐等静修方式,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应激反应,从而达到养身效果。古往今来,高僧隐士多能长寿,正是得益于“静以养心”的修行之道,可见静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对生命能量的精准养护。
   若辩证思维,那动静结合,方为养生之正道,这一理念在古今中外的养生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黄帝内经》提出“和于术数”,既强调“导引按跷”等运动之法,又倡导“恬淡虚无”的静心之道,将动静调和作为养生的核心准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适度的运动与宁静的思考相结合”,认为这是实现身心健康的最佳途径。我国近代名医张锡纯对此有深刻阐释:“盖动则能生阳,静则能生阴,阴阳调和,气血乃旺,生机乃固。”他在临床中常嘱咐患者,既要坚持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又要避免过度劳累,睡前需静坐安神,其医案中诸多长寿患者皆受益于此法。现代医学也证实,单一的运动或静养都存在局限:过度运动易致关节损伤、气血耗损,而长期静养则会导致肌肉萎缩、气血瘀滞。唯有根据自身情况,使运动与静养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才能实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其实.养生之道需因人而异,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更应遵循“静为主,动为辅”的原则。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减缓,过度运动易加重心肺负担,甚至引发意外;而一味静养则会加速机能退化,形成恶性循环。我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晚年便坚持“静中求动,动不耗气”的养生方法,他主张老年人每日清晨可静坐15分钟,调理呼吸、平复心神,而后进行打太极、散步等轻度运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疲惫”为宜。具体而言,“静”并非久坐不动,而是要做到“心静”与“身静”相统一:心静养神可通过闭目养神、听轻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让心神从繁杂事务中脱离,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身静养形则需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在静坐时配合轻柔的穴位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动”则要选择舒缓、柔和的方式,如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既能活动筋骨,又不耗伤气血;散步时需放缓步伐,配合均匀呼吸,使运动与呼吸相协调。此外,老年人还需注意“动中有静”,运动间隙可稍作停歇,调整呼吸后再继续,避免连续运动导致体力透支。
   纵观古今养生智慧,动与静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相辅相成的生命双翼。动是“开源”,为生命注入活力;静是“节流”,为生命涵养本源。正如明代医家万全所言:“动而不妄则健,静而不滞则康。”过度追求运动而忽视静养,易致身心俱疲;一味沉湎静养而排斥运动,易使生机衰退。不同年龄阶段虽各有侧重——青少年可“动为主,静为辅”,在运动中锤炼体魄,辅以静心学习;中年人需“动静平衡”,以运动缓解压力,以静养调节心神;老年人则“静为主,动为辅”,以静养守护脏腑,以轻动维持机能——但核心皆在于“调和”二字。养生之道,终究是对生命节奏的精准把握,唯有让动与静在生命中达成完美平衡,才能实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理想,让生命在张弛有度中绽放持久活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